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師的精神

1、不可複製的奇蹟:生命意識

  一個生命就是一次空前絕後的奇蹟。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生命都是不可複製的,所以生命偉大而值得敬畏。

  人類的活動從本質上說是維繫生命的延續和發展,教育作為一種生命的傳承,實質上是個體生命依賴教育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它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是生命的和諧、充盈與完滿,是為了使人有力量改變外來壓力和內在衝動。忽視生命特徵和生命規律的教育必將因為對個體生命成長的阻礙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語境中被否定和拋棄。

  教師的生命意識應該包括三個層面:學生層面——尊重每一個生命,平視每一個生命,不放棄每一個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教師層面——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讓自我在施行教育的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綜合層面——注重互動,注重對話,注重生命軌跡的相交,使教師和學生這兩類群體的生命在交往過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統一、互相印證。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人文精神尊重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強調生產的人文效益,產品的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的目標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文精神還應該包括對基於生命的人的各種需要的理解、包容和保護等,特別是對人的處境的關注與關懷。

  人文精神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價值尺度,失卻了人文精神的教師必不是真正的教師;失卻了人文精神照耀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2、臻於完美的途徑:愛與寬容

  對於教師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熱愛兒童。”

  愛,是人類情感的最高形式,更應該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愛,應該是自然的迸發而不是故作姿態,應該是不求回報的甘心付出,更應該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長久滋養。愛不僅意味著每個學生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不僅意味著小心翼翼地、深思熟慮地、關懷備至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更意味著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去引導學生暫時失當的行為,去喚醒學生暫時迷惘的靈魂。

  教育的奇蹟很多時候都是由愛與寬容造就的。朱小蔓教授說:“有了教師的愛,就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情感,教師的人格和學生的人格就開始互動、影響和溝通,在潛移默化之中教師的人格轉化成了學生的人格,教師也就完成了人格化教育的任務。”

  學生是處於發展中的未完善的人,我們不能用不符合學生實際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對於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之處決不能求全責備,否則可能導致精神萎縮。一顆無愛、無寬容的冷漠之心,必將絞殺學生的智慧和個性。

  有一則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老禪師,一日傍晚在禪院裡散步,忽見牆角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了。他沒有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個小和尚越牆而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現剛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口吻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我希望我們的教育過程也能充滿這樣漫溢寬容的細節,這樣的細節才真正具有人性的魅力。

  教師,請記住泰戈爾的一句話:“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3、充滿的行囊:理想與激情

  “理想”與“激情”,這兩個詞語總是讓我想到朱永新教授。朱永新教授說他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的教師。他的言,他的行,總是在嚴峻的教育現實中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振奮。

  教師,千萬在上路的時候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看一看裡面有沒有理想與激情這兩種食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斯在經過調查、分析後得出結論:信息的總效應=10%的文字+35%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教育作為一種對話活動,應該充滿人情和詩意,而微笑恰好可以讓教育呈現出這樣的人情和詩意。對於教師而言,微笑能讓冰塊融化,微笑能讓隔閡消除,更重要的是,微笑能讓心靈的荒原萌發生機,能讓卑弱和膽怯被人性的光照亮,能讓被遮蔽的自我重新沐浴理想的光輝。失卻了微笑能力和微笑精神的教師必是冷漠、猥瑣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恐怕只會“生產”機械、冷漠、平面的學生,而不會成就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德莫克利特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所以,教師,請學會微笑著去點燃,點燃興趣,點燃理想,點燃智慧,點燃人格,點燃對於生命的渴望與追求。

  4、獨特的“這一個”:個性精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聞一多著一襲長袍、咬一柄菸斗趁著黃昏夜色開始他的《離騷》講座,聲情並茂的演講,衣袂翩然的風度,常常讓學生辨不清是聞先生在演講還是屈原在行吟。瀟灑浪漫的詩人徐志摩,對泰戈爾創辦的那所“把大自然當成絕妙奇書”、堅持在森林中上課的學校情有獨鍾,“再別康橋”之後,他一度為在國內辦一所類似的大學而奔走,儘管終未如願,但他經常帶著學生走進茂密的森林,靠著梧桐樹,一手拿書,一手指著藍天白雲講授歐洲文學與中國詩學。

  他們都是獨特而深刻的“這一個”,正因為其獨特和深刻,才不可模仿,才成為教師中的師者。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具有個性精神,成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獨特存在。

  5、直面缺憾:學會反思

  完美其實並不存在,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接近完美。教師是有缺憾的存在,學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滿缺憾的藝術,關鍵是我們以何種心態面對缺憾。

  直面缺憾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要學會以反思為刀,深中肯綮地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學生的不足。你或許還很稚嫩,反思能讓你逐漸成熟起來;你或許還很膚淺,反思能讓你逐漸深刻起來。注重反思,教師的精神生命才會有實現的可能。

  要學會在觀察中反思,讓微小的瑕疵轉化為寶貴的教育資源;要學會在讀書中反思,讓書籍成為你精神生長的支點;要學會在科研中反思,讓教學與科研成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點。

  直面缺憾、學會反思還意味著正確面對各種評價尤其是批評性評價,並根據反思重新制訂發展目標,促使自己在不斷反思中提高自我,發展自我,並將其轉化為促進學生和學校共同發展的創造力。

  直面缺憾會使自己更真實,學會反思將使自己更趨完美。

現代教師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