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要心靜去讀書,其實只有心靜才便於讀書。我贊成這一種說法: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我想,也只有在靜下心來時才能讀好書。
心浮氣躁是讀不進書的。喧囂擾攘的現實社會,名來利往,誘惑重重,紛紛擾擾,讓許多讀書人心慌意亂、心不在焉、心中煩躁,不能靜心讀書。一些讀書人,兩耳灌滿窗外事,凳子都坐不住了,便無心讀書。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讀書曾經是很堅信這個因果關係,他們把書本掂在手裡,想把它當作命運之門的敲門磚,中狀元,做大官。現在人讀書,有的是做學問。我在閒暇時讀書,是一種喜好,一種習慣。工作勞累之餘,拿一本好書,靜下心來,讀下去。你就能進入到一種美境,收穫一種心情,增長一種知識。
餘秋雨先生寫《蘇東坡突圍》時,有這樣的句子:“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蘇東坡遇到的機緣,是黃州的落寞,是落寞中的淡薄與靜定。餘秋雨用心靈之筆去梳洗蘇東坡的靈魂,這種“讀知”本身就是超越時空的握手。
眾生芸芸,人各有志,所向不一,不可苟求,長長短短,高高低低,有的以打麻將為樂,有的以掙錢為樂,有的就以讀書為樂。只要無怨無悔,都是充實人生。
其實,我們遠不必非要把讀書看作是高雅人或高雅之事。靜心讀書者自是靜心,淡泊衝融,寵辱不驚,即便有時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那波光也是一份迷人的情調和風景。
一本好書,更要靜心去讀。才能感知書中真諦。讀書唯心靜,才能收斂心氣。清代詩人袁枚曾打過一個比方:讀書如吃飯,善食者長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這個比方很貼切,讀書也是有一番講究的,要想從書中有所收益,長精神,就須靜下心來,摒棄世俗雜念,真正投心進去,理解,思考,回味,這樣才能深解書中真味。
讀書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書中“相知”之人之物之境,相當於旅遊中的訪友、賞景和頓悟。所以,讀書讀得好主要在於“識”而不在於“讀”。有點空閒,靜下心來讀點書,哪怕只是信手翻翻,讀書能夠靜心養性,教人棄卑俗,明心智,開闊胸襟。清新的文字,淡雅的情調,或清晨、或午後、或黃昏、或雨夜……一書在手,開卷品讀,掩卷沉思,不過,這要是一本好書才行。
讓我們靜下心來讀點書吧,你一定會從中受益。
閱讀更多 北京同雅文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