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為調和孫可望與李定國賜金簪作信物,卻被人曲解,孫聽後大怒

1646年底,農民起義領袖、大西皇帝張獻忠在抗清戰鬥中戰死,剩餘的大西軍由他的養子孫可望和李定國率領繼續作戰,後來進入雲南地區,並以此地為根據地休養生息。後來,清軍進軍貴州,南明的軍隊已徹底潰散,全靠大西軍與南明永曆朝廷聯合,南明才可得以苟延殘喘。取得了一定的抗清成績後,大西軍領袖孫可望意圖擁兵自立,與大西軍另一重要將領李定國起了衝突,上演了一出同室操戈的戲碼。

永曆為調和孫可望與李定國賜金簪作信物,卻被人曲解,孫聽後大怒

張獻忠

孫可望把持了大西軍的大部分兵力,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並不能與李定國相比,在初次交戰後孫可望兵敗,為了挽回顏面,他便想竭盡全力再打一仗。孫可望的部下白文選勸說道:“如今永曆帝在李定國手中,我們應當以和為貴。”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任皇帝,孫可望和李定國是他名義上的手下。聽了白文選的勸說之後,孫可望便令白文選到昆明和李定國議和。

永曆為調和孫可望與李定國賜金簪作信物,卻被人曲解,孫聽後大怒

孫可望

白文選到昆明後,恰逢永曆帝大封“功臣”,永曆帝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大西軍另一重要將領)為蜀王,連孫可望的部下白文選都有份,封白文選鞏國公,另外還分封王尚禮保國公、王自奇夔國公、張虎淳化伯;靳統武、高文貴、竇民望等人為總兵。

永曆為調和孫可望與李定國賜金簪作信物,卻被人曲解,孫聽後大怒

李定國

王尚禮、王自奇、張虎也是孫可望的心腹愛將,其中張虎為人奸詐多端,十分看重私利。封賞過後,張虎內心認為不公,十分生氣。白文選希望達成議和,便對李定國和劉文秀說:“如今孫可望死黨王尚禮、王自奇手握重兵,張虎又特別詭詐,都在皇上左右,難以控制。若想要和秦王(指孫可望)議和,必須奏請皇上遣張虎前去,說不定能讓秦王回心轉意。”

李定國和劉文秀便奏請永曆帝,永曆帝召張虎到後殿。永曆帝說:“秦王和晉王應和好,需要愛卿前去走一趟,說和二王。”張虎磕頭領命後,永曆帝從頭上拔下一支金簪,賜予張虎,勸勉道:“如果兩王能和好,會記你大功,給你封公爵。金簪給你作信物,孫可望見了金簪必定會相信你所說的。”

永曆為調和孫可望與李定國賜金簪作信物,卻被人曲解,孫聽後大怒

永曆帝劇照

張虎臨行前,私下裡對王尚禮、王自奇說:“我這次不出半年,必與秦王整頓兵馬來攻取雲南。到那時你二人會如何接應?” 王自奇回覆到:“王尚禮會親率兵丁在昆明城作內應,我率軍駐紮在楚雄、姚安一帶。如果秦王從貴州來,我就從楚雄聯合夾擊,王尚禮為內應。現在李定國、劉文秀人馬不足三萬又都疲弱,而我們有精兵二十萬,定能勝之。”

而張虎到貴州見到秦王孫可望說:“永曆帝在雲南,不過是擺設而已。文武大臣懦弱可欺,內外大權都交給李定國一人。李定國所信任的只有中書令金維新、龔銘、靳統武、高文貴等人。他們兵馬不足三萬人,還沒鬥志,我們襲擊,必定唾手可得。”孫可望聽後十分開心,張虎又將永曆封賞的伯爵官印上繳說:“我在永曆那如不接受,必會被猜疑,只好假意接受。我現在深受秦王殿下您的厚恩,不敢背叛。不過白文選已接受永曆的封賞,投靠了李定國。”孫可望聽聞後,屏退左右部下。張虎便將金簪拿出來,說:“臨走時,永曆帝讓我刺殺您來領功,並許諾封王,我不敢不向您坦白這事。”孫可望信以為真,十分憤怒,便下定決心犯上作亂。

雖然一個小人物不足以改變孫可望的最終確定,但是他的所言必定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最終孫可望、李定國二人同室操戈,孫可望兵敗降清,並做了清軍的馬前卒,引導清軍擊敗了李定國,至此,南明永曆朝再也沒有翻身的希望了。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