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

魔尊v


高太爺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當你打開朋友圈發現好多人發朋友圈的次數越來越少,甚至都不發朋友圈了。然後你出於好奇去翻開他們的主頁得到的結論就是他們不是設置三天可見就是上一條動態停留在幾個月前

確實現在很多人都不愛發朋友圈了,那究竟是為什麼呢?大家平時出去旅遊吃飯

和閨蜜聚會,都喜歡隨手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並把照片傳到朋友圈配上自己的一段抒情小文字,不過這些照片或者文字都會被朋友拿來調侃。還有就是一打開朋友圈各種微商廣告,鋪天蓋地讓你感到非常厭煩,卻又非常無奈導致你每天也不想去看朋友圈,更不想發朋友圈了

朋友遇到過一種情況,由於自己出差在外和客戶進展不順利又身在異鄉,晚上自己一個人借酒澆愁,半夜時分,他倍感孤獨,在微醉的狀態下發了一條比較暗黑系的朋友圈,緊接著他的手機就被打爆。家人朋友看到都認為他出了什麼事,各種關心和問候。他不得不去一一解釋,後來他逐漸的不發朋友圈了,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不容易的,發不發朋友圈是自己的權利,別人無權干涉,朋友圈是一種休閒娛樂

的方式,也不必太較真


獨角獸工場

因為每個平臺的活躍度,很大因素來源用戶的新鮮感。

微博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充當的是媒介的作用,也就是說,有了這個媒介,你們可以更加無障礙地溝通。

不過也有一些人,他玩不玩一款軟件,或者說,發不發朋友圈,跟它對這款軟件的新鮮感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要看他是內向還是外向。

內向的人,不喜歡通過和外界進行互動的方式,來恢復自己的能量,他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著,而外向的人則不同,他們更喜歡通過和外界互動,通過和別人進行交談,來讓自己的能量得到補充。


曾少賢

現在的微信已經是社交物品,不是認真交朋友的地方。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朋友圈。
當所有人都認識到,朋友圈代表一個人的生活品質的時候,大家幾乎都開始卯著勁兒想證明一些什麼。
於是,朋友圈裡的“真朋友”越來越少了,它更像是一張名片,讓人搜腸刮肚用心去經營。
直到朋友圈的很多現象都成了作者們挖掘人生道理、批判社會現象的地方,發朋友圈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過去,當你好不容易享受週末時光,和家人出去走走的時候,拍幾張照片曬曬,好心情也隨著照片躍然而出。 但總有人說你裝逼。
當你終於下定決心,和朋友去一家高檔餐廳吃一頓飯,想拍個照片紀念一下。 但總有人說你裝逼。

久而久之,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死氣沉沉,能像最初那樣開開心心毫無芥蒂地發動態的人,越來越少了。

我就是眾多不愛發朋友圈的其中之一,因為我心裡面知道,我是一個過於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形象的人。
因此,對於發朋友圈這件事也越來越慎重,時間久了反而不知道該發什麼好。
很多話在朋友圈說,說深了是小題大做、譁眾取寵,說淺了是故弄玄虛、深夜矯情。
很多照片想發出來紀念一下此時此刻的心情,又害怕發出去會被一大堆人尋根問由。 太麻煩,也心煩,索性算了。
其實,這樣並不算是一個好辦法。
那些情緒和想法堵在胸口沒有抒發,簡直是一個天大的損失。 珍貴的記憶不發出來,就只能一直存在手機裡,結果前幾天我一不小心把手機給格式化了。 。沒了。。什麼都沒了。。
我整個人一下子就懵了,像我活過的日子也突然之間有一塊再也找不回來的缺口了。
有一種人,喜歡充滿戾氣地去談論別人,或者談論一種現象。
我們明明只是想分享,卻被曲解成炫耀。明明只是想記錄,卻被硬說成裝逼。
初中時有個好朋友,好到上廁所都手拉手,後來因為距離原因聯繫不那麼頻繁了。
可是我卻忍不住關注她的一切動態,想知道她過得好不好,開心不開心。 每次看到她無比鮮活地在朋友圈裡活蹦亂跳,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她的那股靈氣,感覺我們依然像很多年前一樣,還在一起的時候一樣。
有一天她突然發了一條:“不再發動態了。” 然後就鮮少再有她的消息。

最難過的是,想她的時候還是會習慣性點開她的朋友圈,卻發現再也沒有了她的生活軌跡。

那一刻,心裡是很失落的。

同樣的,我相信有一些人也在默默關心著我們,希望我們真心過得好的。
有時候,多發朋友圈不見得是壞事。
我媽媽就很喜歡看我發朋友圈,然後給我點贊,表示我的近況對方“已閱”,像親人之間的一種默契和無聲的交流方式。
在這個時代裡,我們不再喜歡煲電話粥,不再喜歡重複講閒言碎語,但生活中總有一些瑣碎的美好,是可以分享的。
正如那句話說的:“我發朋友圈並不是為了傳達什麼,而是等到幾十年後,我頭髮花白滿臉皺紋的時候,可以翻到我20幾歲時,曾經因為哪些有趣的事情開心過。”
能誠實對待自己的情緒,不在意點贊數,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都說朋友圈不真實,其實未必。
吃過什麼東西,到過什麼地方,看過什麼劇有過怎樣的感想,這些都是真的發生過的。 只是,它被一些“有心人”給妖魔化了。

很多人喜歡在朋友圈炫耀,這不假。

但我們之所以對他們嗤之以鼻,反感到不想成為他們,恰恰是因為他們用力過猛的炫耀努力證明自己好的過度的樣子,使他們看起來像小丑。

而真實的我們,無論如何都是美的。

幸福上上籤(公眾號:xfssq520),公認的女性情感諮詢實效平臺,專注於兩性幸福情感關係教學。致力於幫助學員解決失戀挽回,異地戀危機,婚姻危機,擺脫單身、學習戀愛技巧、改善人際關係、提升自我價值和魅力等。每天分享更多幸福絕招。

幸福上上籤

我現在的朋友圈,微商廣告佔一半,為公司做宣傳的視頻、圖片、鏈接佔一些,發自己做的吃的的佔一些,攝影占一些,曬娃的佔一些,偶爾發路上見聞的佔一些,還有極少的人發自己的旅遊照——我相信發旅遊照的過不了多久也懶得發了,即使看到飛龍在天——還有極少的人發聚會和健身和貓貓狗狗。剩下的就是和我一樣的人,默默的潛水,默默的刷,默默的笑。

意識到絕大部分所謂的朋友圈裡的“朋友” 並不會在乎你的喜怒哀樂。無論是想與這個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悅,還是想讓人關心一下自己的悲傷,最後等來的只是無人問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越來越明白與其虛擬現實中傾注時間努力在朋友圈想展示給其他人的自己,不如在現實生活裡多看幾本書,多去健身,多花些時間在提高品味上,而非為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費力在網絡裡扮演角色。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

你的喜悅可能會刺激著別人的悲痛。

你的傷心可能會淹沒於別人的歡聲笑語之中。

你引以為豪的成就在別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

你撕心裂肺的傷心別人也並不能代替你承受。

不管好壞,不管給多少人看,不管發多少朋友圈,自己的經歷,自己的人生,對別人來說,最多不過是一段小插曲。

我的日子最終還是要我自己過得,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更何況,我過得並不好。


開心果and忘憂草

我想一個人長時間不發朋友圈,或者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了,原因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有人可能只想跟同齡人發一個略顯挑逗的照片,比如這樣的:

可能家人或者同事或者上司看了,就會顯得尷尬。

2、很多人可能分組發朋友圈了,而你不在他經常發的分組內,所以看不到。


CEO來信

最近,發現自己發朋友圈越來越少了。

  看看去年甚至前幾個月,自己還會頻繁的更新內容,還特別喜歡在朋友圈裡曬娃、發感悟、秀恩愛。

  那時候的自己,每遇一事,第一個念頭就是拿出手機拍照發圈;那些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樂趣、小煩惱、小感悟都會在朋友圈裡羅列......

  但是現在,我發現自己更新的間距越來越長,心中的牽念越來越淡,發佈的內容越來越少個人化了。

  不僅如此,自己也漸漸不會每天睡覺前,早上醒來後都要批閱一遍朋友圈動態了。以至於很多朋友圈的重磅新聞,都是在很多天以後才會聽說或看到。

  01

  不發朋友圈,到了一個地方,可以用眼睛去認真的注視那自然的美景,而不是急於用手機拍照,用朋友圈宣告自己的“到此一遊”;

  陪娃娃出去玩,也終於不再一心二用,小孩都在那裡累的眼淚汪汪了,你還要命令她這個姿勢再堅持一下,好拍出更有料的照片;

  去飯店吃飯,終於可以不用花式擺拍,在菜端上來的那一刻,就能心滿意足的送入口中了。

  放下凡事要發個朋友圈的執念,你會發現,生活真的會輕鬆和自在不少。生活不在別處,就在當下,就在你的身心中。

  02

  我越來越慢慢的感受到,朋友圈的這個“圈”,在某種意義上,多少成了一個我們表演的舞臺。

  每當要上場,我們都需要換上精心縫製的戲服,畫好精心描繪的濃妝,帶上亦真亦幻的劇本,說上想了又想的臺詞。

  需要演戲的日子多了,生活中就會感到特別恍惚,生怕自己哪個環節一時疏忽,把舞臺當成了生活,把生活錯置成了舞臺。

  到時候不僅自己穿幫,朋友們也難免會跟著驚慌失措。

  有一些人,朋友圈顯示的,與他真實的生活,相距甚遠甚至截然相反。

  每當看他的朋友圈,我都有一種錯覺:我們當初真的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成為彼此的好友的呢?

  自己現在更喜歡喝一些現實生活中更真實的人交流。

  他們從不虛張聲勢,也從不把焦慮掛在臉上。說話有條有理,你甚至能感覺到他把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規規矩矩的碼好,一個一個往上壘。

  這代表著他的態度,也代表著他的根基,一番話說完,面前不是情緒,而是一座高樓拔地而起。

  這是一個生活中真實又有態度的人,這樣的人,只是聽著,就覺得安心和踏實。

  03

  現在是,想起一些朋友的時候,就會去點開她的頭像,看看近來的情況。也只是默默的看看,再默默的關閉。看到一條狀態:生病了,剛想詢問一下什麼問題,嚴不嚴重?往後一看,她又發了一條,就是普通的低血糖,已無大礙。有惑有答,心中要問的話已然無了意義。

  很多時候,一些朋友間地域不同,圈子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生各自的階段甚至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會說,如果人人都不怎麼發朋友圈,那麼好友間彼此要怎樣相互瞭解呢?

  我自我感覺是,那些真正親密聯繫的朋友,往往不用去看她朋友圈,都知道她最近發生了哪些事,因為我們私聊的更多呀。

  而那些平時不怎麼聯繫的人,你看她朋友圈,也會覺得那麼無感和陌生。還有一些人,你壓根都不清楚他在不在你的朋友圈當中。

  生活把我們拉的很遠,有時候靠近反而成了一種彼此俯視。

  04

  越來越少發朋友圈,也是明白了自己,減少了一些對外在的期待。

  我相信,每個人髮圈,都或多或少是想得到好友的注視或評論的。說到底,就是想刷一種存在感。而存在感這種東西,當你真的越來越有存在感的時候,往往就不再那麼想去證明它還是否存在。

  你對外界和觀眾減少了期待,說明你內心的力量越來越厚重。

  你對自己多了一份篤定,你對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把握。你不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取關注或支持,因為你的內心已足以支撐自己的世界。

  這世界上最好的關係是兩個人互相理解,其次是兩個人互相不理解,最差的關係是一個理解一個不理解,這也是那麼多人喋喋不休說了一通之後,對方只會說一個字"哦"的原因。

  我漸漸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有些事情,你不用說,懂你的人自認會懂。不懂的人,你明說了,他也有可能會歪解。所以,用有限的精力,去維護好那些最好的關係吧。

  用發朋友圈去篩選一些關係的真偽,是最不準確的方式,沒有之一。

  05

  在朋友圈裡的你,越來越寂寥和沉默。而在真實的世界裡,你越來越想去做自己。

  你開始放任自己去胡鬧,你知道會有一些後果,但你能承受;你變得有些刻薄,你知道會得罪一些人,但你也知道你遲早會得罪這些人;你開始嘗試著去引爆一些小情緒,因為你瞭解自己,所以比以往能更看得清結局;你知道凡事躲不過,還不如直接面對的好。

  你可以靜下身心,潛入日子的深處,向下生根,向上開花。這樣,你可能就越來越靠近你以前在朋友圈裡展示的,那樣美好的生活了。


白金卡客戶經理

張小龍大概也不會想到,當初定義朋友圈提出的“熟人圈”概念,現在演變成了“個人名片”

還有,人要明白一件事,沒有人的悲喜是和你同步的,好比你此時很傷心,想發一條朋友圈求安慰,卻看到滿屏歡聲笑語的氣氛,你辛辛苦苦配好的圖碼好的字,都刪了,於是你也想發一個自己開心的事,回頭一想,別人看來也有也無。

自己的酸甜苦辣還是自己慢慢回味消化好了,畢竟日子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豬愛搞機

以個人親身經歷答一波~

朋友圈狀態,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記錄而發。身邊的某件事令人高興,就發個朋友紀念下,跟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悅。去了自己一直夢想去的地方,拍照分享記錄,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現代人壓力太大,少時間出去玩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值得發朋友圈的,減少發朋友圈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還有朋友圈早期發的醜照,當時幼稚的想法,就不要出來汙了大家的眼了吧,哈哈~


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點贊關注哦親~

趣聞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