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味煎餅的情懷

津味煎餅的情懷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渤海之濱,因地理優勢,幾百年前便成為一個繁忙的水陸碼頭。當年碼頭工人乾的都是力氣活兒,吃飯講究便宜、量大、頂餓,還得選製作起來速度快的——就用不加雞蛋的煎餅捲上烤饃吃。因為吃飽吃好才能去上班兒,所以天津人很重視早點。天津早點雖然有個“點”字,但真實體量可都與“飯”相當,如煎餅餜子、鍋巴菜、炸糕、餜頭兒、糖皮兒、麵茶、卷圈兒、麻醬燒餅等多以大量碳水化合物為主,輔以油脂,口味偏鹹甜。如果您平常飯量不大,偶爾來津旅遊,要是買一份傳統津味早點——比如倆餜子倆雞蛋的煎餅餜子,那在五大道遛到下午兩點都不覺得餓。

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沒有不喜歡吃煎餅餜子的。

清晨,走在天津的街上,無論颳風下雨,總能看見路邊停著一輛裝有頂篷帶有玻璃小窗戶的三輪車,車子正當中擺一塊圓形鐵鐺,被下面旺盛的爐火燒得滾燙,檯面上擺著隨手可取的各式調料。大多數情況下,攤主是位大媽,身材微胖,衣著整潔,系一條染有醬料顏色的圍裙,帶著套袖,手腳麻利。

顧客:“來套煎餅餜子。”

攤主:“一個雞蛋倆雞蛋?”

顧客:“倆雞蛋。”

攤主:“餜子還是餜箅兒?”

顧客:“餜箅兒。”

攤主:“要蔥花兒辣子嗎?”

顧客:“生蔥,不要辣子。”

顧客說完就把錢放進推車上的小紙盒裡,然後自己找零錢。這樣做方便又衛生。照顧生意的都是老主顧,大媽既不會伸手接錢,也不會盯著看。現在手機支付方便了,也有不少客人會選擇“掃一掃”。

大媽用油刷子刷刷鐵鐺,麻溜地舀一勺調好的綠豆麵糊攤在無沿兒的鐵鐺上。 “刺啦”一聲之後,大媽先用竹刮子將稀薄適當的面液前後左右推開,然後甩手腕轉動竹刮子將餅快速攤勻。此刻,水汽蒸發,綠豆微苦清甜的獨特香氣在空氣中彌散開來。大媽一手磕上兩個雞蛋,一手用竹刮子將蛋黃劃散,再將蛋液均勻推開。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完畢,鐵鐺上已是滿眼黃白錯落。

蛋液凝固後,大媽會拿著特製的薄鐵鏟子,小心地沿著餅邊把煎餅剷起來,另一隻手麻利地拿起煎餅一角,兩隻手輕巧地合作用力,就將煎餅完美地翻了個個兒。別看大媽幹起來輕鬆,翻個兒可是項技術活兒——技術不到家,鐵鐺溫度不對,綠豆麵糊稀稠不適當,又或是煎餅太薄,都會導致“開天窗”。那樣的話,賣相不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顧客花錢買的“面”被你糟蹋了,想要留住回頭客怕是不可能了。

大媽迅速地將餜箅兒放到煎餅上,“咔”的一聲用鏟子切斷,再將煎餅一側捲到餜箅兒上,用小竹板兒抹上炸熟的鹹麵醬,撒上蔥花,把煎餅另一側也捲上,再上下對摺,用鏟子把煎餅餜子剷起,左手拿出防燙的紙袋,一鏟子將煎餅送入袋中。

三五分鐘之間,攤主在食客眼前跟變戲法兒一樣把綠豆麵、雞蛋、餜箅兒、熟麵醬、蔥花變成了香味濃郁的美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來不及走到家就急不可待吃起來的。不過,即使是在冬天,剛做好的煎餅餜子也不能著急吃,不然要燙壞牙床的。食客只得忍耐著不被嗅覺撼動理智,邊走邊吹,試探著咬一口。然後,便停不了口了。

天津人有張“衛嘴子”,對於無論是上得檯面的“橫菜”,還是價格實惠老少咸宜的街邊傳統小吃,都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標準:放錯一樣東西,搞混一個步驟,那都叫胡鬧!

講究一:麵糊

攤煎餅的面一定要用綠豆麵。綠豆得選緊緻飽滿、澱粉含量高、有豆香味的。使用之前,要將綠豆泡上一段時間再磨面,這樣製作出的煎餅才能薄而不散,口感沙性足。綠豆麵的韌性不比白麵,竹刮子一推一拉,綠豆麵就會出現很多小洞。這些小洞是綠豆麵糊的“身份證”,會被緊跟而來的蛋液填滿。攤綠豆麵煎餅特別講究火候——火太旺,容易焦糊,火太小,煎餅就易碎且沒嚼頭。如今市場上有不少人制作煎餅餜子是以綠豆粉為主料,配以白麵粉、棒子麵等。雖說這樣做出來的煎餅有韌性不容易破,但是口感發黏,不好吃。

講究二:雞蛋

雞蛋本身沒什麼特別。特別在於過去天津的煎餅攤只賣手藝,顧客可以自帶雞蛋。很多開在居民區的煎餅攤前都能見到手裡攥著雞蛋的顧客在排隊。對攤主來說,單手打蛋是個技術活兒。鐵鐺的溫度容不得人慢慢來。煎餅一旦攤勻,攤主就得把雞蛋打上——一手拿著竹刮子,一手抓起雞蛋,在鐵鐺邊沿輕磕兩下,大拇指、食指、無名指稍用力配合一掰,蛋殼便一分為二,金黃色的蛋液順勢滑落在煎餅上,而且不帶一絲雞蛋皮。這一磕一掰的動作必須一氣呵成。

講究三:醬料

即使是隻有二十歲的“老天津衛”,跟外地朋友介紹起天津煎餅餜子,也會特別指出傳統醬料只有“老三樣”:麵醬、辣子和蔥花。麵醬雖然都是甜鹹的,但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攤主會往麵醬裡放調味料,過油炸或上鍋蒸後再使用。辣醬並不辣,放幾個辣椒籽兒為的是給食客提供嚼頭和香味兒。蔥要用山東大蔥的蔥白, 香味兒大、辣味兒小。如今,也有煎餅攤為了滿足顧客要求增加孜然、香菜等作料,以及雞柳、榨菜、火腿腸、土豆絲等輔料。其實,食物的做法沒有對錯之分,有市場需求就有供給。只不過對老天津衛來說,這樣做出來的就不能叫“津味煎餅了”。

講究四:餜子、餜箅兒

不少網友中間流行一句話:“餜子、餜篦兒是煎餅餜子的靈魂。”僅看用詞和行文方式就知道這句話不是從老天津衛嘴裡說出來的。傳說煎餅餜子只有餜子,沒有餜箅兒。不過,也不能說這句話是錯的,餜子、餜箅的可口程度確實影響煎餅餜子的風味。煎餅裡夾的餜子若是涼透了、咬不斷,足以讓人一口下去就大呼上當。所以,煎餅攤的附近往往都有個炸餜子的攤子。與餜子相比,餜箅兒口感更加酥脆。

煎餅餜子是山東的煎餅和大蔥、江南人的油條、天津本地的甜麵醬,在海河碼頭的一次很成功聯姻。它是五方雜處的天津衛的獨特物產,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情、勤儉等情感混合在一起,讓天津本地人幾乎分不清咬下去的那一口是滋味,還是情懷。綠豆麵糊攤成煎餅的糧食香、雞蛋蛋白質變性後散發出的鮮香、餜子的脆香配以麵醬的甜香,構成了天津煎餅餜子的獨特味道。同穿城而過的海河一樣,煎餅餜子是天津人,到過天津的人,在天津工作、學習、生活過的人都津津樂道的一份共同記憶。不過,時代總是發展變化的,一套單雞蛋單餜子的煎餅餜子配一杯阿拉卡比黑咖啡,可能會讓不少“怕胖”的年輕人在情感之外,從食物層面重新接受這一美食。(來源|食品與健康 作者|宋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