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家訓:一盞永遠不滅的心燈

王陽明家訓:一盞永遠不滅的心燈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弟……”一代大儒王陽明把祖輩對自己的教育和自身的哲學思想相結合,通過家書對後代子孫諄諄教誨,句句箴言,猶在耳畔,日久彌新。“國史以載前紀,家傳以申世模”,回眸王氏家族滄桑數百載,對族箴祖訓的堅守是他們心中那盞永遠不滅的心燈。

【人物】

寫信人:王陽明

收信人:王陽明長子王正憲

解讀人:陳科 度陰山

【家書】

《示憲兒》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弟;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譯文:

孩子們啊,你們要聽從教誨:勤奮讀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要學習謙恭待人,一切按照禮儀行事;飲食要節制,少玩遊戲;不要說謊,不要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與人鬥氣;不要責備別人,但需管住自己。能夠放低自己身份,這是有志氣的表現;能夠容納別人,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於心地的好壞;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惡劣,是兇狠之人。譬如樹上結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敗壞了,果子必然會墜落。我現在教誨你們的,全都在這裡了。你應該好好聽從,不要輕易放棄。

【解讀】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尤其是他創立的“心學”體系,在明以後思想界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也因此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流傳至今,堪稱學界巨擘、“百世之師”。作為一代名臣,他嚴以修身、恪盡職守、廉潔奉公、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愛戴。作為一代名儒,他提出並一生踐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他被後人評價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絕頂”。

這篇《示憲兒》就是後世所說的《王陽明家訓》,寫於1518年,正是王陽明擔任南贛巡撫的尾聲。《示憲兒》被稱為王陽明家規“三字經”的家書堪稱經典之作,短短96個字,把從小要勤讀書、循禮義、端心術、做良士的教誨闡述得通俗易懂。整篇家書,歌謠體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韻到底,朗朗上口。

家訓第一句“幼兒曹”中的“曹”字是“等、輩”之意,整句意為:孩子們。後面的話語,通俗易懂,完全就是向孩兒們說話的口氣。訴說的對象正是他的兒子憲兒,即王正憲。

王正憲並非是王陽明親生兒子。1515年,王陽明年已43歲,但王陽明及胞弟守儉、守文、守章都沒有兒子,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只好選擇將他三弟王兗的兒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憲過繼給王陽明。是年,王正憲8歲。

1518年,王正憲11歲,正是亟待教訓之時,於是就有了這道王陽明家訓。家訓開篇就是讓人勤讀書,這是教人應有學問;要人孝悌、謙恭,遵循禮義,這是讓人應學會禮儀;要人能下人,能容人,這是智慧的表現;心地好,是良士,這是德行的表現。

學問、禮儀、智慧、德行,是王陽明家訓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心學的靈魂,更是一個紳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四個方面你中有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套用王陽明的話頭就是,有學問的人,必知禮儀,必有智慧,必懂德行,否則就不能稱為“大器”之人。而“大器”,是有度量的表現。做人的尺度就是心地的好壞。在王陽明看來,德行是第一位的,做一個好人比任何事都重要。

【故事】

王陽明的家規傳承

王陽明小的時候曾一度痴迷於象棋,以至到了規勸不止、學不思進的地步,父親王華感到他有點玩物喪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將棋子扔進了河裡。從此以後,勤讀書、戒遊戲、做良士、成聖賢便成為王陽明畢生的追求。

王陽明11歲那年便立志成賢,成為一時佳話。有一天,他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卻不認同,他說:“登第恐未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此言一出,父親王華笑道:“汝欲做聖賢耶?”王華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後來果真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聖賢。

孝悌傳家,歷來也是王陽明王氏家族的傳統。

先祖王綱,70而終竟在沙場,最後靠16歲兒子彥達以死抗爭才得以羊革裹屍還鄉。從此,彥達“痛父死,躬耕養母,終身不仕”,父忠子孝,堪稱典範。

王陽明祖父王倫,素以孝聞鄉里。微薄的家塾收入除了供養老母,還收養了獨孤的弟弟。後來兒子王華狀元及第,王倫又把朝廷撥付給他的一半俸祿給了弟弟。

父親王華,年過古稀,仍堅持每天向母親岑氏拜舞起居禮,甚至為了逗其開心,朝夕扮童子與之嬉戲。岑氏百餘歲而終,孝道立身的兒子王華功不可沒。

後來王陽明曾四疏朝廷要求回鄉為祖母岑氏省葬。即便是去世的前一個月,仍不顧病危,取道增城,只為祭祀先祖王綱。可見祖慈子孝,王陽明是深受影響的。

“以布衣魁天下”的父親雖為狀元及第,卻未曾給子女留下多少基業,即便在臨終的最後一刻,仍不忘對子女禮存於心的教誨。

王華去世那天,正好碰上朝廷使者來傳送進封新建伯旨意,面對這次措手不及的封爵,王氏家族已無暇去顧及。彌留之際的王華聽說使者已到家門,說出了最後一句話:“雖倉遽,烏可以廢禮?爾輩必皆出迎!”一直等到禮畢的消息後才瞑目而逝。

崇禎十四年(1641)王陽明六世孫王貽傑進京入朝,後統管江西都指揮使,去世後才發現其竟然囊無積蓄,最後靠官場摯友的資助才得以回鄉歸葬。一個朝廷的二品官員,清廉至此,著實讓人肅然起敬。(來源|讀者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