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中一共有幾類政治實體?

一生一世我愛你誓愛生世

要想理清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年)近900年曆史中曾經出現過的政治實體並非易事,因為帝國長時間內政治狀況較為混亂、加上國內學界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研究極少,所以很多細節尚待考證。筆者只能在此簡單地梳理一下神聖羅馬帝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11類政治實體:

1、王國(德語Königreich):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唯一的王國是1198年建立的波希米亞王國。波希米亞王國是今日捷克的前身,其獨立地位早在13世紀就被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承認,成為帝國境內地位最高的諸侯國。波希米亞國王也是七大選侯之一、位列世俗選侯之首,許多國王曾經當選為帝國皇帝,14世紀時王國首都布拉格一度成為帝國的政治中心。

2、大公國(Erzherzogtum):大公國的政治地位僅次於王國,典型代表是1359年建立的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大公國的前身是奧地利公國,1359年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通過偽造文件,人為將公國升格為大公國。隨後近500年內,奧地利大公國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

3、采邑主教區(Fürsterzbistum):采邑主教區是教會諸侯的領地,其統治者是同時擁有世俗和教會權力的采邑主教。采邑主教區按規格由高到低又分為

總主教區宗主教區主教區三個等級,著名的三大教會選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和特里爾大主教的統治區域即為總主教區,不過三大教會選侯的領地通常也被稱為選侯國(Kurfürstentum)

4、公國(Herzogtum):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最常見的政治體類型之一。在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前,德意志地區的五大公國——巴伐利亞、法蘭克尼亞、洛林、薩克森和士瓦本是當地的最強政治勢力,五大公爵也都是東法蘭克國王的有力競爭者,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者奧托一世即出自

薩克森公國。1356年的《金璽詔書》也將薩克森公爵確認為帝國的七大選侯之一。

5、邊區伯國(Markgrafschaft):邊區伯國源自查理曼時代為防禦外敵入侵所設立的軍事機構邊區,最初主要用於防禦斯拉夫人、薩克森人和維京人的入侵,統治者稱邊區伯爵(Markgraf)。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貴族體系內,邊區伯爵、領地伯爵和宮廷伯爵的地位與公爵等同、高於普通伯爵。

帝國中最著名的邊區伯爵領莫過於1157年建立的勃蘭登堡邊區伯國,勃蘭登堡邊區伯爵也在1356年的《金璽詔書》中被確認為帝國七大選侯之一。

6、領地伯國(Landgrafschaft):起源與邊區伯國類似,是具有防禦職能的軍事單位,其統治者稱領地伯爵(Landgraf)。帝國內部較著名的領地伯國是黑森領地伯國(1264-1567年,淺藍色區域)

7、宮廷伯國(Pfalzgrafschaft):其統治者稱宮廷伯爵,是神聖羅馬帝國特殊的貴族等級,與公爵地位相當。宮廷伯爵最初是皇帝派遣到相應領地內的代理人,後來變為世襲職務,在其領地內,宮廷伯爵擁有行使王權的能力。最著名的宮廷伯國是11世紀末建立的萊茵-普法爾茨宮廷伯國,萊茵宮廷伯爵在1356年的《金璽詔書》中被確認為七大選侯之一。

8、城堡伯國(Burggrafschaft):其統治者稱城堡伯爵,最初只是管理城堡的堡主、負責維護地方安全,其地位高於普通伯爵。較著名的城堡伯國是建立於1105年的紐倫堡伯國(紐倫堡後轉變為帝國城市)。

9、伯國(Grafschaft):神聖羅馬帝國最常見的政治體之一,較典型的伯國包括馬克伯國(Grafschaft Mark)佛蘭德斯伯國(Grafschaft Flandern)

10、帝國騎士領地(Reichsritterschaft):起源於14世紀,是伯國之下的次級政治單位,擁有領地的騎士後來還承擔了為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服兵役的義務。據統計,18世紀時帝國共有約1500個騎士領地,總人口為35-45萬。

11、帝國自由城市(Freie Reichsstadt):最初這一概念指的是直接受神聖羅馬皇帝管轄的城市,其後還包括從主教管區中獨立出來的自由城市。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自由城市的地位不斷衰落。至1803年時,神聖羅馬帝國的51個帝國自由城市中有45個已經被吞併。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時,僅剩下6個帝國自由城市:奧格斯堡、紐倫堡、法蘭克福、不來梅、漢堡、呂貝克

12、采邑修道院區(Fürstabtei):與前面的采邑主教區類似,采邑修道院區的管理者一般被稱為采邑修道院長(Fürstabt),他們是兼有世俗領地領主和修道院長的人物。一些修道院領地的管理者會在帝國議會內擁有表決權。這類領地中最著名的包括富爾達修道院(Fürstabtei Fulda,圖右下淺紫色部分)普呂姆修道院(Fürstabtei Prü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