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和“孫小頭”哪個更值錢?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 北洋政府鑑於當時鑄幣、紙幣十分複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於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期間在全國統一發行的貨幣,最初發行是在1914年,到1920年大約共鑄成“袁大頭”銀元三億八千多萬元,一直到1935年開始行使法幣袁大頭才退出歷史。袁大頭銀元的正面圖案為袁世凱戎裝側面像,上方為中華民國×x年;背面是兩株交叉稻穗,中央為壹圓兩字、也有中圓(伍角)、貳角、壹角的字樣。袁大頭在抗日戰爭前廣泛流通,後來也長期存在,它是中國近代幣制變革的一個重要角色。

“袁大頭”和“孫小頭”哪個更值錢?

孫小頭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版別很多,其中:中央版:有南京天津等地方鑄造,包括(下五星、上五星、右三瓣、右長三瓣、左右三瓣、普通版(圓字出頭、圓字不出頭)、點草版、單日開、日字花,雙日開等。 地方版:約60種(各種英文錯版、長頭版、湖南長沙版、空芯穗、日字花(三大O、J型齒)等);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又被俗稱“孫小頭”,它是在民國成立時鑄造的銀幣。主要是在1912年和1927年鑄造。該幣值為壹圓、直徑為39mm,厚度2.5mm,重為26.95克。它正面刻有孫中山的半身像,上為中華民國xx年,背面為嘉禾圖圍繞壹圓二個字。由於孫中山的頭像所佔比例較小,後人為了區別於“袁大頭”又稱為“孫小頭”。

“袁大頭”和“孫小頭”哪個更值錢?

孫小頭銀元是近代中國錢幣中的臻品,它有著歷史渲染,也是文化附加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同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這種錢幣見證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由於“孫小頭”銀元鑄造數量有限,存世量也較稀少,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衡量袁大頭和孫小頭的銀元價值,目前市面普通銀元袁大頭三年600,袁大頭八年1000,袁大頭九年610,袁大頭十年600,23帆船580,22年帆船700,開國紀念幣小頭500元。當然不包括特殊的稀有品種的價格則不盡相同。因此無論那種價值更高,作為歷史的一部分都有收藏的價值。

孫小頭雖然有民國開國紀念幣之名,但其實當時以“民國開國紀念”為主題的民國鑄幣,品種若干,而且很多並不以紀念幣為目的,只是有此名號作為流幣而已。孫小頭這種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一般來說“五角星”和“六角星”版別是比較典型的區別,因二者價值差距巨大。

袁大頭銀幣即是袁世凱像銀幣,也是民國初期就開始承接清代貨幣流通1元主幣銀幣(也有其頭像角幣以作銀輔幣)。1元面值的袁大頭版本更大複雜,因為從民國3年到解放後均有官方鑄造,加之地方軍閥地方造幣廠,甚至一些紅軍版乃至私鑄等等,品種極多價值也差距巨大。按年份1元幣分為3年、8年、9年和10年四種年份,所謂什麼“五年”等奇葩年份,多是影視道具或徹頭徹尾假幣。從年頭上來看,尋常品種中一般除8年外都尋常。袁大頭銀幣使用與鑄造年份跨度較大,存世量也十分巨大,一般有所留存者為尋常通貨品種居多。

有尋常就有稀少,無論孫小頭還是袁大頭,其中還有樣幣,有金幣,等等。屬於機制幣“食物鏈”頂端,多留存檔案完備且傳承有序,一般收藏者接觸不到,也難以所謂“家傳”。

另僅以當時官方文件檔案顯示,民國時期官方造幣廠記載共計鑄造量袁大頭銀幣約11億枚,鑄造量天文數字。

尋常通貨之大頭小頭均不過數百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