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真的是靠厚道成功的嗎?

zy沅al赫

上啥班,短視頻招聘APP為您解答

以下回答來自上啥班用戶互動留言

我要承認自己對於李嘉誠並不是太瞭解,對於他是否如傳言中“厚道”,我持保留意見。

李嘉誠作為很長一段時間的華人首富,肯定是有他成功的秘訣。但商場如戰場,要說他的成功是完全依靠“厚道”來成就的,我是不相信的。

李嘉誠曾出過一本自傳一樣的書,叫《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我曾經簡單地翻閱過,但我想說這是一本比現在微博上的某些大V還要毒的雞湯文集。

我對於雞湯一向的態度是:如果是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感到迷茫的人,偶爾看看去提醒自己應該補充一下正能量,這是無關緊要的;可如果是一個垂危之人,那雞湯不但不能大補,還會危及生命。

我們都知道商場如戰場。我見到的商場,很多事情可能是見不到流血的犧牲,只是靠“厚道”可能想要立足都不太可能。從李嘉誠曾經在大學做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他一直嚴於律己,能夠帶領公司向前,激勵員工去主動工作,而不是作為一個只懂得支配別人工作的老闆。他曾經說: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和能力一樣重要。這句話我是贊成的。

另外,他為人處世上反覆強調的一件事:做人憑良心,做事講信譽,這可能也是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吧。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他厚道的一個原因。我想可能大家對“厚道”有什麼誤解吧。

厚道不單單只是不得罪人,不惹人嫉妒,這兩件事兒其實大多時候都不是我們能夠主觀去控制的事情。但和別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將利益分享而不是獨攬,這才是他經商為人最大的智慧。

以上


上啥班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即便李嘉誠可能有什麼關係,但無疑,他取得如此成就,與他個人的奮鬥也是分不開的。

李嘉誠無疑是個聰明、勤奮、眼光刁鑽、善於自律、堅韌不拔、不畏艱險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李嘉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樓裡當小二,後來又是去做銷售,每天第一個到,最後一個離開,人家做8小時,他做16個小時。

對於自己的工作,是絕對的百分百投入,所以他18歲就升職了,成了部門經理,後來成為總經理,再後來就自己創業了。

【可以看出他的勤奮努力】

他最開始是賣塑料花起家的,因為要向國外出售,必須懂英語啊。然後,一個沒怎麼上學的人開了了艱苦學習英語的過程。想想現在多少大學生的英語之爛,和人家比比就知道差距了。

這還不算,光會說英語還不夠,還要有核心技術啊,所以他又跑人家意大利塑料廠去打工,做“臥底”,觀察他們是怎麼生產的,然後自己琢磨、總結。

【可以看出他的聰明、自律、堅韌不拔】

如果他一直做塑料花,肯定做不到現在的地步啊,行業就決定了。

他只是塑料花起家而已,後來又抄底樓市了。

不說香港,就看內陸,前幾年他撤出內地房地產的時候,有人統計他從大陸和香港撤出的資產已經超過千億,這些資產大部分已經轉移到了歐洲。

儘管他沒有撤在最高點,可是這也符合他【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理念啊,再晚幾年,他的資金就撤不出去了,看看萬達就知道了。

所以說啊,李嘉誠又是之眼光刁鑽毒辣的老狐狸。

【可以看出他的眼光、視野和格局】

此外,他情商也是非常高的,讓很多人覺得舒服,對他讚不絕口。

著名企業家馮侖曾經描述過他們長江商學院CEO班集體去香港見李嘉誠的場景。

本以為他們會坐在凳子上等李嘉誠,然後給他遞名片,結果,是李嘉誠來了,依次給馮侖這些晚輩遞名片,並且做自我介紹:李嘉誠。

最厲害的就是這種有本事還沒脾氣的人啊,情商之高,太了不得。

當然,除了這些個人性格和聰明才智外,其實李嘉誠發家的早期還是和老婆有一定的關係,他老婆莊明月家裡還是相對有錢,可以說是為李嘉誠的資本原始積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所以說啊,一個人的成功,既有自我的奮鬥,也離不開時代的背景和機遇,同時還可能與家庭和關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你光說李嘉誠是靠厚道成功,顯然是不夠全面和準確的!


馮起升

人生到最後,其實拼的都是人品。

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時,業績全廠第一,可他卻要跳槽去一家塑料產品公司謀取發展。

臨別時李嘉誠找到老闆,認真地說:

“五金行業面臨的危機很大,塑料製品將迅速代替眾多木質或金屬製品,您要麼趕緊轉行做前景好的行業,要麼調整產品的種類,儘量避免與塑料品衝突。”

有人問他都離開了為什麼要提醒前老闆,李嘉誠說:“人生在世,要多替別人著想,不能眼看著有人要遭難而袖手旁觀,發現了問題不說我心中不安。”

凡事為自己考慮,這是人的本性,但絕非為人處事的原則。只有儘可能地為對方著想,才是真正成功的為人處事原則。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 這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

人際往來多替人著想,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寬闊而穩當。

李嘉誠的經商特點,其中有條讓人印象深刻: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舉個例子:有人想找李嘉誠合作開發房地產,李嘉誠問對方,你想在項目利潤中分多少比例?這人提出了5%的利潤分成

對於這個要價,李嘉誠主動提出給對方分10%的利潤,雙倍於對方的要價。

為什麼呢?這就是李嘉誠的高明和過人之處。

他讓別人得到比預期雙倍的收益,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當然會讓對方折服,所以合作方不僅不會在工程管理中去吃回扣,還會選擇盡心盡力地管理好這個工程。這樣不僅達到了李先生的目的,還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做生意即做人,李嘉誠是懂得在誘惑面前,不為利益所動依舊可以愛護自己羽毛的成功商人。

人的一生給別人借過時實際是在給自己修路,厚道的人,你的人生路總是很寬很長……


政商參閱

不是靠厚道成功的,而是靠宣傳自己很厚道到成功的。

想起一個故事,當年李嘉誠的大兒子李澤楷,被香港的知名悍匪張子強綁架了,張子強身上綁著一圈炸彈,孤身一人跑到李嘉誠家裡去談判。

李嘉誠家人待他很客氣,也答應了相應條件,沒有報警,而且支付了贖金,張自強順利放人。後來據李嘉誠回憶,他在最後,把贖金都給到張子強,臨別送別張子強的時候,給張志強說:這錢你一輩子都花不完,拿這筆錢好好做人,不要再做壞事了,

聽到這個故事的人,都覺得李嘉誠是個厚道人。但是這話是李嘉誠自己說的,我覺得有點扯淡。這麼一本正經當教育悍匪,不怕對方惱羞成怒撕票嗎。

經常聽很多李嘉誠的段子,比如說吃個飯,他一個人每桌只吃五分鐘,要連續要坐很多桌,把每桌人都照顧到;還有李嘉誠的名言,能拿七分利八分利,也只拿六分利,為當是讓對方下一次也願意跟你合作。

這些都是對自己很好的宣傳,是對自己很好當標榜。至於是不是真厚道,沒打過交道,沒辦法下結論。我只記得蒙牛當前董事長牛根生以前還經常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最後蒙牛卻鬧出“三聚氰胺”事件,所以企業家的漂亮話,聽聽就行了,也別太當真。研究一下他們為什麼說這話,比起研究說話本身,要有意義有幫助得多。



吳寒笛可愛多

李嘉誠從一個酒樓的夥計,到世界華人首富,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他“為人厚道”的故事。故事一:傳說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綁架,李嘉誠並沒有選擇報警,反而勸導綁匪拿了贖金以後,遠走高飛,另謀營生。以至於綁匪張子強落網後,談起李嘉誠先生,都是萬分敬佩。故事二:馬雲曾經講述過他第一次見李嘉誠的情景。在他的想象裡,這樣的商界領袖,必定會姍姍來遲,待眾人鼓掌完畢,再來一番演講。但真實的場景卻是,李嘉誠親自站在電梯口,與每一位來客握手,遞上名片。用餐時,他在每張桌子前輪流坐15分鐘。告別時,他又逐一與大家握手,包括牆角站著的服務員都沒有漏掉。故事三:2015年9月8日,胡潤2015年華人慈善報告出爐:李嘉誠位列榜首。數據顯示,“李嘉誠基金會”至今已捐出逾150億港元,主要支持教育及醫療公益項目,其中87%用於大中華地區。李嘉誠50多億元捐助其家鄉建立汕頭大學,李嘉誠基金會亦捐資創辦了長江商學院。這些故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耳聞。李嘉誠的成功,應驗了“為人厚道,做事精明”的人生格言。他的成功,靠的是“精明”,而絕非僅僅是“厚道”。但是李先生曾經說過“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厚道精明的最高境界也是厚道”。所以,厚道,是李嘉誠事業成功的基石,是他成功最好的助力。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無憂精英網

李嘉誠是不是靠厚道成功的旁人又如何得知?你所知道的李嘉誠無非是各種媒體獲得的李嘉誠。但是無疑李嘉誠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必有其不同於常人且優於常人的品質,不然他不會成功。別說是靠他岳父,你爸給你500萬你能賺到1000萬?“打鐵還需自身硬”“爛泥是扶不上牆的”所以能力是先決其次才是各種外在的因素。

1.李嘉誠聰明,聰明分很多種,體現的形式各不一用。

有的體現在學習上,如有些人從小就是學霸,從小各種有關學習的方面無不得心應手,各種考試第一比賽獎狀無不手到擒來。學習上觸類旁通,一點就通。這是學習上的聰明。

有的體現在商業上,有些人學習上做不到拔尖,但是很有商業天賦,懂得商業運行的內在邏輯。並付之行動。如馬雲、黃光裕、王健林…這是商業上的聰明。而李嘉誠讀書時是班上的十幾名,所以更多的體現的是他商業上的聰明。57年看到英文版《塑料》上塑料製品”在歐美大量暢銷就料到在香港也會熱銷,大量的製備塑料製品。71年進軍蕭條的香港房地產。79年斥資6.2億收購和記黃埔,上演“蛇吞象”。





2.李嘉誠勤奮.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當天晚上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功成名就後依舊如此。一天工作十幾小時對他來說是常態,年輕時常常工作到深夜。


3.李嘉誠好學.李嘉誠有兩個習慣.一是每晚睡覺前李嘉誠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於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佈。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說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於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瞭解,並不遜於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著兩臺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著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餘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餘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李嘉誠的成功有聰明、勤奮、好學等內在優秀品質還有外在的因素。


笑傲蒼穹186660611

人活在世上,不是處世做事,就是為人,做事精算,每一個細節,務期效益極大化。但為人、待人,經常是零和遊戲,我們的算計可能是別人的損失,我們的精明可能代表別人的愚昧。寬恕、寬待每一個人,才能廣結善緣。華人首富李嘉誠有一個故事被傳播了很多年。。有一次,李嘉誠先生在宴會結束後走出飯店,伸手從口袋中掏出手帕時,一個港幣銅板掉了出來,一直滾到水溝裡。當李先生試圖去撿回銅板時,飯店的服務員快速上前,撿回銅板,擦拭乾淨後,交還給李先生。李先生收回銅板,打開皮夾,拿出100元港幣,以示感謝服務員的幫助。


李先生拿回一枚銅板,卻給了100元港幣的小費。對這個故事,李先生自己的解釋是:每一塊錢都有用途,不應該隨便浪費,他要撿回銅板,是要讓每一塊錢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而對別人的服務表示感謝,則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禮貌,他給100元港幣小費,是他對人的心意。這是兩件事,他並不是為一枚銅板而付100元港幣的。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雖然也聽到李先生的解釋,但理解並不深刻,只感受到一個超級富人的大方,非常人所能及。直到後來李嘉誠先生併購我所創辦的公司時,拍板前的一個插曲讓我更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內涵。

李先生的團隊仔細對我們的公司做完財務及法律查核後,提出了一個併購的價格。但這個價格與我們期待的金額落差甚大,而我們堅持要用我們的期待金額進行交易。李先生的團隊不敢拍板,最後交給李先生決定。李先生聽完後,說了一句話:“我們不只買公司,更買團隊,對人的事,就別太計較了。”買賣就此成交。

我事後聽了這一過程,再對照前面的故事,一切都豁然開朗,這不是富人的大方,而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態度問題。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這是臺灣企業家康和證券集團會長鄭世華的家訓。鄭世華的父親教育他,只要做到這8個字,事業就會成功。而這8個字也印證了李嘉誠為人處世的基本邏輯。

而李嘉誠先生的作為,正是這8個字的最佳寫照。在併購過程中,他的團隊早已從生意麵進行精算,做出併購價格,這是處世與經商的精明。但李先生從為人的角度出發,能體會將要一起打拼的團隊成員的心情,願意放棄精明的計算,以換取人的認同與共識,這是“為人厚道”的最佳批註。

因為人心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過精明地計算,可以得到短期的生意,卻無法雙贏。


三HT

從標題能看得出很多人特別善意,看到的都是特別美好的商業模式,可惜雞湯不能貪杯,現實永遠是殘酷的!

1、資本,很多人特別喜歡聽白手起家的童話,我也能感覺到這些人濃濃的童趣,很可惜李嘉誠並不是如此發跡,而第一桶金是表妹老婆莊月明,舅父是中南錶行的行家,是香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家資鉅富,在與莊月明之前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用所有積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辦廠初期,就出過質量事故,最後還是在表妹借舅舅之勢來擺平,然後入駐一起辦廠,莊月明馬上成為公司核心,看過劉德華雷洛傳的,都知道雷洛在劇中是怎麼上位的,是的,模式是一樣的,有社會關係,有龐大資本,這時的李嘉誠才真正的風聲水起,李嘉誠的能力不在於做生意的本領,而在於交際,因為香港就是個大的交際場,實幹想躍於高層,是妄想,李嘉誠有舅舅的家世為後盾,自然水到渠成,TVB劇珠光寶氣中那炫目的名利場,交際圈,那才是香港大亨真正的戰場。

2、行業,很多人說李嘉誠是商業奇才,我只能說他真的很有錢,看最近在他英國所購入的行業吧,包括3個港口、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 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全部是壟斷行業,只要有資本,只要盤下來,你就等於躺著也賺錢,而在香港,他最大的行業就是房地產,香港的房地產是被幾個龍頭壟斷,香港綠化在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本來很小的香港百分之八十都是山水樹木,剩下百分之二十給香港人住,地方是固定的,又小又少,樓全在幾個人手裡,那價格誰說了算呢?股票市場又誰說了算呢?而在香港,所有能壟斷的行業基本都是李嘉誠的投資,而新興行業,例如出口,他是不做的,因為投入高,產出小,最主要還累,這些大亨也投資過這些新興行業,結果都是鎩羽而歸,賠的叮噹響,97年香港金融危機,大家都認為是這些大亨聯手解決的,其實真正解決的是大批出口公司,用辛苦的汗水換回來的,而很多人更相信是這些大亨們的責任心擺平的,真是荒誕,所以所謂奇才,就是兩個字,壟斷!

3、努力,是的,別管是大亨還是貧民,大家都是努力的向上掙扎,李嘉誠只是力氣用到了運氣帶來的平臺上,而很多人還活在首富編的美夢裡,真的以為只要安心努力的給這些人打工就能成為富翁,努力用心的工作,肯定是好事,但理念要清晰,努力工作只能換回微薄的薪水,如果想成為大亨,路就得換種走法,澳門大亨老何頭兒,不會告訴你,他是承家勢玩走私賺大錢,然後才進入賭業,這些老的家族,基本上都是這麼起來的,他們為什麼要告訴貧民要如何努力,又說是白手起家,因為這樣安全,這樣有認同感,這樣,貧民能安心的打工,而不會去鑽研真正的能力,就像創世紀裡霍景良說的,他站在香港最高的樓上,向下看著股票市場說,香港人一窩蜂,省吃儉用買股票,妄想一朝發財,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贏家是什麼人,這是這些大亨最真實的內心寫照。

點點題,李嘉誠唯一厚道的一次,可能是子強到他家跟他說,咱倆都是搶,只是搶錢的方式不同罷了,李嘉誠並未說話,我覺得老李很厚道了。


新糊塗船長



李嘉誠真的是靠厚道成功的嗎?其實商場的事,成功了大家才去“馬後炮”地分析人家成功的原因。人家在奮發的時候,任何人,包括當事人本身也不確定未來會如何?有說“見樹如見林”,我今天就在這裡同大家分享兩件從不為外人所知,真實發生在李嘉誠成功前的事,讓大家來自己判斷。首先,李嘉誠是借錢開始做生意的。李嘉誠沒到香港是,是在家鄉潮州,人說三十而立,李三十了還是一事無成。想做生意卻家裡窮,沒本錢。沒辦法就厚著臉皮到我認識的一個葉太太的爺爺家伸手借錢。她爺爺是在當地做賣米生意的,有些餘錢。大家都知道潮州人素來是比較互助團結的。她爺爺就借了幾千快錢給他(當時幾千塊是不少了。)。這應該就可以看成是李嘉誠開啟成功的第一步吧:“低姿態,厚臉皮,敢開口借錢”。其次,李嘉誠是個極具冒險精神的探險家!我認識的一位楊先生曾經是香港潮州社團的某任會長。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橡膠”大王。他說當時的李嘉誠也在做朔膠,在他面前就像小弟弟,整天“楊哥長,楊哥短的”,也沒多少錢。他給我總結說為什麼後來李嘉誠後來能夠超越他,比他有錢?最主要原因是李嘉誠比他敢冒險!他說當時香港的房地產也是非常低落,最不好做的時候。大家都盡力抓緊手上的錢,小心翼翼的不敢隨便出手投資。而李嘉誠卻選擇了當時的“冷門”房地產,把手頭的錢都用去收購那些無人問津的破房子和店鋪。然而,大家不看好的房地產在幾年過後就大漲特漲,讓他“一夜暴富”。連那些有心準備看他笑話的商場大佬們都看得目瞪口呆的!這就說明李嘉誠不是一般的敢冒險,而是非常敢冒險!然而,他也有運氣(大家也可以說是“有眼光”,反正成功瞭如何解釋都行,萬一那次投資失敗了,也許就沒有了今天的李嘉誠了。他相反還會成為想看他笑話的眾人茶前飯後的八卦笑料呢!)。

總而言之,對於一個成功了的人,外人可以發揮無限的想象空間去解釋,找理由。真正到底後面的原因是什麼?只有當事人才真正品嚐其酸辣苦甜的箇中滋味。


二哥無天敵

廣東商人有一句話,叫發財立品,一個人要是發財之後,就滿口仁義道德。

我們先來看下一個心理效應,叫約哈里窗。

意思就是說,人都存有4種認知


1.你知道我知道

2.我知道你不知道

3.我不知道,你知道

4.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

市面上的書,自傳等,一般寫的都是你知道我也知道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成功的,也就是盲區,但還是羊羊得意的倖存者偏見。

還有一點就是,說一些好話,能保護自己,你老是說一些真話,不好聽的話,是很多麻煩的,難道李嘉誠先生說我的財是不仁之財麼?不會的。

任大炮其實是知道房價這事還是會漲的,但是他不敢說真話了,得保護自己啊,所以就是那句很有哲學的話了

對外說好話,關起門來說真話。

所以啊,任何簡單化的思維,都可能誤導你,一件事的成功,有很多因素。當然,我也沒有批評李先生的意思,我也不夠格,聽聽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