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袁世凱在武昌起義的時候敢不敢結束滿清,讓宣統遜位會怎樣?

歷史熱點縱橫

假如歷史能夠假設,慈禧太后能再多活十年的話,也許清國在辛亥年就不會出現宣統退位的鬧劇。但是清國如果不能走向君主立憲的道路,那結局也是面臨王朝覆滅,只是時間會推遲而已。

縱觀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攝政王在收到前方發來的電報後,大驚,慌忙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後,命陸軍部大臣蔭昌率領北洋新軍南下,馮國璋為第一軍總統官,不料北洋軍不服從滿族統帥蔭昌的指揮,馮國璋在河南洹上村秘密見了袁世凱,得到回覆是:慢慢走,等等看。馮國璋心領神會,北洋軍停留在湖北孝感附近,蔭昌眼見武昌就在不遠,可是無能為力,為此,攝政王載灃大怒,免去了蔭昌的職務,在徐世昌和那桐的保舉下,載灃不得已啟用袁世凱,而隆裕太后由於和載灃有矛盾存在,且久居深宮,逼迫載灃辭去了攝政王,自己垂簾聽政,而載灃下罪己詔,以醇親王身份退回王府,回家抱孩子去了。隆裕太后沒有西太后的權威,更不會玩弄權術,對於軍國政事一概不懂,認為只能依靠袁世凱才能鞏固清室。所以給了袁世凱前方陸海軍全權指揮大權,財政權也被奪去。袁世凱上臺後,馬上命段祺瑞連夜趕到武昌前線,就這樣,馮國璋在睡夢中被解除了兵權,將其調任察哈爾都統,立即上任,段祺瑞改為第一軍總統官。馮國璋拒絕認命,回到北京。後改任禁衛軍統領。就這樣,段祺瑞及其部下一共是47個人聯名發出通電,要求實現共和,一場逼宮的大戲由此開始。清室在看到這電報後,隆裕太后更是心急如焚,此時良弼陳詞:既然南方革命黨無法平定,那就派禁衛軍南下,挾制北洋軍,這樣還可以鞏固長江以北局勢,所以在段祺瑞的逼宮電報發出一週後,清室依然沒有退位,後來袁世凱對汪精衛說,清室退位已無問題,只要除掉了良弼,退位便可行。所以才有了良弼被革命黨彭家針炸死。良弼臨死前說: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亡。隨後2月12日,也就是清宣統三年12月25日,隆裕太后迫於壓力,在平衡了利害之後,做出了清帝退位的決策。假如慈禧太后還活著的話,即使良弼遇刺,清室也不可能會接受和平讓位的,慈禧太后的權術,完全比她的丈夫咸豐皇帝還要高,慈禧太后之所以要提拔慶親王奕匡,目的就是要制衡袁世凱,提拔張之洞到中央來任職,目的也是為了平衡袁世凱,西太后的權威與謀術,袁世凱是沒法與之較量的。當年李鴻章在舉薦袁世凱的時候就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看朝廷的駕馭能力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3日,光緒皇帝死的前一天,做好了後事安排,那就是將袁世凱升為兵部尚書兼外部部尚書,實際上是明升暗降,削去了他的兵權


逝去的覺羅

別說慈禧了,就連榮綠再多活10年,袁世凱都照樣不敢有絲毫動作,是龍都得盤著,是虎也得臥著。

畢竟 慈禧的政治手段那可不是蓋的,晚清四大名臣 曾左李張,無一不是強過袁多倍的人傑豪烈,那又如何?照樣被慈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尤其是曾國藩和李鴻章,曾國藩那可真正是挽大廈之將傾,被慈禧譽為“再造玄黃”,就是再造中國的意思,近代也就毛可堪此譽了。

咸豐朝的時候,太平天國多兇啊,一窩滿清吸血鬼一般的八旗貴胄,嚇的腿肚子都在轉筋,天天喊著回到東北那所謂的龍興之地,再圖江山。

而慈禧就畫了個封王的大餅,就把曾國藩使喚去滅洪秀全了,南京 太平天國的國都拿下了,n多人都在勸曾國藩自己做皇帝,慈禧照樣可以讓曾國藩老老實實回來,簡單給個侯爵就結束,曾也不虧是毛蔣都推崇備至的人了,未免功高震主 徒惹猜忌,直接原地解散虎狼之師的湘軍,曾也是封建王朝難得的 功高震主,有善終的人了。

論實力、名望、朝野人脈,曾都可以遠甩袁好幾條街,袁地盤就一個北洋,軍隊就一個北洋六鎮;曾了?不誇張的說,整個南方半壁江山都在曾的手裡,軍隊裡也都是沾親帶故的一窩老鄉死黨。

曾如果跟袁一樣,沒有那麼多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薰陶,直接提兵跟孫中山一樣,來個什麼驅除韃虜,晚清那已經被太平天國蹂躪廢的江山,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李鴻章就更別多說了,袁的養父袁寶慶都跟李混的,李稍微給個小鞋穿,袁世凱一輩子就得老老實實窩在河南,不誇張的說 沒李的話,袁世凱根本就沒有提兵朝鮮 獨掌兵事的機會,更別提後來李榮交班,讓袁小站練兵了,更更別提 小站練兵的底子 都是,李鴻章剿捻子的淮軍舊部,可以說 袁就是李一手扶起來的。

袁世凱就更別提了。

那袁世凱為什麼敢逼著隆裕宣統退位了?

我個人覺得有以下三點:

1,連續的外辱,讓滿清喪失了王道獨統的民意自信。

尤其是甲午海戰,被天朝上國自居的國民,一直瞧不上的小日本給揍爬下了,更別提八國聯軍 直接讓人端了老窩。

2,地方財政軍備自主,讓滿清喪失了對華夏控制力度。

為了抵禦太平天國,抵消中央財政入不敷出,所以允許地方軍備財政自主,所以曾李二人,才能組織起湘淮二軍。

後來八國聯軍之所以敢打北京,也是跟南方各路軍政boss打了招呼的,得到不傷他們地盤就默認的許可。

否則各路軍閥都來勤王,八國聯軍一幫欺軟怕硬的廢柴敢動?這就連慈禧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的默許,然後名為北狩,實為逃荒的跑了。

3,隆裕,載灃跟袁比,政治手段太弱了;

慈禧 同治一掛,監國攝政的載灃太過稚嫩剛硬,而接班慈禧的隆裕又太沒主見的柔懦,簡單來說就是政治手段太弱,太幼稚。

載灃知道袁世凱司馬昭之心,卻只是硬剛的 讓他下臺,畏懼北洋六鎮實力,不敢直接殺了袁,這點著名敗家子張學良都比他強,直接老虎廳滅了有造反勢頭的楊常二人。

而隆裕了?載灃被整下臺了,就全權交給袁操持,一點駕馭和分持的手段都沒有,隆裕是想學萬曆他老孃張太后 小女人的小聰明持家,卻忘了 袁能力雖比不上張居正,野心卻比張強得多,藉著革命軍 養寇自重,給玩的廢廢的。

同樣情況,慈禧 和曾國藩、李鴻章,面對太平天國,捻軍,八國聯軍等各種更加艱難的外辱和艱險,慈禧 起碼都能守得住。

而隆裕和載灃了?只能說跟老手袁世凱相比,太弱了。

所以說

雖然很鄙夷慈禧家天下的自私自利,但也不得不說,慈禧如果在,袁世凱一點想法都不敢有,更別提推翻滿清 竊取革命勝利果實了。


一舟記



如果慈禧不死,袁世凱是不敢逼退清廷的。

其實這就是政治,慈禧太后雖然誤國,但是在政治盤算、政治鬥爭、牽制平衡上還是很厲害的。不然大清天下也不會被她一個女流之輩左右好幾十年。


再說,袁世凱是李鴻章一手提拔起來的,而李鴻章又是慈禧的股肱之臣。對慈禧忠心耿耿,千依百順。這也就是在光緒帝給袁世凱下密詔要他勤王兵變時他選擇了支持身處深宮的慈禧而背叛了執政的皇帝的原因。

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朝廷一干眾臣,其實都對光緒帝不以為然,那是因為光緒帝的老辣、威信不夠。慈禧死後,年幼的溥儀繼承帝位,溥儀的父親作為攝政王協助執政,一直有意識的打壓、甚至想除掉袁世凱,獨掌權柄。



但是袁世凱經過這些年的蟄伏、發展,已經根深蒂固,軍事、外交、行政無處不涉獵,朝廷、地方、軍隊到處是門生,主少國疑之際,毫無經驗、人脈、威望的攝政王原本就不在他眼裡,所以攝政王在張之洞的勸說下也沒有真敢動他。


原本就沒有把攝政王、小皇帝放在眼裡,又發生那麼多不愉快,何況局勢失控時朝廷又求他出來力挽狂瀾,袁世凱早已失去了對清廷那份敬畏,所以逼退了清廷。

如果慈禧在,慈禧根本不會允許他獨掌大權,何況就憑慈禧的威望他也不敢造次。


謝金澎


慈禧太后不死,武昌起義也不會擴大成為聲勢浩大的辛亥革命,袁世凱也無法因掌北洋三鎮兵力而連哄帶騙的逼宣統帝退位,當然最多是續命清廷幾年,因為清廷根子已爛,積重難返慈禧太后只是以穩固統治為主,並非想通過改革變法之類再興滿清。

慈禧太后雖然是守舊派的代表,但擁有很強的政治魄力,在1864年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以後,次年1865年清廷最後的依仗僧格林沁中捻軍伏擊而戰死,漢人集團不可避免的崛起之時,慈禧太后並沒有如其他守舊自高自大的滿清統治階層一般對於漢人一直打壓提防,而是發現已經阻止不了漢人的崛起後,沒有一味的打壓,而是順勢而為,大力重用漢人大臣,在清末全國各地的總督巡撫這些地方大員基本上都是漢人擔任,而慈禧開始運用權謀之術,重用一批打壓一批拉攏一批,使漢人大臣始終對立,將局勢掌控在自己手中,雖然清廷沒有兵權但這樣也勉強維持了穩固統治,給了漢人想要的地位想要的榮譽,但是營造出類似於黨爭的局勢,使漢人大臣始終處於對立狀態,由此可見慈禧的厲害之處。


慈禧太后可以說是在封建守舊固執的腐朽框架之內將穩固統治發揮到最大,並且支持洋務運動,這點大家可能想不到,雖然慈禧這個人留下很多不好的影響,但是的確支持過地方搞洋務運動,以思“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涉及到統治穩固方面就是頑固派了,光緒帝的戊戌變法威脅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之時,慈禧太后就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再度垂簾聽政,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中一個有政治遠見卻無國家遠見的矛盾之人。

如果慈禧太后再活十年,以其爐火純青的權謀之術來看,武昌起義肯定發展不了那麼大就被鎮壓了,但她只是在清朝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環境中的一個政治強人罷了,最多推遲辛亥革命的爆發時間,為清廷續命幾年而已,並沒有大魄力改革變法,大換血來挽救這個國家,她在還可以通過權謀之術平衡各方勢力,勉強維持這個岌岌可危的王朝,她死了,這個王朝積重難返焉有不亡之理,至於她的繼承人名義上的溥儀,實際上的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都沒有強大的政治手腕,她晚死幾年這三個關鍵人物也照樣還是沒有強大政治手腕,統治不了這個積重難返的國家,君主立憲制也不可能實現,清朝最終還是要亡國的。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不會,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必要性,而以一個人的命運來決定歷史是不符合唯物主義史觀的,而歷史也不容假設。

但我們還是假設一下,假如慈禧能活到辛亥革命(1911)的話,結果可能還是一樣。

因為她有絕對不能立憲變法的理由,一旦立憲變法太后的權力就會變小,她作惡朝堂這麼多年,很難得到善終,所以她絕不會把權力交出去,而如果清廷不立憲變法,共和革命就必然爆發,當然袁世凱卻是掌握不到軍權了。

所以一旦革命爆發,可能會是南北割據的局面,清廷若勝,那麼他自身也會損失慘重,不得不進行君主立憲,若革命軍勝,革命就會比歷史更徹底一些吧,從某種程度上說,假如慈禧活的1911年,對中國來說算是一件好事吧。

個人拙見


幻想鄉的道士

幾乎可以肯定,慈禧不會退位,而會頑抗到底。慈禧因為了解袁世凱的能力,不會將袁開缺。即使開缺了也不會再把人家請回來挨耳光。載灃和隆裕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大傻缺。


古今評談

老母狗能活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又能如何?清妖照樣退出歷史舞臺。1900年時,面對八國妖兵的入侵,各省督撫出兵“勤王”的寥寥無幾。南方各省同西方夷妖搞了個《東南互保》,對以老母狗為首的清妖皇室不聞不問、自得其樂。就連對清妖忠心耿耿的李賊鴻章,也抗命不遵,摻合到《東南互保》的潮流中去。那時刻,清妖已成為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如果不是西方夷妖要在中國找一個奴才政權,以利於它對中國的滲透控制。辛丑年時,清妖已亡。老母狗若是活到辛亥時,已是八十多歲,神智精力更不如前,對局勢駕馭必是力不從心。就是袁世凱仍舊忠於清妖,他的北洋軍照樣被起義的怒火吞沒。因為那時的中國,清妖已是過街老鼠,人人皆欲誅之了。(圖片源於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時代的發展潮流終將會結束封建帝制的,如果不是袁世凱推翻清朝,那麼或許會出現李世凱,王世凱等人……

其實這也應驗了孫中山一句話:“世界之潮流,浩浩殤殤,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柏友讀歷史

慈禧的權術肯定是不一般的,即使袁世凱想把慈禧怎麼樣,即使有這個膽子,慈禧也不一定沒有辦法對付吧。這裡舉例說明。

甲午海戰為何失敗了?原因很多,有這樣一個解釋,就是慈禧故意讓甲午海戰失敗,為何?就是為了打壓李鴻章等漢族人的軍事權力。

別人肯定猜測不到吧,慈禧不顧國家的利益尊嚴,也要保住皇權,,,

辛亥革命,慈禧如何對付,你不會認為慈禧沒有辦法吧。


悟空史話

慈禧沒死袁世凱絕對不敢逼宮,畢竟慈禧玩弄權術幾十年,在很多事情上也懂得能屈能伸,也懂得平衡、制衡各級官員的權力,當政了幾十年即使有很多過錯,但威望還是存在的,如果慈禧沒死即使發生了辛亥革命但依著她自己的性格也絕不會乖乖退位的,很有可能會決一死戰,其實如果她晚死十年,當時預定的立憲大綱很大可能就成功了,經歷過八國聯軍之亂,慈禧太后後期的思想相比她早期的封閉愚昧其實開明瞭許多,並不是教科書上一味抹黑的頑固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