李小龍的肌肉並不大,為什麼卻有那麼大的力量?

這次是紙長情短

李小龍不是神!

如果我們用“《現代醫學生理學》分析:為什麼李小龍的肌肉不大,並能發出這麼大的力量?”相信看完您就能明白。



李小龍的練功設備有拳擊彈簧器、鐵樁、精武指樁、刀、槍、劍、棍、拳擊計量器、臂力鍛鍊器、眼力訓練器、腿力鍛鍊器等等。還通過電擊訓練肌肉的力量。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腳”、“沉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絕招。

李小龍的“沉拳”很出名。他曾應邀到加拿大拳擊協會專門表演沉拳。他對準拳擊計量器猛然用力擊去,那計量器上的指針立即指向三百五十磅。當時觀眾都驚叫起來:“世界紀錄! 世界紀錄!”因為李小龍以一百四十五磅的體重,發出這樣沉重的拳力,實為前所未有。



現代醫學《生理學》證實:

一、骨骼肌可有紅肌與白肌之分

每塊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兩部分。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纖維(即肌細胞)組成,色紅而柔軟。骨骼肌可有紅肌與白肌之分。紅肌大都由紅肌纖維組成,較細收縮較慢,但作用持久; 白肌主要由白肌纖維組成,較寬大,收縮較快,能迅速完小,成特定的動作,但作用不持久,每塊肌肉大都含有這兩種纖維。一般來講保持身體姿勢的肌肉,含紅肌纖維多,可能理解為我們通常看到的通過健身練就的全身大塊頭肌肉;快速完成動作的肌肉,含白肌纖維多,李小龍正是注重了這一部分肌的練習並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

二、肌絲滑行理論

目前公認的肌肉收縮機制是肌絲滑行理論:橫紋肌的肌原纖維是由粗、細兩組與其走向平行的蛋白絲構成,肌肉的縮短和伸長均通過粗、細肌絲在肌節內的相互滑動而發生,肌絲本身的長度不變。肌肉收縮時暗帶長度不變,只有明帶發生縮短,同時H帶相應變窄。 每個肌細胞內都含有上千條沿細胞長軸走行的肌原纖維。每條肌原纖維沿長軸呈現規則的明、暗交替,分別稱為明帶和暗帶。細胞內每條肌原纖維的明帶和暗帶在橫向上都位於相同水平,因而整個肌細胞也呈現明、暗交替的橫紋。暗帶的中央有一段相對較亮的區域,稱為H帶,H帶的中央,即暗帶的中央,有一條橫向的線,稱為M線;明帶中央也有一條線,稱為Z線。每兩個相鄰Z線之間的區域稱為一個肌節,是肌肉收縮和舒張的基本單位。肌原纖維之所以出現明帶和暗帶,是由於肌節中含有兩套不同的肌絲。暗帶中主要含有直徑較大的粗肌絲,長度約1.6微米,與暗帶的長度相同,中間有細胞骨架蛋白將它們固定,形成M線;明帶主要含有直徑約5微米的細肌絲,每條細肌絲的長度為1.O微米,它的一端錨定在Z線的骨架結構中,另一端可插人暗帶的粗肌絲之間,所以暗帶中除了粗肌絲之外,也含有來自兩側Z線的細肌絲,M線兩側沒有細肌絲插人的部分,形成較明亮的H帶。在暗帶的橫斷面上,可看到粗、細肌絲間形成規則的空間分佈,每條粗肌絲周圍有6條細肌絲,而每條細肌絲周圍有3條粗肌絲,因此在每個肌節中,細肌絲的數量是粗肌絲的二倍。細肌絲不僅數量多,而且是肌肉收縮的基本。所以要能讓肌肉有很強的收縮力,著意練習數量佔優的細肌絲是生理基礎。



三、肌肉收縮效能

肌肉收縮效能表現為收縮時產生的張力和(或)縮短程度,以及產生張力或縮短的速度。肌肉收縮能力是指與負荷無關的、決定肌肉收縮效能的內在特性。肌肉收縮能力提高後,收縮時產生的張力和( 或)縮短的程度,以及產生張力和縮短的速度都會提高,表現為長度-張力曲線上移和張力-速度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橫紋肌的收縮效能是由收縮時承受的負荷、自身的收縮能力和總和效應等因素決定的。

四、完全性強直收縮

運動神經元發放衝動的頻率同樣會影響骨骼肌的收縮形式和收縮強度。當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時,可發生一次動作電位,隨後出現一次收縮和舒張,這種形式的收縮稱為單收縮。在一次單收縮中,動作電位時程(相當於絕對不應期)僅1~2ms,而收縮過程可達幾十甚至幾百毫秒,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機械收縮過程中接受新的刺激併發生新的興奮和收縮。新的收縮過程可以與上次尚未結束的收縮過程發生總和。當骨骼肌受到頻率較高的連續刺激時,可出現以這種總和過程為基礎的強直收縮(tetanus)。而可以肯定的是李小龍通過電擊訓練就是通過提高刺激頻率,使總和過程發生在前一次收縮過程的收縮期,肌肉出現完全性強直收縮。在等長收縮條件下,強直收縮產生的張力可達單收縮的3~4倍。



我們有理由相信,李小龍是偉大的!

【詠春張亮】傳播詠春拳學,弘揚中華武術!亦文、亦武、亦醫!


詠春張亮

整體力量的大小,肌肉、神經、血管,各方面功能的協調必不可少,並不是單一的肌肉塊能決定的。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李小龍肌肉塊並不大,力量卻這麼大。為什麼感覺健身三五年就能超過他的肌肉塊,卻無法超越他的力量。

因為,肌肉塊容易練,血管、神經不容易練。

而練武功,核心練的不是肌肉,而是神經、大腦!所以,單純靠練肌肉塊,是不可能練出李小龍這樣的力量肌肉比的。


有答案提到,肌肉有紅纖維,有白纖維。這個並沒有錯。但事實上,收縮做功的只有紅纖維。那麼,為什麼白纖維發達的人,肌肉力量更大呢?

這是因為,白纖維實際上和肌腱的纖維成分是差別不多的,屬於抗拉力纖維,因為紅纖維的力量太大,白纖維必須要足夠強壯才能頂得住強大的肌肉張力。


那麼,影響力量的絕對因素都有哪些呢?

第二,神經對肌肉的超控能力。這是個核心因素。因為神經系統的強大,才是調動肌肉的核心力量。這包括了身體的協調性,做動作時能同時調動的動力肌群的總量,動作前動力肌和拮抗劑的鬆弛度。

第三,肌肉血供的補給能力。這個在頻繁做功的過程中會非常重要。

以上三點屬於核心因素。而其他方面,如細胞的攝氧能力、線粒體的功能,則和遺傳相關。肥胖,只是影響肌肉力量的相對因素,而非絕對因素。


整體來說,最困難的,就是第二條。也就是我先前說的,練肌肉塊容易,練神經難。中樞神經系統發達了,你整個生理機能上升一個層次,身體會出現過去所不具備的功能。例如,“松”。


練什麼拳,做什麼動作,都會講求放鬆。但是對於練武功的人來說,放鬆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功能。放鬆,是最難練的。同樣肌肉容積,絕對力量和爆發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緣於放鬆的能力不同。在發動動作前,肌肉越松,神經纖維在發放衝動時可能受到的干擾就越小,神經發放指令時,同步到達肌肉終版的衝動指令就越多,肌肉蓄力時,供應能量的血管受到的壓力也越小,能量輸送越充分,肌肉越松,開始動作時,動力肌可收縮的肌纖維就越多,而拮抗肌的拮抗力也越小。而因為松,身體對細微動作的把控也會越精準。


所以,練緊容易,練松難。練肉容易,練筋難。練力容易,練腦難。


郭大夫科普時間

您好,很高興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李小龍是華人世界裡的傳奇人物,對中國武術和電影的推廣和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但是一百個人心裡有一百個不一樣的李小龍。題主的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分析。

首先,肌肉大小跟力量大小並不是正比關係,而是正相關關係。肌肉的生長,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分別是:肌原纖維生長,肌質生長,毛細血管生長。肌原纖維增生能使肌肉“變大”,但是幅度有限,肌原纖維決定了肌肉收縮力量的大小。相比肌原纖維,肌質更容易增生,生長潛力也更大,肌質多少對肌肉體積上大小的影響最大,但是對肌肉收縮力量的影響不大,只是提供更多的肌肉收縮的能量。肌肉內毛細血管的多少決定了肌肉的耐力,但是對肌肉體積的影響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如果訓練方法更多的是刺激肌原纖維增生,如力量舉,舉重等,那麼力量的增加會很明顯,肌肉的增加相對不明顯。如果訓練方法更多地是刺激肌質增生,那麼肌肉量增加會很明顯,力量增加相對不明顯。但肌肉大小跟力量大小整體方向是一致的。很明顯李小龍的肌肉屬於肌原纖維增生較多,所以肌肉整體體積不大,肌肉力量較大。

然後,擊打力量跟肌肉的收縮能力不能混為一談,這種單項的運動表現出來的力量不單純是指肌肉力量,更多的表現為爆發力。李小龍的擊打力量也許很大,但這是一種人體功率的輸出,涉及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動作速度,發力技巧,神經對肌肉的募集能力。

最後就是李小龍的力量並不見得很大。李小龍的擊打力量可能很大,但上文說到更多的是指爆發力,是人體功率的輸出,是運動表現。狹義上力量指的是肌肉在一次收縮中產生的最大力量,也就是對抗阻力的能力。競技體適能裡的力量是指身體肌肉最大的收縮能力即對抗阻力的能力。從一些李小龍留下的老照片裡,其本人的絕對力量並不是很大,沒有一些“蹲拉推舉”等複合動作大負荷的視頻,圖片記錄。網上流傳的很多數據都是文字形式的無法證實,甚至一些數據極其誇張很明顯是虛構的。

如果把李小龍定義成一個搏擊運動員而非演員,那他的訓練就是針對搏擊所進行的,爆發力是主要目的,力量是次要目的,肌肉則是隨機產生多少的副產物。一樣的道理,田徑游泳等很多項目運動員都有自己強健的肌肉,但這些也只是訓練的副產物,運動員的根本目的還是在自己項目取得更好的成績。

更多健身乾貨,請大家關注我們!


賽普健身學院官方賬號

李小龍的肌肉面積不大,打擊力量大主要因素是;李小龍神經調動肌纖維能力強。

從現代體育學分析一個人的力量大小有四個因素;

肌肉生理橫斷面積、

②神經調節功能的改善、

③槓桿(骨)的效率、

④肌纖維的組成。

①肌肉的生理橫斷面增大;肌內生理橫斷面增大是由於肌纖維增造成的,包括肌凝蛋白質量增加,肌肉毛細胞管網增多,肌肉結締組織增厚,肌糖無增加等,並伴隨脂肪減少。

②神經調節的改善;神經調節的改善包括.

Ⅰ、動員參加活動的肌纖維數量增多。

Ⅱ、改善主動肌和協同肌、對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應協調關係,對抗肌放鬆能力是影響力量的重要因素。

Ⅲ、大腦皮質神經過程的強度和靈活性的改善能增大力量

③槓桿(骨)的機械效率

④肌纖維的組成;肌肉中快肌纖維成分高,肌肉收縮力量也大。

李小龍是最早接觸現代西方體育學的武術家之一,而現代體育最重要的運動解剖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產生的影響和發展規律,並探索人體結構與體育技術動作關係的一門新興科學。具體研究課題有:關節運動幅度與肌肉發力的關係、機械力對骨組織的影響、運動訓練時肌肉內血管形態的變化、運動對肌纖維形態結構的影響、運動終極形態的變化以及旋轉運動和直線加速運動對平衡器官的影響等。

李小龍顯然學習過這些理論,他的訓練許多器材都是自己設計,而且李小龍本人也有些神經質,他的電影不像演別人,更像是表現他自己,在他的電影裡的主人公,都極容易瘋狂,憤怒,而這種神經質的人神經調動肌纖維的能力是很強的,試想下有些人在有深仇大恨時,身體的體積並沒有改變,而突然力量變大了,就是內分泌系統發生了改變。再就是李小龍從小練恰恰舞、拳擊、武術,這些運動都要求主動肌和協同肌、對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應協調關係要好,才可以表現美感和韻律。而截拳道本身與其它體育的本質不同,就在於截拳道是研究把全身的力量凝聚成一個點打擊滲透到對方的肢體,這些動作也是增加力量的方法之一,長期的練習,肌纖維的成長與排列都會發生改變,越來越按照運動所需的成長與排列。

李小龍的肌肉有稜有角,很多是借鑑健美運動的訓練方式,健美,是一種對身體的雕刻,跟傳統競技運動完全不一樣,起源於古希臘,十九世紀晚期。


福州禪武

  

  功夫之王李小龍是中華武壇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他的粉絲遍佈世界各地,他的聲望時至今日依然被後人無比崇敬。在所有影星中,李小龍是第一個將中國功夫帶到好萊塢的華人,他還開創了截拳道,被譽為MMA之父,是不可超越的功夫巨星。李小龍曾與各個國家的高手切磋武技,對手們無一不被李小龍如臻化境的實戰能力所深深折服。這位身高1米73、體重不到65公斤的男人蘊藏著遠超身體極限的驚人爆發力,其中力量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李小龍的訓練方法極為嚴苛,為了突破人體極限,他會進行諸多大運動量、超負荷的專項訓練,並將體脂控制在一個很低的數值。

  

  李小龍用槓鈴進行上肢力量訓練。

  

  李小龍通過木人樁,可以將力量運用做到收放自如、隨心所欲,並將所有手法腳法揉合到自由搏擊中去。

  

  李小龍在雙槓上鍛鍊耐力。

  

  拳肘並用猛擊沙袋。

  

  功夫之王鍛鍊單臂力量。

  

  付諸耐力訓練前,對腿部肌肉放鬆。

  

  教科書般的詠春拳法,將實戰意識與技擊方法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李小龍對如何提升重拳力量有過針對性研究。

  

  有意增強手指力量。

  

  與恩師葉問修習詠春拳法。

  

  詮釋什麼叫真正的“肘過如刀”。

  

  李小龍的肌肉並不是特別發達,擔力量素質卻強於比自己體重大一倍的拳師。

  

  李小龍是華人永遠的驕傲。


用戶154844718


小小孫說

李小龍肌肉表現三個方面均非常突出,一是肌肉的協調性非常強。比喻出力,你可能只用一群肌肉力量,而他則可調用多群肌肉力量作用於一點。二是肌肉的收縮迅速,這有天生一面,也有後天的合理訓練。三是彈性非常好,直接表現為抗打擊能力強。

天生這個東西有時很難用現時科學分折清楚,比喻鋼筋的力量和彈性與現時碳纖維比較就差。天生有時用紅肌纖維與白肌纖維(快、慢肌纖維)很難完全蓋定,天生神力還是有的。可惜李小龍肌纖維沒有作科學試驗,如果象愛因斯坦大腦進行解剖分折可能有所發現。

綜合李小龍五大特點,其一就是快,看他動作必要是慢鏡頭,放慢5倍才與正常差不多,這是什麼概念,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天下有幾人可。其二就是力,李小龍重拳與美國最頂級拳王重拳之力差不多,單位體重的力皆多厲害。其三就是技巧,李小龍學習了多種拳法的技巧,連舞蹈的合理東西都能融入他的格鬥技巧裡,並能條件反射式運用他的格鬥中。這也是死套路與活套路的差別,現中國古武,只知套路,套路的活用就差太多,每式拆解活用無法做到。其四,天生的預斷能力,李小龍近視是明確的,但對對手的動機具有別人無法理解的預判,看他用雙節根打乒乓球就知。其五,真正無畏的勇氣和信心。

李小龍在某些方面來說為武而生。別人有一項就是不錯的天才來說,他五項全部優秀具備。這種人,是百年或千年天才這樣來評價才是較合理的。一般人要達到這個要求有點難,所以常人不要與之對比。正如他與愛因斯坦等一樣,不同方面的絕出天才,只有你,是特等天才,才有通過大努力,才有可能擁有他那樣的能力。


xfl7233890

筋粗者力大!關鍵是筋,筋,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管你的胳膊有多粗,只要你的筋比對手細,一定不夠對方力大。所有的骨骼肌肉都有筋束貫通,肌肉提供能量,筋束才是承力發力。好比一臺五噸吊車,你的吊纜才筷子那麼細,有個毛用。人體最主要的筋束手筋,腳筋,脖筋,肩背筋,腰胯筋,當然還可以再細分,手筋包括指筋腕筋肘筋肩腋筋,繼續細分,每個關節部位的筋都分內外前後四條。比方說一個體重130的搬磚小夥,他的肘內筋一摸就有羽毛球拍的柄那麼粗,另一個體重160的高大小夥,肘筋才筷子粗,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筋細者妥妥的被人秒殺。這也就回答了為何李小龍這麼厲害,沒人能超越他,原因就在於他的所有部位的筋束都粗得異於常人,關鍵詞是所有,從手指到腳趾,從脖子到腰胯。凡是認為肌肉太多影響了速度的,都是因為肌肉和筋不匹配,男性為何比女性力氣大速度快?就是因為男性天生比女性筋粗,而不是肌肉多,如果按照肌肉多會影響速度的論調,那豈不是男性動作比女性慢?


155142585569

功夫巨星李小龍,雖然去世了,但名聲依然不減,他的硬漢形象一直留在影迷心中,李小龍是電影界的傳奇,影響了後來許多武打明星,他不同於其他武演員,他首先是個武術家,拍電影也是為了更好的表現自己的截拳道,李小龍愛上武術之後,就一直是個“武痴”那種努力跟鑽研比任何人都強。


李小龍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公開表演過自己的功夫,他那驚人的單手二指俯臥撐就可以看出他驚人的手指力量,詠春拳絕活寸拳練的出神入化,李小龍曾被《時代》雜誌週刊評為“二十世紀的偶像與英雄之一”可見當時李小龍的影響力,李小龍拍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結尾打鬥就展示了自己的完美肌肉,以後得電影幾乎都顯示肌肉,李小龍也對自己肌肉很自信,平時在家就很愛塑造肌肉。


其實李小龍的肌肉比起專業健美人士的大,很多人把肌肉力跟肌肉搞混了,李小龍的肌肉屬於力量型,李連杰也曾說過自己不喜歡練肌肉,因為肌肉太大影響出拳速度,李小龍的身體脂肪含量只有3%,因此李小龍的獨特訓練,鍛煉出的肌肉比只懂得塑造肌肉的人要實用的多,李小龍也可以單手舉起槓鈴,這個恐怕健美的人是做不到的。


香港老片迷

國內常有人吹捧李小龍為“格鬥高手”,是現代MMA之父,甚至捧為中國的民族英雄。現代MMA運動真正的奠基者。Helio Gracie(1913 - 2009)上週剛去世。我覺得應該在這個時候把李小龍是不是現代MMA之父的問題說清楚。

李小龍是MMA之父的說法來自UFC老闆白大拿(Dana White)。白大拿是一個李小龍的影迷,與李小龍的女兒(Shannon Lee)有很好的私人關係,他經常請Shannon Lee 到現場觀看UFC的比賽,並在採訪中經常提到自己是Shannon Lee 主管的李小龍基金的支持者。所以,白大拿吹捧李小龍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現代MMA的發展是有著詳細的歷史記載的。UFC起源於巴西Vale Tudo的比賽。受其啟發Rorion Gracie, Art Davie, Bob Meyrowitz在美國創立了UFC。在日本,一些職業摔跤比賽從80年代起開始由假摔向真打轉變,直至90年代初創立了Pancrase (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古代奧運會的MMA比賽, Pankration)。看到Pancrase 冠軍Ken Shamrock在UFC敗給Royce Gracie之後,日本舉行了一些Vale Tudo的比賽,並請Rickson Gracie參加。Rickson Gracie和Vale Tudo在日本的成功直接導致了Pride的建立。這些歷史與李小龍沒有任何關係,是不由白大拿的胡說而改變的。

那麼李小龍是格鬥高手嗎?

李小龍的格鬥高手名譽皆為道聽途說而來。他自己沒有參加過什麼高水平的比賽,也沒有打敗過什麼高手。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的社會里,你能夠查到敗於李小龍手下高手的確鑿信息嗎?截拳道的水平又如何呢?每年全球各地都有許多格鬥比賽,MMA, Kickboxing等,只要看一下有多少選手在用李小龍的武術,成績如何,截拳道的真實水平不就一目瞭然了嗎?李小龍迷們如果認為截拳道是什麼武術哲學的話,請讀一下金庸對獨孤九劍的描寫,這種超越招式與門派的武功不是更有哲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