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現象裡的經濟學

“剩女”現象裡的經濟學

“剩女”這個詞這幾年大行其道,通常指的是高學歷高收入,在適婚年齡未婚的城市女性。每當講起這個口水話題,賣菜大媽和出租車司機們都是長篇大論慷慨激昂頭頭是道。但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來討論這個問題的,卻少之又少。本文希望引用經典經濟學的相關文獻並結合中國人口普查數據,在大家茶餘飯後的討論中添加一些數字和科學的佐料,嚴謹地探討全球的剩女現象、中國的“剩女”現象和我們能做什麼。

經濟學分析都有前提條件和假設。我們也有兩個前提:第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效用是不可以直接對比的。簡單來說,就是享受帥哥孩子熱炕頭的甜蜜溫暖的人,和崇尚單身自由說走就走旅行的人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拿自己的主觀感受來鑑別ta人的感受。

第二個前提是大家都希望結婚,效用偏好為1)幸福的婚姻 > 2)單身 > 3)不幸的婚姻。有相當多理性的“剩女”,認為跟某戀愛對象共同進入婚姻殿堂帶來的效用預期不超過自己單身的狀態,也就是2的效用高於3,此時這個“剩”是主動態。本文更希望解釋的是從單身到幸福的婚姻,即從2)到1)之間的距離是什麼。


一、剩女其實是個全球現象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Lena Edlund的《Sex and the City》對所謂的“剩女”現象提出一個經濟學的解釋。是的,也叫Sex and the City,不過這裡的sex指的是性別。

Edlund的文章提出並解釋了一個前人很少關注的問題 — 全世界大都市裡普遍都是女性數量多於男性,而人類正常性別比都是男性數量更多才對。文章開篇舉出歐洲和美洲的47個國家裡,農村裡25-34歲的青年人都是男人數量多於女人,而在城市裡女人卻多於男人。Edlund對這個城鄉趨勢提供的經濟學解釋是,城市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這裡男性工資平均要高於農村工資。而女性來到城市,看中的不僅僅是更好的就業機會(勞動力市場),還有更好的婚姻機會(婚姻市場)。

Edlund還有一段關於婚姻市場的很“前衛”的討論:“Mater semper certa est, pater est, quem nuptiae demonstrant”。意思是母親的角色是確定的,而父親的角色是由婚姻決定的。所以在婚姻不存在的情況下,事實上只有一個家長 — 母親。婚姻給了父親一個名正言順的頭銜,讓男人有了享有孩子和監護孩子的權利,同時他要為婚姻進行支付。Edlund解釋說“婚姻可以看作是男人跟女人交換資源,從而獲取當父親權利的一種交換合同”。

的確,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看,女人是更佔有優勢的性別。因為女性有子宮,才能繁育下一代。同時卵子比精子更稀缺,女人生育的機會成本更高,所以男人只有取悅了女人,才能取得交配權和繁衍權。

所以Edlund對剩女的經濟解釋,是女性願意到大城市既追求更好的勞動力市場,也追求更好的婚姻市場的結果。剩女是個全球現象,也是個經濟現象。


二、中國有“剩女”現象嗎?

從宏觀結構數量上看,沒有。簡單說因為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有大量“多餘”男性,所以即便女性都到大城市來,也只是沖淡了大城市裡原來男性過多的局面。

根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全國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為1.19,每100個女性對應119個男性,或者對每個男生來說,你和周邊五個男性朋友加起來,就有一個人找不到老婆,這個數字是不是很驚人?

我們平時討論的城市“剩女”根本就不是女性數量過多 — 全國地級市的市轄區在20-39歲的男女性別比平均是1.05,依然是男性數量更多。其中北京:1.09,上海:1.07,廣州1.11。即便是北上廣這些有大量的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適婚年齡裡面的男性數量依然是遠遠多於女性,而且性別比還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剩女”現象裡的經濟學

更重要的是,如果都在跟自己學歷類似的群尋找另一半的話,城市女性平均面對比自己多0.56%的男性選擇,而高學歷城市女性的選擇權更廣,整整多出6%的男性可供選擇,更佔有數量上的優勢。誰說高學歷對女孩是件壞事兒?

所以,人口普查資料明確的告訴我們,中國城市裡的“剩女”現象不是因為女性數目超過男性。分析說明,“剩女”問題,不在兩性數量的失衡,而是在婚姻市場中的結構性不匹配。

是她曲高和寡,還是他不懂欣賞?

藉助成型的勞動力市場模板來看婚姻市場—對於想結婚(類比為工作)卻還處於單身(類比為失業)狀態的人來說,尋尋覓覓的過程只是正常的摩擦性“失業” — 個體找工作總是需要時間尋覓,僱主招人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找到理想人選。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業是不用擔心的。過於著急了隨便找個工作,不認真工作跟同事處不好關係最後離職,對公司對自己都是一種不負責任。

更嚴峻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的體現之一是男女雙方期待值的問題。先談一下婚姻的經濟學意義到底有哪些。這方面經濟學裡最重要的大師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貝克爾教授。他開拓了人力資本、家庭經濟學和啟示等經濟學研究新領域,被譽為上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社會科學家。他在《家庭論》一書中對家庭有深刻的討論,婚姻帶來的效用有很多方面,從經濟規模(兩人搭夥過日子更便宜)到性別分工(雙方能力和賺錢家務活的比較優勢互補)到公共產品例如孩子的消費性(例如看著孩子就開心)和投資性(例如未來養老)等等。

遠古的農業社會里更需要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於是男性專門打獵覓食保護家人,女性專心生產養育下一代,那時兩性對於婚姻家庭的投入和需求都相對一元化。現在隨著科技發達和社會進步,女性教育和就業方面的條件跟男性趨於平等,當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機會和收入大幅提高,傳統男性賺錢養家的婚姻模式吸引力下降,導致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要求提高、“供給”下降。如果男性沒有及時調整在婚姻市場上的定位,那麼市場的不平衡就會出現。

不可否認,不少女性有雙重標準問題。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現實嗎?徐靜蕾說“你只負責單純善良帥”,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做到。又要對方單純善良,還要高富帥,又要對方事業成功又要天天陪在身邊,這種對“暖男”+“真命天子”=“暖龍”的結合體無限期待,會在婚姻市場的選擇上出問題。對婚姻有正確的態度和期待值,非常重要,否則Mr. Right出現都不知道,還嫌七嫌八給錯過了。

“剩女”現象裡的經濟學

再來看婚姻市場上的男性需求方。絕大多數時間大家批評“剩女”太挑剔,但批評男性的聲音太少。事實上男性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也會影響到婚戀市場匹配的效率。Jisoo Hwang有一篇《Housewife, “Gold Miss” and Equal: The Evolution of Educated Women’s Role in Asia and the U.S.》很明顯在“怪罪”男性,指出男性不能接受受過教育的並把家務活外包出去的職業女性。Hwang指出,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並且女性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上升,而社會文化和人們心態還沒有足夠快相應調整變化的時候,這時婚姻的結合就會出現問題。

很多男性在婚姻市場上會有強烈的雙重標準,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聰慧風趣漂亮賺錢之外還要掃地洗碗做飯看娃,一邊說男女平等,一邊要三從四德。Hwang強調男性在婚姻選擇方面的傳統和迂腐,文章用了“準婆婆”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參與工作做為一個衡量,研究發現“現代”環境下成長的男性結婚率更高,而且妻子也有工作的可能性也更高。Hwang的研究發現從小接受更“現代”性別和家庭觀念以後,“剩男”和“剩女”的比重都大幅下降。

所以,當男性在特定成長環境裡形成的對女性的看法,和現代女性自己要選擇成為的角色不能均衡搭配的話,“剩男”“剩女”現象就特別突出。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促使迂腐傳統的婚姻市場產生鏈條式的調整。我們現在經歷的,就是一個從以前的配對機制到新動態平衡的演變。


三、我們能做些什麼?

在新平衡達到之前,在整體上社會觀念沒有及時改變的今天,我們每個人有什麼能做的呢?

1)提高自己在婚戀市場上的價值 - 變成更好的自己:

不為一時的摩擦性失戀沮喪。積極擁抱生活,認識新朋友。尋找工作需要投簡歷,同樣真命天子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積極創造並加入認識新朋友的社交圈。

找不到工作時我們會去進修或培訓來提高自己的技能,沒有找到另一半的時候,抓緊充電吧。讓自己在婚姻市場上更有魅力 - 健身、旅遊、讀書等等,讓自己的生活更精彩。一個城市找不到工作,換一個城市。一個行業不適合自己,尋找自己感興趣和可以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你懂得。

心態上要愛自己為最大。因為正能量的你才能吸引正能量的他。超級可愛的小baby如果選擇大哭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力,任憑多麼可愛你都多少會感到煩躁。而如果小baby自己玩兒的開心,你會額外覺得可愛希望抱她親她。這其實很哲學—哭是因為缺愛要求愛,可是你越哭相反越把愛推開;如果你很享受自己生活的話,就會吸引更多愛過來。

2)瞭解自己在婚戀市場上的需求 - 自我的探索:

無論是單身、結婚還是離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適合的什麼,很重要。否則不用說沒有男朋友,即便同時出現很多的男朋友跟你求婚,你都不知道要選哪一個。你最看重的品質是什麼?你的底線是什麼?你想要的未來的日子是什麼?

很多教授努力熬了很多年終於拿到終身教職之後,原以為可以徹底瀟灑人生愛幹嘛幹嘛,這時才發現人生進入了真正的黑暗低谷。當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研究的時候,突然發現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研究課題是什麼,之前都是為了發表而發表什麼容易發表就寫什麼。這種“安全感”被填滿後的自我面對,是非常震撼的。

同樣,懵懵懂懂地結婚沒了“我嫁不出去”的擔心之後你會想,然後呢?這個結婚證本身是否真的代表你想要的幸福?人生的標籤不僅是一個是否結婚一個維度,七大姑八大姨們催你結婚的前提是希望你幸福,所以什麼是讓你幸福的事兒,什麼是讓你幸福的人,你想清楚了嗎?

3)共同改變婚戀市場動態

大量經濟學研究告訴我們,在經歷過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後兩性地位和互動改變的西方世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女性結婚可能性更高,只是由於教育等原因推遲了初婚年齡而已。同時,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相比於沒有上大學的女性離婚率更低,而且認同婚姻幸福的比例更高。

也就是說,很多在年輕時暫時還沒結婚的“剩女”們,不是將來不會結婚只是推遲了結婚,而且一旦結婚後婚姻的穩定性和質量也平均更好。所以不要糾結於一時的單身,要用長期動態的科學發展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雖然這麼說,我知道被家人老師同事朋友和社會的壓力壓的喘不過氣的時候。當面對幾千年沉澱的所謂你太小還不懂每個人都會這麼走過來的時候,渺小和無助的年輕的個體,一不小心就容易被這類的話溺水淹掉徹底失去自我。

所以,請相信自己。請多一分勇氣。這世界上還有成千上萬向你一樣的男性和女性,願意去思考探索追求自己的幸福,願意對不合理的說法說不,願意在我們的婚戀市場從以前的傳統配對機制到新的動態平衡過程中,推動這個進程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最後用貝克爾先生在諾貝爾頒獎晚宴的一句話結束吧。貝爾克先生成功地把經濟學研究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在他的工作被認可之前,傳統的專家們並不能看到他的遠見。他獲獎時說:

“This Prize gives recognition in the most influential way possible to all economists who endured many obstacles, criticisms, and even ridicule to study and analyze broader aspects of behavior than is traditional in economics.”

想象十年後我們回頭看,我們會欣喜自豪的回顧,如何曾經“承受種種障礙、批評、甚至嘲弄,突破傳統”。所以,現在一時的“剩”只是摩擦性“失業”,更好的瞭解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一起推動性別平等,時間一定會讓你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