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腳架的時候,需要打開單反的防抖嗎?

護膚小秘書

很多人在初學攝影時,因為經驗不足以及對很多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導致在拍攝時出現一些錯誤的操作,而這些錯誤的操作來帶的結果就是毀了自己辛苦拍的照片。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新手常犯的幾個錯誤操作,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使用三腳架時候仍開著防抖

隨著鏡頭防抖技術的發展和門檻的變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防抖性能好的鏡頭進行拍照。雖然防抖性能好的鏡頭能幫助我們拍出好照片,但是也要看你會不會用,因為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先給大家講講鏡頭防抖技術是怎麼一回事,現在市場上的鏡頭防抖結構大多都是由陀螺儀和浮動鏡片組成。而陀螺儀主要負責偵測抖動,當產生抖動時陀螺儀就會提醒浮動鏡片,讓浮動鏡片做出相應的反向補償,這樣就能做到防抖了。

佳能IS防抖功能的防抖原理圖

IS防抖鏡組

當大家使用三腳架進行拍攝是,建議大家講鏡頭的防抖關閉。因為使用三腳架拍攝,機身反光板抬升,快門開合會引起高頻振動,而這個振動就會被鏡頭的防抖系統偵測到。

如果在這個時候你沒有關閉鏡頭的防抖,那麼浮動鏡片就會做出防抖反應,改變光軸。但是你已經使用了三腳架,此時的相機是靜止的,這樣就會使得照片的成像質量降低。所以大家在使用三腳架進行拍攝時,最好將鏡頭的防抖關閉,然後將反光板預升,這樣畫質能得到保證。

鏡頭的防抖開關都在鏡身上

二、低於安全快門速度

對於安全快門速度這個知識給大家講過很多次,這裡就做一點補說明。安全快門簡單來說就是鏡頭焦距的倒數,比如:你使用50mm的定焦頭進行拍攝,那麼你的安全快門速度就是1/50s。也就是說當你手持相機拍攝時,你的快門速度最好不要低於1/50s這個值,不然拍出來的照片就會變得模糊。

但是對於非全畫幅相機來說,安全快門速度是以等效焦距為準,還要乘以鏡頭的等效係數才行。 舉個例子:同樣是使用50mm 焦距拍攝,用全畫幅相機,安全快門速度相當於1/50 s;用佳能非全畫幅相機拍,安全快門速度就是1/80 s。並且安全快門速度是不適合拍攝運動物體的,拍攝運動的物體需要使用更高的快門速度。

三、大光圈就是一切

很多新手學攝影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大光圈最好”。因為大光圈能夠帶來迷人的焦外和很好的淺景深,給人的視角效果非常好。但是並不能因為這樣就說大光圈是萬能的。

給大家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一個新手使用f1.8的光圈拍人像,焦點是在人的眼睛上;但是拍出來的照片除了眼睛是清晰的之外,人物的臉部全部是模糊的。

大光圈好只是相對而言的,大家一定要根據拍攝情況來使用。我個人覺得對於新手來說可以多試試f/5.6-8的光圈,這個範圍的光圈值好掌控,並且成像質量好。不要一上來就把光圈調到最好,拍什麼都把光圈調到最大。

F1.4大光圈淺景深效果 右圖:F11小光圈大景深效果

四、很少使用高感光度

在以前還使用膠片的時候,感光度是指膠片對光線的敏感程度;而在數碼相機時代,感光度是指傳感器對光線的敏感程度。提升相機的感光度有兩個方法:一是將每個像素的對比度和亮度提高、二是讓很多像素來完成只要一個像素就能完成的任務。

可能很多人一直都認為:感光度越高,照片的噪點就會越多,照片就會變模糊;反之,感光度越低,照片的噪點就會越少,照片就會很清晰。基於這個原理很多在拍照時都會選擇使用低感光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很多無反相機、單反相機高感能力都非常強。對於大多數攝影愛好者來說,這種高感能力已經足夠了。因為前兩天的文章才給大家講過那些情況下需要使用高感光度,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說,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一下。

不用高感光度很難拍出這樣的照片

五、過度銳化

銳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後期處理手段,銳化處理可以將無細節圖片突出細節,但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餘的銳化處理反而會讓圖像質量下降。過度銳化的照片看起來非常生硬、非常假,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現在的相機像素很高,大家在進行銳化操作時,不要把半徑設置得太大,當照片看起來舒服時就差不多了。

六、基本不使用曝光補償

除了手動檔以外,其它拍攝模式都是根據相機的測光結果來控制曝光的。在大多數情況下,相機的自動曝光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但是在拍攝一些特殊的物體時,自動曝光就達不到我們的需求。

比如:拍攝雪景,自動曝光拍出來的雪景照偏暗,沒有那種雪白的感覺,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曝光補償來讓雪景照片變白。

正常曝光:

曝光補償+0.5EV:

曝光補償+1EV: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畫面中的白色面積較大,相機的測光系統就會自動判定這個畫面很亮,所以在曝光時就會讓畫面變暗一點。所以為了保證拍出來的雪景照片色彩和質感更好,就要手動去增加曝光補償。

這就是很多人常說的“白加黑減”原則,當畫面中存在大量白色時就要增加曝光,讓白色顯得更白、更純;當畫面中存在大量黑色,就要減少曝光,讓黑色更黑、更純。

增加曝光補償後,白雪更白,更有質感

減少曝光補償後,黑色更黑,背景更乾淨

還有就是在拍攝一些特殊題材時你也要根據需求來進行曝光補償,這樣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效果。比如:拍攝剪影,拍攝這個題材你就需要減少曝光量,這樣主體才會完全黑化,從而拍出好的剪影照片。

七、拍攝前不檢查相機參數設置

我拍照的習慣是,今天拍完照之後我會把相機的參數恢復到默認狀態,這樣方便第二天的拍攝。如果你每次都是在開始拍攝前對參數進行恢復、調整,那麼你會錯過很多很好的拍攝時機,我之所以養成這個習慣,也是因為吃了不少虧。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不重要,但是細節決定成敗,有時候一些小細節就會毀了你的照片。雖然現在的後期技術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後期只是一個輔助工具,最關鍵的還是前期的拍攝。


攝影初級班

不是不需要,而是不建議開啟:



一、防抖系統的應用場景是不穩定的拍攝狀態,反光板振動會觸發防抖系統,可能產生一些反作用


在手持狀態下,相對反光板抬起的振動,防抖系統主要檢測的是拍攝者的手部抖動,從而驅動補償元件運動,獲得穩定的畫面;而三腳架通常非常穩固,如果開啟防抖系統,反光板動作的瞬間,防抖系統會偵測到這一振動,也會驅動補償元件運動,但實際畫面並沒有抖動,所以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二、三腳架+反光板預升比防抖系統更靠譜

對於一些嚴肅攝影,比如商業用途的風光或靜物拍攝,一般都會上架子,而不是手端+防抖系統:




如果對畫面穩定性要求很高,一是採用穩固的三腳架,二是啟用反光板預升:

在開啟反光板預升後,第一次按下快門按鈕,反光板會抬起,第二次按下快門按鈕才會拍攝,從而減少反光板運動帶來的震動,確保畫面穩定。

所以如果上了架子,採用反光板預升是可以的,但開啟防抖系統是不建議的。


小k印像

現在很多機身以及鏡頭都是具有防抖功能的。手持拍攝時,防抖可以讓畫面更加穩定。但是當我們使用腳架的時候,手持的抖動消失了。手持抖動屬於低頻的,防抖技術就是針對這這個,一防一個準。但是用了三腳架一旦有抖動,就是小幅高頻。防抖就亂抖。反而造成畫質下降。

現在很多防抖能識別出來你用腳架了,自己就關了。不放心的話,還是自己手動關防抖好。


一般上三腳架拍攝的時候,防抖都是不開的,包括機身或者鏡頭的防抖,都是關閉狀態,因為我們在架子上是一種穩定的拍攝,如果你開了防抖的話,那麼防抖在拍攝過程中,因為多一道算法,本身會造成相機的畫質確實和抖動。所以,一般我們不開防抖!

上三腳架的拍攝,一般為固定機位拍攝,或為了固定畫面的溝通,拍攝活動的物體,或者需要保證快門速度,還有種情況,就是為了長曝,拍出流光溢彩,車水馬龍!

那麼我們來講下長曝

自從有了數碼攝影后,“長時間曝光”變得更容易,這種技巧跟平常拍攝有所不同,因為它開啟了另一扇門 - 一個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讓我來簡單說下長曝!


長曝即是把快門打開一段長時間,這段時間可以由數十秒到數小時也可,那麼究竟長曝可以拍攝甚麼相片呢?大致上有這些用途:

拍攝夜景時,可以降低因不夠光線而需提升ISO的情況,減低噪點的產生,也可以令光圈收小,令景深更深,避免景物因景深而變模糊;

吸收更多人眼不能看到的光線,令相片變得更有趣;

令流動的水面變平滑;

創作富動態的相片,例如流動中的雲和人;

拍攝光的軌跡,如光影塗鴉、車軌、星軌等


長曝讓流水成為霧狀


長曝讓光線留下軌跡


因為有了長曝的存在,可以更好的給攝影,包括攝影作品做個定義,只有這樣,你才能發揮你的想象,拍出自己想要的。放棄那些防抖啊,降噪啊,讓機器設置成為出廠,讓最完美的機器設置,拍出最好的作品!




光影的光陰社

個人認為要看情況,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的。但有些情況例外:一,用便宜的輕型腳架。這種腳架抗震能力有限,早期入門時吃過這方面的虧。二,附近車輛較多,特別是有常有大型車輛經過,長曝的話會有所影響,如果站在橋樑上面更影響明顯,因為橋樑(包括人行天橋)本身就有緩衝結構,車輛經過會上下移動(你會感覺明顯震動)。這時可以考慮防抖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