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了這麼多年的“馬踏飛燕” 竟然叫錯了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叫了這麼多年的“馬踏飛燕” 竟然叫錯了

▲這是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進,“馬超龍雀”形象越發深入人心,被廣泛地用於很多場所,人們對它的來由和意蘊也越來越感興趣。馬是什麼馬?鳥叫什麼名?各種稱呼和說法眾說紛紜。

牛龍菲說,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撲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叫了這麼多年的“馬踏飛燕” 竟然叫錯了

▲在甘肅武威雷臺景區,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造型高高矗立,不過雕塑造型卻標註為“馬踏飛燕”。(新華社)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勳表示,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