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界飄蕩團團“瘴氣”

 時下,各類的書畫展覽和評獎名目繁多,層出不窮,致使本已功利化的藝術創作隊伍更加地烏煙瘴氣。許多展覽和獎項不僅讓普通大眾莫名其妙,即使是圈內人也搞不懂這滿天飛的名號究竟是從何而來。虛假的畫展,好大喜功的名號,讓許多畫家沉迷於其中,把它們看做是對自己宣傳的一條捷徑,這種逐漸形成的浮誇風氣,不僅影響了藝術創作的氛圍,更摧毀了整個書畫圈的信譽。以至於如今很多圈內人一聽到畫家所獲某某大獎,都要下意識地審視一下是否存在水分。

書畫界飄蕩團團“瘴氣”

氾濫的展覽凸顯功利需求

說到美術展覽,現在隨便翻一下專業報紙期刊每天無數大小展覽令人目不暇接,且名號之大,常令人瞠目結舌,似乎任何社會紀念性的節日或者名人都會被拉上冠以畫展名稱,諸如表現展覽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冠以“環球美展”、“歐美巡迴展”、“世界華人書法展”等等,表現專業化的冠以“某某協會”、“某某機構”、“某某書畫聯合會”等,表現紀念性的冠以“某某名人”、“名家紀念”、“幾十週年”等種類繁多,花樣頻出,讓人眼花繚亂。其畫展的結果自然也是“引起巨大轟動”、“具里程碑意義”、“引起書畫界巨大變革”,這樣振聾發聵的字眼也令人不敢輕視。而實際上那些慕名前去觀展的人多是因畫中質量掃興而歸。這一現象凸顯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那些原本讓人充滿嚮往的藝術展覽如今已淪為各方追名逐利的工具,氾濫成災的展覽在傷害展覽,藝術在踐踏藝術自身,某些開展後便門可羅雀的藝術展便是例證。

書畫界飄蕩團團“瘴氣”

據筆者瞭解,一些畫家奔忙著舉辦個展、“全國巡迴展”,甚至把畫展辦到了國外,如在“日本引起巨大轟動”、“引起歐洲美術界集體驚歎”這樣的宣傳充斥媒體。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畫家在國外的一些商業機構隨便租個房子,掛幾張畫,拉個某某畫家“歐洲巡迴展”的條幅,而真正去參觀的外國觀眾寥寥無幾,有些甚至開展半天后拍幾張照片就撤展。

據某資深策展人透露,像國內某藝術家宣傳的“在頂級藝術殿堂盧浮宮辦展”實際很簡單,因為盧浮宮金字塔下方的卡魯賽爾廳,是一個集餐飲、購物、文化消費為一體的純商業場所,即使只是普通人給了錢也能辦。這樣的展覽本身在法國的藝術圈中很難引起特別關注,更別說“引起歐洲美術界集體驚歎”。這些畫家“賠本賺吆喝”的展覽實質只是個幌子,回國搞宣傳、上新聞去贏得不明就裡的圈內同行、媒體和公眾的認可和宣揚才是目的。可以說這些氾濫成災的展覽折射的是書畫圈內名利化的不良心態。

變質的評獎折射浮躁心態

再說美術圈的評獎,如今也五花八門,諸如什麼“世界藝術家協會理事”、“亞洲書法家協會主席”、“亞洲傑出藝術家”等等虛頭八腦、忽悠人的名頭獎項漫天飛。現實中,書畫界卻有諸多“書畫家”對此類充滿噱頭的宣傳名頭樂此不疲,到處宣揚,其簡歷中動不動就是獲得“全國第一”、“世界藝術家”等最高獎項。這些搞噱頭、弄名號的畫家不以為羞,反而為榮,他們常掛在口頭的話就是“出名要趁早”,要多做“畫外功夫”!在充滿功利喧囂的市場環境薰陶下,他們心目中早已喪失了藝術創作的最低底限,惟有名利二字的功利主義。美術界此種亂象,知道根底的業內人士或許只是一笑了之,但對於那些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局外者起到嚴重的誤導作用,特別是那些初涉書畫藝術品市場的收藏愛好者來說就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一般,真以為自己收藏到了“名家”作品。

比如所謂“盛世中華”組委會評選出來的所謂“十大德藝雙馨藝術家”,該評獎組委對外稱聯合“中國畫院”、“中國當代詩書畫研究中心”等多家國家級主辦單位,將頒獎放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表面看似很冠冕堂皇。然而,真相卻與上述宣稱的大相徑庭,其評獎標準就是交納幾千至數萬元就可任意挑選各級別的獎項。該組委會事後被證明根本就是一場騙局,然而就是這樣一場騙局卻使全國各地諸多大小畫家趨之若鶩的投入其中,不能不說是書畫界的一種悲哀。

書畫界飄蕩團團“瘴氣”

不僅虛假獎項氾濫,如今很多具有官方背景的評獎也逐漸變味,他們往往借舉辦各類評選之機來收取如“評獎工本費”、“學術研討會入會費”、“評審費”等名目繁多的收費,如此一來舉辦方常常收益可觀,而那些有職有權的所謂協會籌辦人、組委會評選批評家等相關利益方還可能有各色各樣的關係獲取“灰色收入”。當然,獲獎的書畫家則因為得到一個金光燦燦的名號,成為令人矚目的“明星”畫家,其作品自然“平方尺”價位與日俱增,可謂是多方共贏。

書畫獎被淪為一種可以買賣交易的商品,致使種類繁多的展覽評獎活動“亂花漸欲迷人眼”,各種獎項評選活動淪為名利、關係、浮華心態的角逐場,獎項頭銜流於形式、每況愈下,一個個看似風光無限的名號背後都充滿了銅臭,長此以往,變質、貶值的藝術評獎活動將直接導致書畫界整體的信譽喪失。

活動規範急需各方監管

如此林林總總、蔚為壯觀的展覽造就了藝術市場繁榮的表象,然而這種繁榮的背後是否存在泡沫和浮華呢?可以說,書畫作為商品與市場聯姻正是導致展覽與評獎與藝術越行越遠根源所在,書畫藝術品市場化一方面造就了藝術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也促生了藝術圈內追名逐利的不良現象。藝術與名利的迅速結合讓眾多畫家不再埋頭於藝術創作之中,他們紛紛一頭扎進市場中,以自我標榜的吹噓和不切實際的“浮誇”來宣傳自己,而選擇搞畫展和評獎活動無疑是能迅速提升名氣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一切以功利為目的的外部市場環境推動下,現在書畫市場中的經營者們對於畫家講究包裝,他們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簽約藝術家包裝成有諸多頭銜的“著名書畫家”。為了名利,藝術家、書畫商業機構、批評家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一種在市場利益驅動下的“聯合”狀態,最終的後果就是氾濫的藝術展覽和評獎活動流於表面的浮華,藝術在金錢面前妥協,展覽和評獎活動失去了應有的學術內涵和藝術內涵。

然而,書畫藝術品被市場認可有其自身的規律,真正的名家名作都是需要歷史和市場檢驗的。隨著現在圈內“書畫名家”正無限量逐漸增多起來,名號和展覽的含金量正在逐漸貶值,很多徒有其名的“書畫名家”正被市場所拋棄。真正在藝術上經得起考驗的書畫作品依靠的是高超的藝術技巧和深厚藝術價值,而不是依賴各色各樣的書畫獎去包裝。美術圈內眾多不規範的展覽和評獎急需相關部門給予法律法規上的嚴格監管,各美術協會機構在給予嚴格的認證引導,而不是聽由市場的調度和發展,只有這樣,書畫圈內的展覽和評獎才能真正的和藝術創作形成良性互動,迴歸其自身本應該具有的學術與藝術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