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新建戰艦排水量僅5000噸 ,有一重大意義讓人深思

俄羅斯新建戰艦排水量僅5000噸 ,有一重大意義讓人深思

俄羅斯第一艘量產型11711型登陸艦“彼得·莫爾古諾夫”號,將於5月25日在聖彼得堡“琥珀”造船廠下水。

對於俄羅斯而言,這艘登陸艦有著非凡的意義。意義何在?是因為,這是俄羅斯自獨立以來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艦艇嗎。當然不是,對於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曾經研製和建造過排水量好幾萬噸的航母的國家而言,5000噸的坦克登陸艦其實只能徒增俄羅斯對以前輝煌時期的感慨。這艘戰艦的真正意義,或許在於這將是俄羅斯第一艘不拖延工期的艦艇。

俄羅斯新建戰艦排水量僅5000噸 ,有一重大意義讓人深思

自從蘇聯解體,雖然雄心萬丈的俄羅斯一直希圖延續“紅海軍”時代的輝煌,以便讓“聖安德烈旗”可以高傲的飄揚在世界各大洋。但是,休克療法帶來的經濟寒冬,幾乎讓俄羅斯海軍顏面無存。那些蘇聯時代,遺留在船臺未能完工的艨艟鉅艦,不是被當成廢鐵肢解,比如“烏里揚諾夫斯克”核動力航母;或者被賣到其他國家,比如中國的“遼寧艦”航母和兩艘956M“現代”級驅逐艦。

船臺上那些未完工的戰艦,可以說命運多舛。而那些已經加入俄羅斯海軍服役的艦艇,似乎命運也是極為淒涼。由於缺乏足夠的燃料,那些曾經讓西方國家為之膽寒的戰艦不是停在港口,任憑歲月和海水無情的侵蝕,比如當年讓西方感到膽寒的各種核動力潛艇,以及“基洛夫”這樣的超級戰艦;要不就只能在壯年之時,退出現役,最終成為一堆等待被拆解的廢銅爛鐵,比如1987年才服役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

俄羅斯新建戰艦排水量僅5000噸 ,有一重大意義讓人深思

“老艦艇”逐漸凋零,但是俄羅斯卻沒有任何辦法挽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之力,才讓“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和“恰巴年科”號大型反潛艦完成建造,加入俄羅斯海軍服役。“彼得大帝”號1986年開工,1989年下水,交付時間是1998年;“恰巴年科”號,則是1990年開工,1992年下水,1999年加入俄羅斯海軍服役。兩艘戰艦都耗時十年以上,也就此開啟了俄羅斯海軍艦艇的建造的“拖延症”。

從此之後,俄羅斯的主力艦艇幾乎從沒有按時完工過。比如,被俄羅斯吹噓日久的22350型“戈爾什科夫”護衛艦,2006年就已經蒲芳龍骨,結果此後各種問題不斷,直到2015年才算徹底完工,2017年5月8日完成階段性海試,交付俄羅斯海軍恐怕要等到2018年了。除了“戈爾什科夫”護衛艦,前文提到的11711登陸艦首艦“伊萬·格林”號同樣也是2004年就開工建造,到了2012年5月18日才下水,然後又拖到了2017年11月才進行海試,預計會在2018年加入海軍現役。

俄羅斯新建戰艦排水量僅5000噸 ,有一重大意義讓人深思

所以,對於建造的大中型水面艦艇,動輒就需要耗費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時間的俄羅斯來說。“彼得·莫爾古諾夫”號能夠在2015年6月開工,2018年5月就能夠進行海試,絕對堪稱神速,這比首艦“伊萬·格林”的建造時間縮短了3/4。這種時間上的縮短,不僅證明經過近30年的慘淡經營,俄羅斯在建造大中型艦艇方面的技術、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同樣,在建造時的預算也能夠得到保障。未來,俄羅斯建造中型艦艇方面,不會再因為技術瓶頸或缺少資金而難以為繼。

所以,從這意義上來說,“彼得·莫爾古諾夫”號比俄羅斯建造一艘鉅艦更加有意義。畢竟走出計劃經濟時代的俄羅斯,還沒有一艘戰艦能夠按照建造計對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有效分配。

俄羅斯新建戰艦排水量僅5000噸 ,有一重大意義讓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