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勵,他帶著全部積蓄和借來的30多萬赴美讀博

野馬君按:

“30歲去留學”是野馬青年近期推出的話題故事,希望能夠通過分享在30歲左右出國留學的年輕人的故事,打破社會對30歲意義的建構。

野馬認為,年齡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成為我們追尋想要的生活的枷鎖,30歲,你可以單身、不婚、四處遊歷,也可以辭職、留學、追求夢想。

今天是“30歲去留學”系列第二篇。

“這並不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們一致同意你通過博士資格考試。”三位教授笑著站了起來,一身黑西裝的黃慶明上前一步,與他們握手致意,一股飽滿的喜悅在胸膛湧動。走出教室門,他立馬撥通了妻子的電話,“我通過了,很順利。”

只有他們倆知道,走到今天多麼不容易。

三年前,他們的女兒出生後一小時,他收到了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的錄取通知,但是第一年沒有獎學金,只允許在校內打工。一邊是剛出生的脆弱嬰兒,一邊是美國大學高昂的學費,他們有過猶豫,最後還是帶著四個月大的嬰兒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三十而勵,他帶著全部積蓄和借來的30多萬赴美讀博

△與同學一起team work(左一為黃慶明)

倒也不是志在必得,只是想給自己一個改變的可能。兩年裡他一邊上著班,一邊默默地準備著託福、GRE考試。美國的博士錄取通知來了,還是在他為人父的這一刻,黃慶明突然有了強烈的渴望,“我今年30歲,如果今年不出去,估計以後也不會出去了,我不希望自己後悔,也不希望我的孩子跟我一樣,因為出身的侷限而又那麼多的自我設限。

他出生在南方的農村家庭,因為家境不好,他從來不敢從心選擇。慢慢地,內心裡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自己想做的事,遇事總提前給自己找好失敗的藉口。這回,他不想再找藉口。妻子從一開始就支持鼓勵他追尋夢想,於是倆人決定,與其借錢買房不如借錢留學,投資自己,畢竟人生只有這一次。

三十而勵,他帶著全部積蓄和借來的30多萬赴美讀博

△2016年9月在公寓和寶寶一起看書

但是努力也獲得了等量的回報。第一堂課他完全插不進話,第一個月他就引領了一次課堂討論,第一個學期結束前,他就得到了多位教授的認可。第一年結束他門門功課都是A,終於有底氣去跟繫上爭取助教機會。第一次給本科生上專業入門課,第一次給全校不同系的學生上通識課,第一次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第一次被繫上推薦去參加學術訓練營,每踏出一步,他都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己。30歲以前,他不可能想到自己還有站在眾人面前,傳道授業,分享知識成果的一天。

第一次上課,學生們只記得他是“幽默的戴眼鏡的亞洲人” 。第一個學期教完,學生們給了他幾十條評論,其中一個學生用了三個字評價他:Enthusiasm, Humor, Knowledge(熱情、幽默、學識)。這給了他極大的鼓勵,那些設計問卷瞭解學生們對課程安排的想法,忐忑不安備課的日子,都在此刻得到慰藉。

第一個博士資格考口試的早上,他難得換下T恤牛仔褲,穿上西裝準備出門。快滿三歲的女兒突然對他說,“爸爸好帥哦”。兩年了,那個爬到門口送他上學的小寶貝也長大了。口試順利通過,他只想急匆匆趕回家,抱著女兒和妻子轉個圈圈。沒有她們的支持和陪伴,他很難想象自己能夠捱過這麼艱難的日子。

這三年,他有無數個關頭可以找藉口放棄。當了助教一學期後,第二學期的助教名單里居然沒有他,等待第二批名單下來前的十多天,他怎麼盤算,都只能打道回國。父親因病過世,他趕不及回去參加喪禮,只好把機票錢打回去充做喪禮費用。“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之痛,時不時就會跳出來鞭笞他焦灼的心。

三十而勵,他帶著全部積蓄和借來的30多萬赴美讀博

△2017年10月在西雅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

可也是在這艱難中,他看到了希望。

到美國的第二年,他住到了學校的社區,裡面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碩士、博士生家庭。到了傍晚,家長們都會帶著孩子出來社區遊樂場玩耍。每個精神勃發、侃侃而談的鄰居背後都是一言難盡的人生故事。有帶著女兒從伊朗出走的女工程師,有帶著兩個孩子獨自在美國求學的臺灣醫生和馬來西亞女教授,有四十歲帶著一雙兒女重新深造的法國人類學家,還有好幾對是夫妻一起讀博同時還要照顧幾個孩子的家庭。他的同學裡還有來自伊拉克、古巴的難民。

大家坐在一起喝著啤酒聊起曾經的經歷,有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隔世之感。而當下的每一個困境,大家都在經歷。有人陪伴,日子似乎就不那麼難熬。國內的許多朋友,都覺得黃慶明相當地勵志,工作八年還能不忘初心,重回校園過苦日子。

出國以後他才發現,他這種程度的自我磨礪只是人類近乎本能的一種自我挑戰。人生就是一場拼搏,無論留在國內還是踏出國門,都不會輕鬆。除了做出選擇的勇氣,也要有承受選擇的堅韌與耐心,有時候還要有踏平困境的豪邁。

他想起來博士班第一學期,同學們都在沒日沒夜地學習趕作業。同學Torrian在討論學習的郵件裡,帶上了這麼一句話,Tough times never last,but tough people do。直譯過來的意思是,困難的日子總會過去,但堅韌的品質會留存心中。他覺得可以套用一句古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可能要吃些苦,有些無力要自己擔,但一步一步紮實地走著,也許就成就了一個了不起的自己呢。

三十而勵,他帶著全部積蓄和借來的30多萬赴美讀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