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黃金無假,阿魏無真”?

驗方流傳

從小喜歡研究中草藥,所以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那麼到底真阿魏是什麼樣子的呢?這個問題連我國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都沒搞清楚。我們來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阿魏”一藥的解釋:“夷人自稱曰‘阿’,此物極臭,‘阿’之所畏也”。又云:“阿魏有草、木二種。草者出西域,可曬可煎……木者出南番,取其脂汁……按一統志所載有此二種。雲出火州及沙鹿、海牙國者,草高尺許,根株獨立,枝葉如蓋,臭死逼人,生取其汁熬作膏,名阿魏。出三佛齊者,樹不甚高,土人納竹筒於樹內,脂滿其中,冬月破筒取之。或雲其脂最毒,人不敢近。每採時,以羊繫於樹下,自遠射之。脂之毒著羊,羊斃即為阿魏……俗亦相傳,但無實據。諺雲:黃芩無假,阿魏無真。以其多偽也。”





到底是與不是已無法考證,也無需考證,藥名是由人定的,也可以由人改之。我們只要知道有這麼一味中藥,有這麼一個傳說,有這麼一條諺語就夠了。


醫界蟲子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其實是一句諺語,不過真正的說法應該是:黃芩無假,阿魏無真[huáng qín wú jiǎ,ā wèi wú zhēn]才是,和“畫鬼容易畫人難”的意思差不多,是說常見的東西不容易造假,人們容易被不熟悉的東西所矇蔽和欺騙。

在這句話中,黃芩相信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是比較常見的中藥藥材,可以說是遍地都是,所以也不會很珍貴,自然而然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造假了。



阿魏,大家一聽第一反應可能會是一個人名,但是仔細一想下,你可能又會猶豫了,其實阿魏是一味藥材,主要生長在戈壁和荒山上,在以前是一味非常珍貴的藥材,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認識的,因此說:”黃芩無假,阿魏無真。”


huai壞de小孩

錯了吧,不是黃金無假,是“黃芩”無假。

這兩種都是中藥材。前者很多,後者比較稀少。

(黃金是珍貴的物事,為了逐利,肯定有人制假的了,就有很多人民群眾買到過假黃金)。

這個其實說明了一個市場上的道理,很氾濫的東西,基本不會造假,因為沒有盈利空間啊,而比較稀少的東西,往往就意味著貴,所以就有逐利空間。

它讓我想起了前幾天315上的闢謠,說那些仿真的蔬菜,成本比真蔬菜還高,還仿什麼真啊,對吧?

現在我們回頭說說這兩種中藥材。很有意思。

尤其是阿魏。

這個怎麼聽起來像個人名呢?

那麼,阿魏究竟是什麼東東?

老李的《本草綱目》裡繪聲繪色地講了一個傳說,說有的人死後,埋進了土裡,過了一段時間,屍體的鼻孔和嘴裡就會長出一種菌,這個就是“阿魏”。

而且這種菌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從鼻子里長出來的,必須是生前大富大貴之人。

what?

連一顆草也有階級觀念?

不是的,有人就說,這是因為這個大富大貴之人將死之時,吃了各種補品,什麼人參啊、六味地黃丸啊,一股腦兒塞,於是在死後,身體裡就沉澱了大量這種物質,然後就長出了阿魏。

顯然,這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

(喏,這就是阿魏的尊容)

不過老李又說,阿魏分為草木兩種,草出自西域。

好吧,扯遠了。

這個事就交給中醫界吧。

我們要談的是原理。

原理也不稀奇,就是普遍的、廣泛存在的東西,基本都是真的,因為太多,價格通常便宜,成本也較低,故而不需要去造假來謀利。

但稀有的東西往往不易獲得,或者獲得的成本較高,於是肯定就有人動歪腦筋,就拿較低成本的東西來替代製作假冒產品。

——


萬畝福田

黃芩和阿魏都是中藥材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