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製的芯片怎麼樣?

唐志憲

從2015年到2016年,中國芯片設計企業總數從736家一下猛增到1362家。2017年,國內芯片設計企業總數達1380家,在全球中佔有的比率為14.5%。而眾所周知的是,芯片設計行業本身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和智力密集型行業。1380家芯片設計企業中,年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只佔2%到3%間,年收入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才近200家。換言之,後面將有相當多的芯片設計企業會被市場淘汰出局,或者被其他企業併購。實際上,在某些業者們看來,中國芯片設計企業總數已經夠多了。

2017年,中國從國外進口芯片總額2601億美元,再創有史以來的新高,進出口逆差1932.6億美元。其中,處理器和存儲器在中國芯片進口總額中佔比最大,尤其存儲器佔比高至33%。同樣在2017年,中國芯片設計行業銷售總額2073億元人民幣,全球芯片設計行業銷售總值是4000億美元,中國芯片設計行業產值在全球中佔比僅7.61%。在更早的2011年,中國芯片設計行業產值在全球中佔比3%。

存儲器,主要包括DRAM內存、NAND閃存、NOR閃存。目前,國內芯片企業尚難以研發並製造出與國際一流水平相媲美的標準型存儲器,主要可研發和生產利基型存儲器。好消息是,從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福建晉華三大存儲芯片研發和製造基地各自的進展來看,未來中國存儲芯片的自給率會不斷提高,中國存儲器廠商有機會在全球市場中成長為重要的參與者。

數字電路方面,在通用處理器芯片行業,中國企業已經進入了世界主流玩家的行列中,特別是在5G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中國企業已經處在世界第一梯隊。比如,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而在自主架構方面,中國企業的產出依然是空白。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龍芯等國內少數廠商涉足到了自主架構的研發,但龍芯在現階段的重點方向在中國軍工,而並沒有進入到消費市場。

模擬電路方面,現今國內芯片廠商的營收規模普遍偏小,與國際上一流大廠比較的話,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中國模擬電路的自給率不僅較低、產品線的豐富度也較低。不過,據業者分析,全球模擬集成電路廠商主要是以IDM形式存在,而中國模擬電路設計企業卻以Fabless為主;模擬電路產業更多地依靠企業自身在技術和工藝上的積累,該行業的技術壁壘比較高。

另據機構公佈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指紋識別廠商在全球佔得45%的市場份額,預計2018年該佔比還會進一步提升。即在全球指紋識別市場,中國廠商不僅有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在技術上也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在全球MEMS傳感器市場,對中、高階MEMS傳感器,中國基本得從國外進口。在全球射頻器件市場,中國對該類產品主要依賴進口。隨著5G的到來,國內企業與國外一流同行相比,差距或將進一步拉大。

中國芯片設計行業的未來,主要得靠自主研發以獲得進步。中國並不差錢,所缺的是技術。前面已經說到,芯片設計業是知識和智力密集型行業,那麼中國要自主研製出世界一流或者全球領先的芯片,需要培養和吸收更多的人才,厚積薄發,從而積累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最終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我為科技狂

目前我國的芯片產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華為的麒麟970芯片從高通的壟斷成功突圍,「中國芯之父」鄧中翰研發的「星光智能一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紫光和海思躋身全球前十大芯片設計企業行列等等。

但芯片行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中國目前還只是做到了單點突破,還沒有全面開花!「中國芯」想要真正逆襲,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一個是技術差距,另一個是製作水平的薄弱。


中國一直以來的思路是以市場換技術,用全球化採購實現解決問題更廉價的方案,但這樣的方便也使得我們對某些外部技術逐漸產生了依賴。現在美國抄了我們的後路,只能倒逼中國芯片行業走自主研發的路子。


中國人不是搞不出高科技,中國天眼、墨子號、北斗系統、太湖神威超算、蛟龍號、高鐵等等都是中國人在過去幾十年裡逐漸從學習到創新發展出來的領先技術。這幾年中國的科研實力已經開始井噴式的發展,芯片的確是我們的短板,但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中國人想搞什麼,通常是能夠做到的!


高挺觀點

實際上中國自主的芯片早就存在了 只是沒有被重視 導致發展緩慢而已 如果美國真的一直禁止給中興 那麼中興會想辦法轉向國內的芯片了 國內的芯片隨著這次芯片衝破,勢必會在技術和數量上更上一層樓的。中國芯片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