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形成的歷史是什麼?

hh0423

日語的歷史一般分為這樣幾個時段:

一、上代(?—794)

二、中古(794—1086)

三、中世(1086—1603)

四、近世(1603—1867)

五、近現代(1867至今)

不過,日語形成的歷史目前還是一個謎,畢竟它的系屬現在都還沒有搞清楚。有的學者認為屬於阿爾泰語系,有的則認為屬於南島語系。

據考證,日本列島的先民起碼有一支來自南島(太平洋諸島),他們的語言構成了日語的基礎;還有一部分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先民從亞洲大陸途徑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兩種語系的先民融合,形成了日語。

前者的證據是,原始日語一般是開音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輔音+元音結尾,比如sa、shi、su、se、so這種),而今天不少太平洋國家的語言也是如此;日語裡面有些詞語和薩摩亞語、爪哇語非常相似。

後者的證據比如,日語中的助詞、賓語前置、“元音和諧”(一個詞語的後綴一定會跟派生詞的元音和諧)等現象,和蒙古語、土耳其語很像。

此外,漢語對日語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文字、語音、詞彙等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下面分別從文字、音韻、語法、詞彙、文體、方言方面簡述日語發展史:

一、文字方面,日語一開始使用當時漢字的讀音來記錄日語,稱為“萬葉假名”。同樣一個音,當時字形不固定,後來逐漸簡化、統一,演化出平假名和片假名。中世以後,識字率提升,出現了大量假借字。接觸到西方文化後,曾嘗試過使用羅馬字拼寫日語。1946年公佈了“當用漢字表”;1981年,公佈了“常用漢字表”。1986年頒佈了“現代假名拼寫法”,平假名、片假名字體得到了統一。

二、音韻方面,目前只有上代奈良地區的材料。上代時期元音有8個,清音60個,濁音27個,所以古代日語共有20類音節不同於現代日語。平安時代,元音變成了5個,和今天一樣。不過,近代以來外來詞增多,恢復了一些上代時期的音節。

三、語法方面,上代共有8類活動動詞,中古發展為9種。而最重要的變化是三方面:連體形和終止形合一;二段活用出現一段化;繫結規則衰退。

四、詞彙方面,上代時期有“和語詞”“漢語詞”“梵語詞”;中古,大量漢語詞被借入日語。中世,漢和混合現象出現,產生了“和制漢語”“假借字”“重箱式讀法”“湯桶式讀法”。中世後期,葡萄牙語詞彙被借入日語。近世,理學、佛學詞彙滲透到了百姓的生活用語中,荷蘭語、英語、法語詞彙也逐漸被借入。明治時代,日本崇尚西方文化,但使用了漢語詞翻譯西方概念的詞彙激增,比如哲學、社會等,被稱為“新漢語”。

五、文體方面,日本使用過漢語文言文、變體漢文、宣命體、萬葉假名文、漢文訓讀文、記錄體、擬古體和普通文。

六、方言方面,上代奈良地區的貴族材料被保留到了今天。平安時代,東部方言被歧視過;中世以後東部崛起,貴族模仿東部方言的現象也出現過。江戶時代,藩鎮割據,方言化加深,不過二戰後,標準語逐漸推廣,方言就隨之急劇消失。

所以,中世是古代日語向現代日語演變的分水嶺。


八磚學士

傳說,秦始皇時期,為求不老仙丹,派徐福出海尋仙山。

徐福此人也就是個江湖騙子,第一次出海玩了一趟回來,什麼都沒有找到,卻告訴秦始皇已經找到仙山,但是山上的神仙要五百童男童女已經大量金銀財寶做貢品才會給出不老仙丹。而秦始皇在那種急於長生不老的心理誘惑下,傾其所有,讓徐福第二次出海。

而,徐福這一次走了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相傳他到了日本,並在哪裡自立為王,並且以漢子為基礎,創建出了現在的片甲字。

這是傳說版本的。

而,真正歷史上,是大唐盛世之時,日本太過落後,於是向我大唐皇帝臣服,許為附屬國。

而後,派遣遣唐使來我大唐學習中國文化,以及各種生活所需之技術。

我大唐對其各種幫助,而且在知道日本沒有文字的情況下,讓學士幫助日本創出片甲字。但是最後,卻換來了日本對我大中華的侵略。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中和各個版本能夠得到的結果就是。

我們泱泱五千年大中華是它日本彈丸之地的祖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