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中的接片是什麼?怎麼才能拍出高(neng)大(pian)上(zan)的風景接片?

韓雨虹

接片合成:保持三腳架上下方向的穩定,然後水平移動拍攝。拍攝過程中,每張圖片都要至少疊壓三分之一。這樣,把你想表現的場景都拍攝下來。

飛俠在冰島拍攝蝙蝠衫案例,我的廣角是21MM,不足以覆蓋整個場景。所以我就來一個接片,豎構圖拍了8張RAW格式。

把圖片全選,然後點擊右鍵,用Photoshop打開。進入到ACR界面。

8張接片圖在左邊。點擊右鍵,選擇全選-合併到全景圖。

然後點擊合併,自動生成了DNG格式的圖片,我們用ACR來進一步修片。

最終效果 ,大廣角,高像素,一億五千萬(像素)搞定!


網際飛俠

對於場景較大的美景,廣角鏡頭單張出片不能很好的滿足需求。首先,就算是使用12mm的鏡頭,能夠涵蓋的畫面也是有限的,如果需要更大場景的,就不夠用了;其次,超廣角鏡頭畸變大,就算剛好裝下你想拍的場景,後期進行畸變校正裁剪之後,構圖就變了,還有可能把有用的內容裁剪掉了。所以,掌握全景接片的方法非常有利於個人攝影創作。

在拍攝中,我使用的是EOS 5D Mark IV相機,它的寬容度有明顯提升,暗部提亮的時候畫質不會有太大影響,同時,在黑暗環境下長時間曝光的噪點很少,對畫質非常有利。EF 16-35mm f/4L IS USM鏡頭的16mm端畸變小,成像素質優秀,抗炫光能力強,我絕大部分情況都會用這支鏡頭。

EOS 5D Mark IV光圈:F8 快門:20s 感光度:100 B.way ND1000+GND0.9

1.確定拍攝對象

這點不用多說,想要拍照肯定要先確定拍攝對象嘛~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據景色的特點決定是否接片,其實國畫中長卷的文化因子根植在每個人的基因裡,對於我們攝影人並不難理解。

EOS 5D Mark IV 光圈:F7.1 快門:2s 感光度:100 B.way ND1000+GND0.9

2.選擇合適的機位

這點很關鍵,要考慮到是全景接片,雖然拍攝的時候是一張一張拍,但是後面是要製作全景圖的,所以,拍攝前要想好整體的構圖,也就是後期合成全景圖以後的效果,根據想要的效果選擇機位。

EOS 5D Mark IV光圈:F8 快門:30s 感光度:100

EOS 5D Mark IV光圈:F10 快門:20s 感光度:100 B.way ND1000

3.使用三腳架輔助拍攝

全景接片使用三腳架,而且最好是帶全景雲臺的三腳架,這樣可以保證拍攝時的平穩,也能提高接片的成功率。

4.選擇合適的焦段和角度

接片時儘量不要選擇超廣角端,因為這樣畸變太大,接片後容易出現畫面扭曲的情況,我個人習慣用28mm到35mm的焦段。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拍攝時垂直方向的角度儘可能小,也就是不要有大角度的仰拍或俯拍,因為合成之後照片枕形畸變和垂直畸變都很大,有時根本調整不過來。如果在大光比場景拍攝,不要使用點測光,因為這樣會導致每張圖片曝光不一致,採用單張HDR再接片的方式最好。

EOS 5D Mark IV光圈:F5.6 快門:1/30s 感光度:640

5.對焦

打開實時取景功能,EOS 5D Mark IV實時取景時液晶屏的清晰度很好,細節完全看的清楚,把圖像放大10倍進行手動對焦,轉動鏡頭對焦環直到畫面清晰。

6、拍攝

拍攝的時候可以使用快門線或者延時2秒自拍功能,避免直接按快門時對相機產生的震動對畫面的影響。轉動相機接片拍攝的時候,讓兩張圖片有二分之一重合,這樣可以儘量在接片時不出現意外,讓電腦更好的識別出接片的位置和圖像。拍攝時畫面儘量大一點點,上下留出些富裕量,因為後期裁剪的時候會損失一部分畫面。

後期如何製作全景圖

我在合成全景圖時用Lightroom軟件,下面說說步驟:

1、導入圖像,將需要合成的素材導入到Lightroom中

2、全選素材,單擊右鍵,選擇“照片合成”中的“全景圖”

3、形成全景圖預覽,選擇“球面”點擊“合併”

4、全景圖合成完畢

5、做畸變校正和裁剪

6.裁剪完畢,從Lightroom導入Photoshop進行調整。

7、在ACR裡整體調整曝光、色溫、飽和度等參數,然後細緻調整畫面中某些色彩和局部曝光。

城市夜景要注意天空色彩和建築物燈光。天空不要死黑,可以加些曝光,再將色溫拉低。建築物燈光不要過曝,尤其是廣告牌或者燈箱的光線,否則很影響畫面美感。增加些對比度,拉下色階,提高畫面通透度。

用修補工具把下面的人物去掉一些,再裁剪下。

圖片就處理好了。

咱們來看看最後的成片吧。

EOS 5D Mark IV光圈:F9快門:18s 感光度:100 B.way ND1000

全景接片的技術就分享到這裡啦,全景接片的關鍵就是前期拍攝的時候儘可能減小畸變,並且保證每張圖片之間覆蓋足夠的面積,讓電腦更容易識別拼接位置。感謝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色影無忌立場


色影無忌

聊點偽高大上的風景攝影接片技術吧。

關於接片,我看周圍聊的都是多透視點接片。

多透視點接片從技術上來講比較簡單,偷懶的話,你端著相機對著眼前的風景像填格一樣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拍一堆照片,只要中間別落下什麼、不留空子,之後把所有拍下來的照片扔到軟件裡拼起來就行了。(當然以後還得再修圖調色啊)

從職業攝影師的角度看,多透視點接片圖片的用途主要在科研(比如地理、地質)和商業上。另外,掃描式藝術品複製——小到掃一箇中國畫卷軸,大到鋪滑軌接馬達電腦控制搖頭機掃描吳哥窟的全部壁畫雕塑——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是多透視點接片。

要再偷懶呢,你可以用廣角甚至超廣角鏡頭(手機也行)對著眼前的景物拍幾張,後期合起來,當然了那個變形會比較嚴重。有些變形可以通過後期軟件減弱,有些就比較難校正。如果用更長焦距的鏡頭,拍的更密集,顯然變形更小,而且可以得到更高像素。

你要做的呢,就是儘量用手動曝光、手動對焦,這樣在拍攝過程中不會發生照片局部亮度不一樣,或者焦點跑到別的地方這種問題。每張照片要有1/3到1/4的地方和旁邊是重合的。

隨著這種方式的小流行,現在也有專門的機器替你幹這事兒,類似一個能自動控制上下左右轉動的小云臺,你把相機架在上面,它會一邊上下左右的動,一邊觸發相機快門拍照片。你只要大體構好圖,等機器自己慢慢拍,你在傍邊磕著瓜子喝著可樂,時不時看看有沒有電就行。

多透視點接片回來合成也容易,悟空問答裡已經有不少老師講過了,接片軟件PTGUI之類的非常方便和易用,Lightroom、Photoshop也都行,大同小異吧。

另外,現在有人拿這個技術拍姑娘,姑娘不動,拍照片的人端著相機上下移動著一寸寸的拍;也有航拍用這個技術的,無人機上天,咔咔連續拍一堆。都是不管透視點怎麼變,反正回來合成一張照片。

但是,多透視點接片有個問題,不管怎麼校正,拍出的作品依然和人類視覺體驗有很大的差別。畢竟是多透視點嗎。舉個直觀的例子,大體有點像中國傳統人群像畫,和西方油畫人群像畫之間的透視差別。

有不少正常該直的線條,多透視點接片都會變得非常奇怪的彎曲(和魚眼那種趨向中心球形又不太一樣)。風景攝影很多時候前景非常重要,但用多透視點接片技術前景的變形總是很難處理。總之吧,不管怎麼樣,這東西還是能夠很容易看出不太對勁,這種古怪的假的感覺蠻糟心的,雖然它其實拍攝的風景本身是真實的。

所以,如果只是你追求照片像素更高、更清晰,多透視點接片可以拍像素非常高的照片,只要你用長鏡頭(或者更長的鏡頭、超長的鏡頭)、架上能自拍的雲臺,加上足夠的瓜子和可樂,哦,回家你的電腦還不能拖後腿,這事兒就成了。拍張幾億像素甚是幾十億像素的照片都不是事兒。這法子拍姑娘數完眉毛之後可以再繼續放大找蟎蟲,或者拍城市時候看看人家窗戶裡電視放的電影到底是中文字幕還是英文字幕……

轉折點到了!但是,但是啊,如果你對攝影有更高追求,建議還是在單透視點接片上下功夫。

單透視點接片簡單的來講,那就是在拍攝的時候鏡頭指向不動,然後相機在鏡頭的焦平面上上下左右移動拍攝,回來再通過電腦接片。這種方式保證拍的照片的效果和單幅照片,或者說和人的視覺習慣是非常接近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果你未來想通過展覽獲得專業名聲,進而通過畫廊之類更高端的藝術市場賣照片,用這個方式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接受!

有些業內人士比較刻板,看不上多透視點接片,覺得為了求大而整大的,有點Low,屬於大耍那種。大耍大家懂吧,比如說玩印章,有人玩的大,用兩三米見方的石頭顆一大印,一有藝術節就開著吊車去給大家蓋章,行里人就說這叫“大耍”。

單透視點構圖,拍攝器材和技術都比多透視點構圖要複雜一些,你需要一個所謂的“技術相機”,不論是荷蘭金寶、瑞士阿爾帕、日本騎士、德國林好夫都類似的技術相機。前面用像場比較大的專業鏡頭,後組接普通的數碼相機,可以上下左右移動。


(技術相機拍單透視點接片,整個系統大概長這樣)

前面這個像場更大的鏡頭,通常都是特殊的專業數字鏡頭(羅敦斯德或者施耐德,通常比佳能和尼康鏡頭貴)。保證有足夠像場用於拼接,又可以全像場有足夠高的分辨率。

(類似這樣的數字化鏡頭,體積不大,價格不便宜)

當然,你也可以用膠片時代的中畫幅鏡頭(哈蘇、賓得、瑪米亞之類的)或者大畫幅相機鏡頭。不少這樣的老鏡頭像場也還算大,但膠片時代的那種老鏡頭接數碼相機拍攝有些小問題,通常中間分辨率還不錯,但四周的都挺差的,還包括紫邊、色差,諸如此類的問題吧。

另一個重要的技術,技術相機的重大優勢,是可以使用沙氏定理,在不過分收小光圈的前提下,獲得更大的景深——這在風景攝影中是非常有價值的。

沙氏定理也叫沙姆定律,是關於被攝體平面、影像平面、鏡頭平面關係的一個校正技術,算是高端的風景、建築和產品攝影師必須瞭解的東西,到底怎麼用,歡迎大家自行Google,這裡篇幅有限,我就不囉嗦了。

另外,如大家所知,數碼時代,越高分辨率的數碼相機能使用的光圈越少,在使用過小的光圈下會出現分辨率下降的問題,這個叫:衍射極限光圈。

科普一下,衍射極限光圈(Diffraction Limited Aperture,簡稱DLA),有時候也被稱為“像素衍射臨界光圈”或者“鏡頭衍射臨界光圈”。指使用光電轉換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當鏡頭的光圈收縮到某一擋後,由於光的衍射作用,會對成像產生嚴重的影響。

有關衍射極限光圈的原理和測算方式,大家可以上網查查,這裡只說結果:衍射極限光圈=像素尺寸/(1.22光波的波長)。

先說明一下,自然光是混合光,可見光波長約為380nm到780nm,所以紅色光受衍射極限光圈的影響最嚴重。不過,通常可以以中間值,藍綠色波長的500nm算出個大概來。

從這個公式來看,衍射極限光圈和像素直徑的大小有最直接的關係,同樣面積的感光元件,像素數越高(每個像素的直徑越小),衍射極限光圈也就越大。也就意味著,同樣面積的感光元件,隨著像素的提高,小光圈就變得越來越不適合使用了。

其實衍射極限光圈並不是一個新問題,留心觀察一下,很早開始,很多袖珍數碼相機的光圈都只有/11甚至/8。這是因為袖珍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很小,但是依靠很小的單像素直徑把像素做很高,因此太小的光圈根本就沒有實用價值。手機的情況也類似。

這個衍射極限光圈算是數碼相機本身目前不好繞過的一個坎。要想獲得更高像素+更好景深,目前看起來使用技術相機通過這個前組和後組的俯仰搖擺,也就是利用沙氏定律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獲得更大景深,這個在風景攝影上,這是非常有用的。

多透視點接片也需要後期合成,跟單透視點接片在後期技術上是大同小異的,只是更簡單一些,因為變形不那麼大,而且很有規律,所以要比單透視點接片合成容易得多。

單透視點接片不像多透視點接片那樣一拍幾十張幾百張的接片,相機後組的移動量有限,一般最多也就能拍9張接一起,所以如果用索尼A7R3這樣的機器,大概接一張片子出來是2億像素,用數碼後背拍,雖然很麻煩,但也能拍,合成之後大概4、5億像素到頭了。

除了拍風景,單透視點接片也可以用來拍人像,當然需要人大體不動,拍9張,回來合成一張。去年年初,我和幾個攝影師在798索尼的展廳有個展覽,曾經打了一張這樣的人像照片裱鋁板上,2億像素的照片,輸出成真人大小在展覽的時候還是感覺蠻奪人眼球的,你可以趴在照片前仔細看,就和你看一個真正的人那麼清晰,而且還不會有因為多透視點拍攝帶來的失真。

大概情況就是這樣,總之,建議如果你打算往高端走,就別玩多透視點接片了。如果你為了泛商業攝影(創意圖庫也算)或者科研,多透視點接片確實花錢不多,樂趣不少……有時候通過圖庫這樣的照片也能賣點錢。

當然,攝影沒有一定之規,你要說單透視點接片就一定比多透視點接片更高雅、更藝術……David Hockney(大衛-霍克尼)老爺子的粉絲們就斷斷然不服!

著名的美國視覺藝術家霍克尼老爺子是誰,大家可以自行Google,我也不多展開了。業界對於他拼貼攝影(顯然也是多透視點接片啦)的開創性貢獻是一致認同的。

這老爺子差不多拼貼了一輩子,直到現在還在用iPhone和iPad搞創作。話說1994年中國就翻譯了他的一本書叫《霍克尼論攝影》,賣7塊9一本。好像沒賣出過多少,那時候我還在讀大學,也看的雲裡霧裡。中國的攝影史教育就是一團渣,到現在也是。

最後,大家看看用技術相機拍單透視點接片就是這樣工作的。反正是得背一堆東西,還得用三腳架。

這張大概是2014年時候拍的,用的是金寶ACTUS微單軌技術相機+蔡司ZV50限量版鏡頭+索尼A7R,九張接片,可以獲得1.6億像素的照片。當然,這個器材配置目前看不是最好的,後來技術又進步了嘛。

我手裡拿著在鏡頭前面的是Datacolor 24色色板,精確的色彩校準為後期調色打下更好基礎。單透視點接片需要儘量穩定的腳架雲臺,這個和多透視點接片可以稀拉馬虎的掃射很不一樣。另外請無視劣質洗髮水掃蕩過的後腦勺。


趙嘉

發幾張接片給大家看看!最少的拍攝了8張,最多的拍攝了48張,文件大小達2G以上!手持相機,photoshop cc2017自動生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8b4da8037cacd7229313278fcf4f6de2\

著名攝影家藍洋

  面對大自然的無敵美景,如何才能180°全景再現那種波瀾壯闊、大氣磅礴的場景!只有接片!只有接片才能實現全景重現!

  風光攝影中我們經常苦惱於不能完全還原我們所看見的恢弘場面,廣角鏡頭雖然可以拍下我們看到的場景,但這時往往伴隨著帶來暗角、邊緣變形、畫面上下方向空域過多的弊病,最大的問題拍攝一張照片的像素無法滿足後期印刷的需要。我在風光攝影中碰到大的場面我喜歡用接片拍攝,下面說說拍攝中注意的幾個技巧:

  首先,我基本都是手持拍攝,一般大的場景拍攝都需要10張以上的豎構圖接片,手持拍攝能完全解放雲臺的限制,並且能快速完成,當然早晚拍攝或者三張左右的橫構圖拍攝還是建議用三腳架。

  其次,鏡頭的選擇我比較喜歡用24-70的變焦鏡頭,也可以選擇這個範圍的定焦鏡頭。當然為了獲得高像素的照片,為了拍到壓縮感很強的遠景大片,我也用過200mm鏡頭接片拍攝遠處的喜馬拉雅山脈。

 第三,很多教材都說一定要手動統一曝光值曝光,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在實際拍攝中10張以上的接片的場景光線很不平衡,如果手動曝光反而會出現明暗不均,所以我一般就用A檔自動曝光,後期再輕微調整。

  第四,多張接片拍攝中一定要有一條基準線,基準線可以是海平面、山腳水平線、山頂水平線等,這時保持每張照片的“基準水平線”在取景器的同一位置,並保持基本水平極為重要。

  第五,還要注意一些一般性的技巧:接片拍攝中每張照片拍攝要注意重疊1/3到1/4,越是廣角的鏡頭重疊應該越多;拍攝中要有統一的焦點;拍攝時候多拍攝幾組等等。

  第六,後期如果需要打印出高像素的接片我用PHOTOSHOP軟件來接片,如果要快速出片在網上交流那PTGui PRO軟件是不錯的選擇。

  


靜候時光

看了這幾個回答,都沒說到點上,還停留在把想把鏡頭成像圈拍不到的部分拼接到一幅照片上!這隻能說是拼接照片的一部分,包括全景攝影也是一樣的。拼接,只是全景攝影的基礎。

拼接的需要,看自己對照片的要求來使用,這包括了很多方面,唉,不說了,搬磚掙錢重要,晚飯錢還沒著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