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途中拍攝風景和人像是16-35 F2.8實用還是24-70 F2.8實用?

圓豬筆

旅途中要拍攝風景、人像的話,我一直以來的做法都是使用16-35外加標頭(50、55)的搭配。至於“在旅途中拍攝風景和人像是16-35 F2.8實用還是24-70 F2.8實用”這個問題的話,我先表述一下自己的經驗心得吧。

16-35:

由於這個焦段屬於超廣角-廣角變焦,因此其可以營造出比較大範圍和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拍攝畫面。這是其他焦段的鏡頭難以達到的效果。對於我來說,16-35能夠拆分為兩部分來使用:16-24和24-35。16-24我會在拍攝風光類題材上使用較多;24-35的話我則喜歡用來掃街,拍攝人文類題材。當然,這只是個人使用習慣而已。在攝影來說並沒有絕對的“硬性”標準。如果配合F2.8來使用的話,24-35端能拍到比較明顯的虛化效果,16-24端在拍攝星空或者弱光的場景時候在單位時間裡多接受光線,減少噪點。


24-70:

這個焦段應該會受到比較多朋友的熟悉和喜愛。我身邊不少剛踏入攝影大門的朋友,在購置鏡頭的時候都會問我是否需要購買2470。的確,24-70這個焦段的鏡頭焦段覆蓋既能拍攝廣角,標準,甚至部分的中焦段,在使用上會比較“萬能”。不過在實際使用上會有種讓人“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要想拍廣一點的風光不夠力,要想拍虛化大一點的人像的話又不夠強烈。作為旅遊使用的話還是沒問題,但是如果有更明確拍攝需求的話就力不從心了。


所以從個人來看,我還是推薦16-35會多一些。


小眼睛的日常

從題主發的圖片看,這兩款鏡頭都是佳能大三元的經典紅圈鏡頭,成像質量辣是槓槓滴。問題是,兩鏡頭在焦段24-35之間有交叉重複,繼而成為所有攝影愛好者心中的一種糾結。

其實,這糾結正是日本人精明地戳到了全球攝影愛好者的痛點,讓你欲罷不能——16-35 F2.8拍自然風光固然是神器,但是任何旅遊目的地,除了自然風光,還有人文類題材,面對人像等被攝對象,即使16-35 F2.8最長端也略廣,拍攝距離近了,人像變形,遠了,背景東西又太多,而能克服16-35短板的,恰好是24-70的長處。但是,當面對遼闊的大自然風光時,24-70的最短端明顯就很吃力……

腫麼辦呢?日本人在一邊偷著樂呢——

當你攝影愛好尚處於初級階段,由於24-70長於人像風光略弱,因此,作為旅行拍,應該是初級愛好者首選的鏡頭,其成像質量定會讓你愛不釋手。但是,當你拍著拍著隨著經驗積累發現24-70比較中庸時,好了,佳能的菜來了——祝賀你,攝影已經具有相當基礎,為了今後每次旅行都能如願拍出自己認為的好片,忍痛剁手吧,16-35絕對的風光神器……

當你運用這兩款鏡頭已經非常嫻熟的時候,猛然間,你發現,70以後的焦段,是自己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祝賀你,攝影已經開始初級發燒,70—200,是旅行拍攝的大殺器!還不剁手,更待何時?

所以呢,只要你愛好了攝影,精明的日本人,各鏡頭各焦段都會給你設置那麼一丟丟遺憾讓你欲罷不能,於是,大量的各種功能性鏡頭,你買還是不買?

上面說了那麼多,貌似與題主問的主題無關,其實關聯很大——

從題主的陳述看,貌似剛剛處於攝影愛好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看題主對旅行拍攝的愛好程度,如果是剛剛得“病”,建議首先入24-70這款鏡頭,它基本可以應付風光和人像的各種拍攝場景。如果隨著旅行的次數增多“病”情維持現狀,那你24-70一鏡走天下也未嘗不可,但是萬一“病”慢慢加重了,對24-70的中庸表現頗有微詞、對風光廣角端無限嚮往,那就沒辦法了,治“病”的唯一途徑,只有搞緊把16-35收入囊中。

答主絕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也是從菜鳥開始,然後得“病”,然後一步步品嚐“窮三代”滋味的。鏡頭群從魚眼到400定,幾乎都有。但是,用來用去,最終出行旅遊的常用的只有16-35,70—200,蔡司50F1.4定。這三款鏡頭,幾乎可以應付白天黑夜長焦廣角等各種場景。


勒克兒

我覺得你應該是在用佳能系列吧。佳能24-70mm f/2.8l II USM和16-35mm f/2.8l II USM兩支鏡頭都是紅圈牛頭,

大光圈、對焦很寧靜迅速,在畫質上不分上下,而且在各自相對擅長的功能領域裡都是難得的好鏡頭。

先來說說16-35mm f/2.8這款鏡頭。16-35mm是一款廣角頭,視線寬廣,對於拍攝風光片和建築的景觀時有很高的利用率,如在拍攝

海邊、沙漠、草原以及宏大寬闊的建築物等大場景時極具視覺衝擊;雖然16端的畸變也是難免的,但可以肯定的說,16-35mm是旅途中拍攝風景的利器。

再來看看24--70mm f/2.8這款鏡頭。24--70mm覆蓋了24、35、50三個常用焦段,70端也是我們常常用到的人像焦段。這款鏡頭的24端雖然沒有16寬廣,但也完全可以用來拍攝風景,而50-70的焦段又非常適合在旅途中抓拍人物,所以,24-70的稱得上是一款中廣角的一鏡走天下的鏡頭,這也是許多人把它作為掛機頭的緣故。

還要分析一下你的需求。我不知道你是側重拍風景還是拍人像? 簡單的說,你如果這一趟旅途主要是拍攝風景,那就一毫無疑問一定要帶上16-35;但如果你既要拍風景,又要拍人像,比如你和家人一起出遊,自然要給家人拍一些旅行照,那樣的話,24--70就比16-35更加實用了。

另外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經有16-35和24-70這兩款鏡頭,其實我見過一些人出門一機兩頭、一機三天的揹著。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有16-35和24-70,不妨都帶上,換著拍拍,摸索一段時間,到底16-35和24-70哪個是你的最愛,你自己一定就會有自己的判斷。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上你。


三姐姐

其實這兩個頭作為旅遊掛機頭都很不錯的,叫我說都有點難以抉擇。不過非要選的話 我可能會選24-70吧,但具體還是要看一下平時自己的拍攝偏好!

16-35/2.8基本上偏風景頭、說實話24在全幅上雖然算得上廣角,但視覺衝擊感還是欠缺一些。而16在全幅上 直接就是硬廣角了、稍微調整構圖 衝擊感就很足了!而且遇上恢弘的大景 可以一網打盡。35端呢拍人像肯定也是夠了、基本上我常喜歡的使用的人像焦段就是35-85這個焦段,低於35焦段拍人像就有點不要控制了!

24-70/2.8呢我覺得會偏人像一些、它直接涵蓋了35-70這個人像黃金焦段 扯到70端 還能跟85人像湊一下,基本上環境人像還有大頭貼 都能拿下。不過缺點就是焦段跨度比起16-35稍大、成像素質可能會遜色一滴滴,然後24端不夠廣、用24來拍景 拍人 都有點難以駕馭,比較考構圖一些。



但是鏡頭哪有完美的、我還想要一個8-800/1.0 重量500g以下的鏡頭呢。反正都是顧此失彼、這也是玩相機燒錢的地方,要方便玩變焦、要素質上定焦。


不管用16-35也好 24-70也好、其實只要用心去拍,這兩個頭都完全撐得起大部分日常拍攝需求了。我還見過14-24掛機的呢、一樣的啥都能拍!廣角人像拍的好也很漂亮啊,長焦風景會構圖也很好看啊,還是得看誰用 怎麼去用!

最後我的建議是 二選一的話 我選24-70、中庸! 最好的辦法呢 肯定還是多帶幾顆鏡頭啦,不同題材用不同的鏡頭多好,既然要拍、那還是儘量拍好嘛,不然就打個醬油的話 那還糾結帶什麼鏡頭幹嘛.....




光影的光陰社

16-35屬於超廣角,而24-70屬於標準變焦鏡頭。本人尼康黨,有隻18-35,24-70也有。要拍風景肯定16-35拍出來更有視覺衝擊力,但是要拍人像肯定還是24-70用實用些,特別是要做一些特寫拍攝的時候,24-70的長焦端更能分離背景突出主體。個人也喜歡旅遊攝影,個人來說旅途中的使用率還是24-70用得高得多,畢竟這隻鏡頭廣角中焦都兼顧了,足以應付80%以前的拍攝場景了。雖然有些人認為這隻頭廣角端不夠廣長焦端不夠長有點雞肋,但是實際生活中就沒有全能型的鏡頭,你要超廣長焦兼顧就只有捨棄畫質,但是攝影還是畫質優先吧,所以我還沒有看見哪個廠出過一隻超廣到長焦端全覆蓋的鏡頭。不要說那些18-200,18-300的鏡頭,那都是半幅機上的,換算到全副上也就是24㎜,全副上也沒得哪個廠出這種焦段的鏡頭(也許是本人孤陋寡聞,歡迎指正),因為上了那麼寬的焦段覆蓋又要保證畫質那不但對廠家的設計能力是個巨大的挑戰最終的價格也是絕大多數人無法承受的,所以沒得哪個廠會在全副機上出這種無意義的鏡頭。

以下照片是本人今年六月拍攝的安徽宏村,第一張用的18-35鏡頭,第二張用的24-70鏡頭。


天際曉風

在旅途中拍攝風景和人像是16-35 F2.8實用還是24-70 F2.8實用?要論鏡頭實用,我個人體會是變焦鏡頭要比定焦鏡頭實用,變焦鏡頭的焦段範圍最好是廣泛一些,且焦段範圍控制在標準焦距之間的,適合拍攝的題材也會相應的廣泛一些。就題主問題中說到的佳能EF 16-35mm f/2.8L USM屬於廣角變焦鏡頭,佳能EF 24-70mm f/2.8L USM屬於標準變焦鏡頭。如果放在全畫幅機身上佳能EF 24-70mm f/2.8L USM的焦段從廣角端24mm到70mm的中焦範圍,廣角24mm拍風景一點問題沒有,視角範圍足夠寬廣,70mm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有F2.8大光圈,拍攝人像照樣可以具有細膩平滑的背景虛化效果。而EF 16-35mm f/2.8L USM則是擁有超廣角16mm的超廣角變焦鏡頭,這支鏡頭主要就是用來拍攝風光的,16mm-35mm都屬於廣角範圍內的焦距。如果拍攝人像也只能拍攝環境人像,不能像EF 24-70mm f/2.8L USM一樣。

另外就是要看題主你使用的是全畫幅機身還是半畫幅機身,由於鏡頭放在半畫幅機身上的鏡頭視角範圍相當於原鏡頭焦距的1.6倍,因此如果EF 16-35mm f/2.8L USM放到半畫幅機身上的鏡頭視角換算後就是相當於26-56mm的焦距,也就近似於是標準變焦鏡頭了,而EF 24-70mm f/2.8L USM也就相當於是38-112mm了,廣角就稍微欠缺一點,拍風景的話沒有大場面的感覺了。所以說如果題主是使用的全畫幅機身的話,建議你選擇EF 24-70mm f/2.8L USM較為實用,如果是殘幅的話那就EF 16-35mm f/2.8L USM吧,或者是選擇兩隻鏡頭搭配的方案,風景的話可以使用EF 16-35mm f/4L IS USM,拍風景大多數不需要大光圈,而且EF 16-35mm f/4L IS USM是佳能最新發布的廣角變焦鏡頭,使用了大量的高素質鏡片,出片效果非常的好。拍人像可以使用EF 50mm f/1.4 USM或者EF 85mm f/1.8 USM,更大的光圈帶來更好的背景虛化效果,等以後升級全服機身後也可以繼續使用或者是處理二手,這兩個定焦鏡頭二手市場還是非常受歡迎的。


    帶上單反去旅行

    選24-70 F2.8吧。

    從成像質量來說,無論是哪一個品牌的鏡頭,都是所有焦段變焦裡成像質量最高的,所以一些攝影師將某些品牌的24-70 F2.8稱之為鏡皇。其他焦段的鏡頭不說,就拿16-35F2.8來說,廣角端時,其邊緣成像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對於一些對畫質要求比較苛刻的攝影師來說,會偶爾讓人抓狂的。

    從焦段效用來說16-35F2.8的廣角端對於特別開闊的風景來說,比24-70 F2.8出來的作品,更有衝擊力,更有畫面感,但它的35端卻是一個人文焦段,拍環境人像還可以,但拍一些人像為主基調的作品時,略有一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畢竟這是一個特別適合掃街的焦段。

    其實我們在旅途上,會遇到許多

    用中焦拍攝才更出彩的時候,這個時候16-35F2.8已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而24-70 F2.8的70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好的中焦段,即使是拍人像,雖然與專業的105等人像焦段相比還有一些距離,但出來的效果也是槓槓的了。

    當然24-70 F2.8與16-35F2.8相比,也有一些弱項,因為旅途中很多時候並不上三腳架,遇到光照不足時,即使是開到最大光圈,也要儘量的放慢快門速度,而焦距越短,保證手持不抖的情況下,可以用的快門速度越低。另外,16-35F2.8的重量也比24-70 F2.8輕得多,更便於減輕旅途的勞累。

    總之我認為,如果你的旅途以大場景的風光為主,那就帶16-35F2.8

    吧,如果你拍攝的題材比較多,那就帶24-70 F2.8吧。

    以上是我個人旅行攜帶攝影器材的一些體會,希望級給你一些參考,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


    雲行雨見聞

    想必你肯定還在用單反,看了看之前的回答,大家各抒己見。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就像35和50哪個好一樣,沒有一個具體準確的答案。

    就我個人來說,我曾經是1635堅定的支持者,並且1635就是我的掛機頭。

    外出的配置就是1635+50的組合。但是現在器材越玩越“小”,換了旁軸,如果出門的話,我會帶21 F2.8、35 F1.4、50 F2三支定焦頭……因為我偏愛人文和風景,所以這三個焦段是真真夠用了……

    ok,有點跑題……說回1635和2470,之所以問這個問題,肯定是因為你有糾結的地方。

    那麼從拍攝的角度說,無論是城市風光,大場景人像(拍大長腿)絕對是1635的衝擊力強一點,其實如果不是草原這種一望無際的場景(那種情況70200其實都可以當廣角用),1635都是更適合拍風光的那一款。

    2470相較之下就沒有那麼強的衝擊力,並且F2.8的光圈對於人像的背景虛化,也實在有限。

    並且從器材搭配的角度說,一支1635 F2.8+50 F1.8的價格,相比較一支14 F2.8+2470 F2.8的價格要便宜許多。前者既可以拍到有衝擊力的場景,同時也兼顧了背景虛化,比後者更好用。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1635是不是更適合一點,其實也不盡然,沒辦法,攝影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換一個思路:1635和2470在焦段上的差別就是16-24的那一段以及35-70的那一段。

    對於前者,並不是所有人都能hold住,雖然視角廣了,但是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透視的畸變,而且很多人都更偏愛50,這個時候2470明顯更適合那部分人。

    說到這兒很多人肯定覺得我什麼都說了,但也好像什麼都沒說。

    說白了,如何選擇還是取決於自己,我只是給了各種可能性的建議。但如果一定要選一個的話,我還是推薦1635 F2.8+50 F1.8的組合。畢竟去旅行很多情況都是隻能拍一次的情況,誰都不想有遺憾。


    熊天宇Bearsce

    從一個旅遊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的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首先旅途分三類,一類是廣袤的旅途,例如草原和大海, 一類是立體風光,例如山峰和峽谷,一類是休閒浪漫,比如各種古鎮。 對於這三種不同旅程來說,鏡頭的實用性也有一些差別,如果你愛好第一類旅程,那麼16 -35肯定是首選,甚至12-24更合適,對於後兩類旅程來說,24-70絕對比16-35要適用得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你為什麼限定在那個2.8,對於旅途來說,2.8只是聽上去美好些,副作用就是重量增加,攜帶不方便,而你在旅途種最常用到肯定是5.6-11,即使是到此一遊照,4.0也肯定是你能用到的最大光圈了,畢竟你不可可能把背景都虛化掉吧。 鑑於此,實際上如果你真的面向旅遊選鏡頭選鏡頭的話,24-105F4絕對是你的首選,重量輕,焦段比24-70適用,光圈絕對滿足旅遊需要, 目前三大廠商包括副廠都有此頭。 我以前用過很長一段時間佳能的大三元。 現在換門為索尼A7R2了,旅遊鏡頭就是24-105f4, 先是佳能轉接的,現在用索尼的 【剛推出不久】, 優點是相機加鏡頭是三家裡面重量最輕的了,而且此頭的成像質量強過另外兩家,缺點就是貴貴貴。以上經驗希望對你有用。


    周天64206537

    其實無論是在旅途中拍攝風景和人像,還是平常隨便拍拍日常生活,我們在選擇鏡頭焦段的時候還是要看看自己手中的相機是全畫幅還是APS-C畫幅,因為非全畫幅機身還要將鏡頭焦距換算係數考慮進去啊。如果用的是全畫幅機身,其實用24-70 F2.8算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廣角端有24mm,長焦端70mm拍攝人像也比較方便,而16-35 F2.8的16mm廣角端拍攝風景可能有比較大的優勢,畢竟16mm算是超廣角了,用來拍攝有視覺震撼感的風景照是非常適合的;但只有35mm的長焦端用來拍人像的話,就沒有70mm來的方便了,不過只要不拍半身或大特寫,35mm來用拍人像也可以吧,可以把人像和景物結合在一起拍攝,這樣用起來比較方便,也沒有16mm廣角端的誇張變形效果。

    如果手中的相機是APS-C畫幅的,我們就要考慮一下1.5、1.6倍的焦距換算係數了。比如16-35 F2.8鏡頭在乘1.5倍之後的等效焦距為24-52mm,24-70 F2.8鏡頭乘1.5倍之後的等效焦距為36-105mm。如果還是選24-70 F2.8鏡頭的話,這支鏡頭原本在焦段上的的優勢就沒有了,只剩下105mm的長焦端用來拍特寫類的照片,而36mm廣角端用來拍風景的話,視覺就會變得很窄了,比較難體現出廣闊的風景的震撼感。所以APS-C畫幅要選擇一支比較適合在旅途中拍攝風景和人像的鏡頭,16-35 F2.8是比24-70 F2.8更適合的。即使在乘以焦距轉系數之後,廣角端還有24mm,用來拍風景也是比較適合的,52mm長焦端也可以拍攝半身特寫照片,同時在取景方面也是比較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