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二戰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婁本帥


二戰中國家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反法西斯同盟國、軸心國、中立國,當然再細緻下劃分還可以有反法西斯同盟陣營內打醬油國,如阿根廷與土耳其,軸心國陣營內打醬油國,如西班牙和羅馬尼亞等,可說到印度卻不得不說是一個二戰中獨立於所有分類之外的國家。理論上,二戰時期印度屬於英國女王直屬統治地,自然向軸心國宣戰,而且包括中國遠征軍在內的盟軍也確實於印度駐紮並在印緬邊境地區組織亞洲戰場轉折性的英帕爾戰役重創日軍。但頗具戲劇性的是,日軍中也有諸多師以上建制印度人組成的部隊,他們並不是臨時抓的壯丁炮灰,而是響應印度國大黨領袖鮑斯號召,懷揣“解放祖國”理想來參軍,而且鮑斯還組織起流亡政府,與日本簽訂許多條約規定日後領土分配和權力配置。

日軍中服役印度人總數約為十萬上下,還有很多女性,他們的構成很複雜,既有前殖民地僱傭軍也有海外印度僑民,甚至還有很多印度國內跑來加入者。所有這些人統一編為“印度國民軍”,由印度人直接指揮配合日軍作戰。這支“印度國民軍”主要戰績便是參加英帕爾會戰,由於日軍重兵圍攻科西馬並英帕爾拖住中英聯軍,“印度國民軍”得到一個安全空隙趁勢殺入印度境內數百公里,甚至包圍過美軍一支小建制部隊(因被美軍輕鬆擊潰所以關於雙方具體作戰人數記載不太詳細)。

雖然英帕爾戰役後,“印度國民軍”因為損失太大而沒有再度參加太大規模戰鬥,可因為這段與日軍“並肩作戰歷史”再加上國大黨各種宣傳導致印度整體上非常親近日本,如東京審判中印度法官提出釋放所有日本戰犯再以佛祖之名對他們進行感化便跟此有一定關係。


大國策

簡而言之,一個非常矛盾的角色。印度在二戰中是一個處境比較尷尬的國家。

獨立前的印度,作為大英帝國諸多殖民地最重要的一部分,一直是英國最廣闊的工業原料產地和市場。同時也因人口眾多,是英國武裝部隊的潛在兵源地。

(印度一直是海外英軍的重要兵源地)

無論一戰,二戰,印度兵力質量屬於二流,但能夠勝任後勤管理,輜重運輸等簡單任務,節省了大量一線英軍人手。況且印軍的對外反法西斯作戰中,也不時出現閃光點。如二戰初期的北非戰場,由印度,新西蘭,南非軍隊組成的第八集團軍,與隆美爾的北非軍團浴血奮戰接近一年,為西線盟軍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阿拉曼戰役中繳獲德國軍旗的印度戰士)

同時從大的戰略層面上講,印度也是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堅固堡壘和後勤基地,在牽制大量日軍的同時,也不斷為盟軍提供給養。如我國遠征軍中著名的駐印軍部隊,這支隊伍正是在印度休整,重組並訓練後,再而投入了東南亞盟軍對日軍的反攻作戰中。

(駐印軍)

但印度人民在默默奉獻的同時,心中也是矛盾的。1941年,丘吉爾聲稱《大西洋憲章》中之“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條款不適用於印度。而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印度開國三傑中的鮑斯會選擇千里迢迢前往日德兩國尋求援助,甚至願意為虎作倀了。


(德軍的印度人軍團)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兵器次元

二戰中的印度士兵:

這是哪裡?我們是誰?我們在幹什麼?

印度士兵,在二戰中絕對是最奇葩的存在,沒有之一。當時的印度,同時幫著英國、德國、日本打仗,這麼忙,也確實沒誰了。

眾所周知,二戰時候印度離歐洲戰場比較遠,離中國和東南亞戰場也有些距離。按理說他們應該是憋在家裡吃咖喱飯的,為啥滿世界的征戰呢?

首先,印度當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他們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一打仗,英國大老闆讓他們往哪打,他們就必須往哪打。雖然印度軍隊的戰鬥力不行,但是湊個人數,跟著英軍打打醬油還是可以的,尤其是在北非戰場,還是有一點成績的。

重點說說日本的事兒,在日本進攻東南亞之前,這裡駐紮著不少的英屬印度軍隊。本來跟著英國老闆混日子,前途沒有,糧食肯定是夠的。但是日軍的戰鬥力超出了英軍的想象,單是那一群一群的“自行車作戰”大隊,就讓英國人摸不著北了。

就這樣,英軍跑的跑,投降的投降,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印度軍隊。

這時,印度有個激進分子,叫做錢德拉▪鮑斯,曾經的印度國大黨主席,看著英國很不爽。德國橫掃歐洲的時候,鮑斯算是看到了希望,屁顛屁顛的跑過去,對希特勒說我要投靠你,我要組建印度政府!

希特勒很高興啊,雖然我不知道你水平咋樣,但是再差能差到哪去?

於是,當日本在東南亞俘虜了4萬印度士兵的時候,鮑斯火急火燎的趕了過來,和日本商量了一下,我組建印度自由政府,幫你們!

憑著鮑斯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的動員了9萬印度軍,然後跟著日軍一起“解放印度”。戰場上,英屬印度軍幫著英國防守,鮑斯的印度軍幫著日本進攻,雙方一見面肯定很驚訝,說不定還能隔著戰壕攀上親戚呢。緊接著就出現了著名的英帕爾戰役,日軍和鮑斯的印度軍都被打殘了。

再說德國這邊,鮑斯在德國的時候,曾經興致勃勃的幫助希特勒建立了一支印度軍團,人不多,大概3000多人,都是德國俘虜過來的,鮑斯一鼓吹,他們就跟著德國幹了。

但是,這支印度軍團實在是爛到家了,都不好意思讓他們上戰場。那咋辦?調到法國駐防吧。這群印度人打仗不咋地,幹壞事倒是很有一套。時不時出去搶劫強姦,欺負老百姓。法國人快恨死他們了,尤其是法國抵抗組織。

諾曼底登陸之後,這支印度軍團毫無抵抗的逃跑了,跑到火車站準備去德國的時候,一小支法國游擊隊看到他們了!終於逮著你們了,法國游擊隊主動出擊,把這一共3000多人的部隊狠狠的教訓了一下。

殘部逃回德國之後,還非常驕傲的向希特勒吹噓:我們還剩2000人呢,我們的武器裝備都沒有損失,我們還有戰鬥力!

希特勒問:為什麼呀?印度人回答:因為我們一直都沒有戰鬥過啊!

希特勒被氣的吐血,拿他們毫無辦法。直到德國納粹滅亡前夕,這支印度部隊一路逃跑,不幸當了美軍的俘虜。

好吧,印度的事兒就說到這,大傢伙自由討論吧。


七追風

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極為微妙。

二戰期間,印度是英聯邦的一員,英國遭到納粹軍隊轟炸後,立即宣佈進入總動員狀態,印度也派出了數萬大軍,同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等國共同投入到地中海戰場同德意法西斯作戰。



印度軍隊的戰鬥力還是頗值得一提的,在對峙隆美爾的非洲軍過程中,印軍不僅敵住了德軍的攻勢,還迂迴包抄德軍,讓隆美爾心有餘悸。不過諷刺的是,在1962年,這支軍隊遭遇了慘重的失敗,而對手,想必各位也知道了。

但是,印度國大黨對印度參與二戰極為不滿,他們向英政府抗議,結果遭到了鎮壓。國大黨領袖甘地得知後,立即率人以絕食要求英國人釋放抗議群眾的代表。




甘地在這一時期還見到了蔣介石,並向蔣介紹了自己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開展狀況,這也讓丘吉爾大為不滿。所以說,印度民間的反戰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同忠於英帝國的印度官員相比,他們又扮演了反戰的角色。

參考文獻: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寒江閣一道人

二戰時,印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由於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都距離印度較遠,所以印度次大陸被戰火襲擾的很少,於是一部分“很天真”的印度人就開始“暴走”了。這部分人就是英軍中的印度士兵。

首先走入大家視線的在新加坡被日軍俘虜的英軍中的印度士兵,居然有五萬人之多,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印度的“戰鬥民族”錫克族老兵,在英軍中一向享有“盛譽”,並且從18世紀初,各國就在英軍中看到這支來自印度的部隊。日本建立的這支印度俘虜部隊,號稱印度國民軍(編有三個完整的師團)。在著名的英帕爾戰役中死傷慘重(大部被餓死的),二戰結束後大部分被遣送回國,接受了審判。

還有一部分在歐戰被俘的英軍中的印度士兵,與日本情況類似,不過德軍吸取了日本的教訓,對把這支部隊打散了使用,最大編制為營(對印度士兵各種不信任)。不過印度人在德軍中展示出來的特點不是打仗,而是逃跑。1944年盟軍登陸後,這幫印度士兵成建制的從法國波爾多一路逃到德國奧伯霍芬,一路上除了被法國抵抗組織騷擾打死過幾個人,就再沒有別的什麼損失了(很奇怪三哥為毛不向盟軍投降?)。

然而最重要的是,由於印度在二戰中沒有遭受到侵略,沒有付出血和淚的代價,所以戰後遠東軍事法庭的審判團中的印度法官帕爾在最後關鍵性的投票中,居然異想天開、自行腦補的認為那些罪行累累、罄竹難書的日本甲級戰犯是無罪的(最終造成很多該吊死的鬼子未被吊死)。請記住這個三哥的面孔,二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