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對不起, 我還是要逼你練古箏

寶貝,對不起, 我還是要逼你練古箏

我女兒十歲,學古箏五年,最近一次考六級沒考過。

我自己從小被父母哄騙著學了小提琴,後來荒廢了。

對於要不要讓小孩學樂器的爭論,從我大學畢業那會到現在就沒停過。如今身邊的朋友也都有了孩子,也還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孩子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算了(所以他們的小孩可能學踢球、畫畫,但幾乎沒有小孩選擇長期學樂器)。

另一派,如我,則艱難地與孩子鬥智鬥勇,威逼利誘地讓孩子學琴,看官你又是什麼看法呢?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哭著跟媽媽說我不想學琴了,媽媽只好去跟老師說。我至今還記得那個年輕的男老師姓趙,平時兇巴巴的他,聽了之後就淡淡地說了一句話:“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輕輕鬆鬆學會的。”

於是倔強的我又堅持學了幾年,直到高中,學業緊張就擱下了。所以,年輕時,作為受害者的我,自然是反對逼小孩學琴的。

寶貝,對不起, 我還是要逼你練古箏

眾人不讓孩子學琴的理由大體如下:

1. 父母讓小孩學琴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2. 學了琴有什麼用,難道想成為音樂家嗎?

3. 素質教育?不會彈琴的人就沒素質嗎?交響樂團裡還一堆人渣呢。

4. 小孩的苦你們知道嗎?你自己怎麼不學?

5. 不是每個小孩都適合,ta沒有那個天賦,學了也是浪費。

寶貝,對不起, 我還是要逼你練古箏

可是後來從我身上發生的一些事,讓我轉變了我的結論。

首先,沒有一個孩子喜歡學琴,這話可能有些武斷,反正我是沒見過,就算哭著喊著要學琴的孩子,在正規訓練下,也很快打退堂鼓,為什麼?我的女兒就跟我爭論,她喜歡畫畫,為什麼不能學畫畫而一定要學彈琴。

很簡單,因為你這個階段畫的畫,基本屬於自由發揮,不管你畫了什麼,大人們都是叫好的。所以你畫畫的時候很輕鬆,沒有任何壓力。

相反,彈琴則是一件很嚴謹的活兒,一個音錯了就是錯了,一個節拍不對就是不對,所以很有壓力。再加上彈琴的確很難,需要手、眼、腦高度配合協調,所以你很畏懼。

寶貝,對不起, 我還是要逼你練古箏

那練琴究竟有什麼用呢?

我真正的目的,其實不是想讓你“會彈琴”,而是讓你知道,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會是這樣子的,會遭遇困難、瓶頸,需要枯燥的練習,累積足夠的時間,還要找方法,耐著性子慢慢磨出來。

我在大學時,自學了吉他,拜從小學琴的優勢,很快就在學校裡嶄露頭角,這個興趣延續至今,還給自己找了個老師,每週一節課,學電吉他。畢業後又自學電腦設計軟件、自學健身,現在在學劍道,已經拿到CKOU初段證書。

我對於學習新技能有著無比的自信,大概都跟我從小學琴的經歷有關,對於這一點的領悟是從我跟孩子她媽的對比當中發現的。其實要論智商,孩子她媽應該比我高。從小她就在很多方面頗有天賦,也曾經想跟我學吉他,並且上手很快。但是很快我就發現,她缺乏耐心。很多聰明人都會犯這樣的毛病,因為習慣了學什麼都上手很快,對於那些接受力差的人,有種優越感。可是你再聰明,隨著技能的升級,很快就會碰到瓶頸,這個時候,這些聰明孩子反倒失去了最寶貴的品質:恆心、毅力、耐性。他們會放棄,然後去新領域裡蹂躪菜鳥,保持這種優越感。

而對於我這種資質平平的人來說,我知道學習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從來也沒有奢望能比別人學得更快,但我知道我能比別人學得更遠。

寶貝,對不起, 我還是要逼你練古箏

我知道曲子會越來越難;

我知道不會的東西只需要重複練習,10遍不行100遍,成功在前面不遠處,所以我不急;

我知道會遇到過不去的坎兒,這時候要拆開來練,先練左手,再練右手;我還知道每天要做些枯燥的基礎訓練,比如指力、速度;我還知道去找高手請教,上網找教材視頻(現在真是太方便了);

我也知道每天練30分鐘,強過一週一次練10個小時……這些,就是學習的規律。不只是知道而已,而是我通過學習各種技能深深體認的事實。

而孩子她媽雖然也明白這些道理,但是自己就是做不到。我們曾經深入探討過這個問題,最後找到了上面說過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堅持讓孩子學琴,或者其他什麼樂器也行,我想讓她從小去體認這些。我不得不一次次抵受住她的眼淚和反抗,耐心地跟她講道理,在她困難的時候陪著她一起想辦法找方法,在取得小小成就的時候讓她去體會當初努力的價值,鼓勵她寫個小曲,允許她瞎彈的時間。如今,她雖然還是不太情願,但是,已經把彈琴當作每天必做的功課,也偶爾能體會音樂的樂趣。

我知道,當她有一天離開我去上學,我不可能再逼著她每天練琴了,也許她就會放棄荒廢,一如小提琴於我。但是我也知道,這段經歷將帶給她學習的力量,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她會從中得到啟發。成功就在前面不遠處,咱不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