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發動機如何突破瓶頸?

城堡外的K2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一直是所有國人關心的話題。

長久以來被人們形象的稱之為心臟病!雖然近年來,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投入巨資進行研發。像Ws10、Ws10A、ws15、ws18和ws20動發動機相繼露面,我國空軍也已經開始了試飛工作。但這裡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與美國的差距一點也沒變小。反而有被拉大的趨勢。


也許看到這裡很多人要開始噴了。別急,看完下面的內容再噴不遲。

先讓我們來看看美國上個世紀的一款發動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SR71黑鳥偵察機的J58發動機。這是一款變循環發動機,可以在渦輪噴氣和壓氣機輔助衝壓發動機之間進行變循環。也是至今唯一一款可以持續使用加力燃燒室的軍用發動機。可以讓黑鳥長時間以3倍音速飛行,其中間推力25,000磅(110千牛),加力推力達到34,000磅(150千牛)。而這只是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發動機。


再來看看現在,前不久美國剛剛完成了了F35戰機使用的普惠F135發動機的升級計劃,它可提高F-35飛行包線6-7%的推力,並減少6%的油耗。改進後推力由之前的43000磅,增加到45000磅(20411/204.12kN),使得人類在研發的戰鬥機的發動機推力首次突破20噸大關:達到20.4噸。再次刷新了由它保持的世界紀錄。

這個數字有多可怕?20.4噸是俄羅斯蘇57戰機上的AL41發動機的

1.39倍,是蘇35戰機發動機的1.44倍,是我國引進的AL31發動機的1.65倍。

所以說,現在網絡上高喊的彎道超車,突破瓶頸還太早了。美國近百年的航空發動機技術積累不是說超越就能超越的。我國唯一能作的只能是慢慢積累,航空發動機技術不可能一撮而就。沒有長時間的積累不可能突破瓶頸。


大寶視頻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瓶頸?你這是汙衊啊。哪兒來的瓶頸……瓶頸那是有一個地方卡住了,奈何現在是處處都卡住……

我國航空發動機產業面臨三大問題,首先是基礎加工工藝不合格,其次是品控問題,最後是工程設計。

一、基礎加工

根據中航工業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關於《某航空發動機三聯軸承故障分析》。在對問題發動機檢測的時候,發現1#軸承內環前半環(帶油孔槽的半內環)滾動面存在著嚴重的磨損和脫落現象。並且9個鋼球表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磨損和輕微脫落。

在歸納總結原因時,該文章直言不諱的講到,由於軸承組裝問題,導致零件出現磨損和脫落現象。

二、品控問題

根據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在2017年8月發表的《某新型發動機一級主動齒輪斷裂原因分析》。該型發動機一級齒輪主動斷裂的原因就是在零件滲碳層深度不合格。這裡就反映出品控問題。

按道理來說,品控管理做的好的話,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因為材料在進入工廠的時候,都會有檢查。如果不合格的話,肯定會返廠的。但通過該論文所講述的內容,檢測人員沒有這樣做,反而讓這些不合格材料進入工廠。

能讓整天報喜不報憂的官方媒體公然承認錯誤,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三、工程設計問題

其實這個對於我們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也情有可原。眾所周知,我國航空發動機起步較晚,跟西方差距較大。像我國的太行發動機,它的高壓級照搬美國通用動力公司F110發動機的相關構型。一般來說,航空發動機的高壓級和低壓級是要匹配的,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雙轉子發動機。結果我們沒有像F110發動機那樣的低壓機。結果只能抄Al31發動機的方案。奈何AL31的旋轉方向跟F110是反著的,導致風扇的氣流進入高壓壓氣機的時候紊亂,匹配困難。而且兩個軸相對轉速兩萬多轉,比正常高几倍,兩軸之間的中介軸承根本頂不住。


每日點兵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一直是空軍的“心臟病”!


使用俄製AL-31FN發動機的殲-10戰鬥機


使用俄製RD-93發動機的殲-31發動機

而對於航空發動機,業界有一個對它特定的評價,即被譽為是“工業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由此,也可以表明航空發動機在工業製造業方面的地位!

目前,無論是在軍用還是民用方面,美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其次是歐洲、俄羅斯。

F-35戰鬥機使用的F-135發動機

F35B戰鬥機採用的F-135發動機衍生型號F-135-600發動機

通用的GEnx發動機,C919的LEAP發動機的原型


我國在航空發動機方面還處於追趕的位置,正努力縮小與先進水平的差距。在民用航空發動機方面,我國還尚未有成熟的產品,雖之前也做過不同型號的研發,但距實際應用還有不小差距。如配套C919的“長江1000”發動機(CJ1000),仍處於研發階段。
國產CJ100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模型

在軍用航空發動機方面,情況比民用領域要好,我國獨立研製的“太行”發動機以及其他的改進型號,經過近30年的不斷努力,目前已經批量裝備中國空軍,為空軍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總體來講,我們的技術水平相對美歐主流還比較落後,如不加快腳步,存在被進一步拉開差距的風險。



“太行”發動機

個人的理解,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如想有所突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發高性能材料:高性能材料研發高端航空發動機的基礎。由於工作環境的特殊性,發動機結構部件需要經受極端的考研,如材料性能不達標,必然無法實現高性能指標,此方面已有一點進展。
國產高性能航空發動機材料研發成功新聞發佈會


(2)高端加工工藝:航空發動機對零部件加工、裝配工藝要求極高,略微的偏差都可能造成性能大幅下降甚至發生事故。以發動機葉片為例,需要根據流體力學要求具有三維複雜曲面,同時,還需在極小的空間內留有冷卻流道,難度可知一斑。
“羅.羅”公司生產的葉片結構圖(勞斯萊斯哦)

(3)先進的設計理念:傳統的航空發動機結構,其性能潛力已挖掘的差不多了,想要進一步大幅度提升性能,必須有新的設計理念,如下一代航空發動機技術路線之一的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等,這方面美國也已走到前列,並開始進行工程驗證試驗,預計最快2020年試飛。


GE和普.惠聯合研製的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結構示意圖

(4)核心人才和有效的制度:任何技術的發展和載體都是人,如何充分發揮人的才能,那就需要有效的制度。航空發動機研發是一項基礎和延續性很強的任務,很多基礎性的理論和數據是不可能外傳的,因此,不太可能有捷徑可走,需要具有高度專業性的技術人才潛心研究,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兩個方面目前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誠然,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與美、歐最高水平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近些年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下一代高端航空發動機也在研發階段,可能不久的將來就會面世,屆時將進一步縮小差距。


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圖譜

上圖紅圈內即為“太行”發動機,其右上角為傳說可能是我國下一代航空發動機的為渦扇-15發動機。



威吶解析

說起這事,我先說一個題外話。80年代末我國搞了個“桑塔納”國產化工程,為了儘快形成我國的“造車”能力,工業部門經過技術摸底,提出了7年之內國產化率80%的死命令!不要笑,中國當時的工業基礎就是這水平。



同樣80年代末期,我國得到了cfm56這一款渦扇發動機核心機,立即動手仿製核心機,進而研發出渦扇10。而同時殲10也一併開始研發,當時是準備把仿製好的渦扇10發動機裝到殲10上。


美國f110發動機,也是cfm56衍生而來

中國信心滿滿,卻被薄弱的工業基礎澆了個透心涼,仿製過程極為曲折艱難,基本難以為繼。而此時殲11和殲10飛機的研製卻穩步進行,鑑於我國已經把三代機的動力全壓在了渦扇10上,跪著也得走完,10年時間過去,渦扇10才進入PFRT階段。嚴重滯後的進度讓我們不得已求助俄羅斯幫我們改了al31-fn裝在殲10上應急。一直到2000年,工業部門才拿出來了個不怎麼能用的渦扇10。要想裝到飛機用上還得繼續對這個渦扇10大改,又過了十年,直到2010年,大改的渦扇10,也就是渦扇10A才完成定型。達到了設計的要求,隨後開始大批量生產。

圖為渦扇10A

渦扇10A從仿製核心機到批量生產,用了整整一代人!渦扇發動機不是說玩就能玩的起來的,任何一個部件體現的都是整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為了一個渦輪葉片,我國曾經艱難攻關五六年。看起來突破了一個瓶頸,馬上又會接著來一個瓶頸。沒有雄厚的工業實力,想走到最後那簡直是做夢。就像印度的渦扇發動機計劃,都上了高空臺,最後還不是難以繼續,只能下馬。

下一代渦扇15發動機
資料圖

想突破瓶頸,必須是整體突破,差了哪一點都搞不成航空發動機。現在我國的渦扇發動機離美國的技術還差了一代,正在奮力追趕,再著急也沒有用,美帝多厲害,當年f15也還不是趴了好幾年窩,贏得了“機庫皇后”的稱號。這個東西當年只有等到整個工業實力起來了,打通了發動機的所有技術,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胡侃軍事

中國在渦噴渦扇發動機領域與美國差距較大,原因很多,比如文革,技術封鎖,資金人才等等這裡不一一說明。但是如果想要縮小這個差距也不是沒有可能。比起傳統發動機領域,中國在新概念發動機領域與美國的差距要小的多,比如超燃衝壓發動機,脈衝爆震發動機,ATR發動機,全電發動機,多核心發動機等等。這些新概念發動機領域中美差距長的只有10年左右,有些甚至領先美國。渦扇渦噴只不過是航空發動機裡面的冰水一角,未來的航空發動機將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

中國想要突破瓶頸縮短與美國的差距,只能是跨越式發展,將重點放到新概念發動機上。就像汽車領域中國重點發展電動車而非燃油車,計算機領域重點發展量子計算機而非電子計算機一樣,都是為了未來能追上世界領先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