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汝窯作為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一直受到世人和藏家的高度關注,民間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美術大師李苦禪先生曾寫下名言:“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

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我在《中國瓷器的先驅——千年越窯》中講過青瓷之美,在《中國陶瓷文化略談之九》講過宋瓷之美,如果說青色代表了中華民族根植於內心的崇尚自然、含蓄內斂的審美文化,那麼宋瓷則是中華民族審美觀通過線條優美的器物造型、如冰似玉的釉色質感、巧奪天工的燒製技術在瓷器上的藝術再現,而汝瓷,是宋瓷的佼佼者,是巔峰。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格古要論》明初 曹昭著

從文獻記載看,明初曹昭著《格古要論》中寫道“汝窯,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明代高濂在《卷十四》中也寫道:“汝窰餘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蔴花細小掙釘。餘藏一蒲蘆大壺,圓底光若僧首,圓處宻排細小掙釘數十,上如吹塤収起,嘴若筆?,僅二寸,直槊向天,壺口徑四寸許,上加罩蓋,腹大徑尺,製亦竒矣。又見碟子大小數枚,圓淺甕腹、磬口、泑足、底有細釘,以官窰較之,質製滋潤。”可見明代人對汝窯評價之高。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遵生八牋》明 高濂著

清朝大學士陳元龍編撰的《格致鏡原》中,重新記錄了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明初曹昭(格古要論)、明代田藝衡(留青日札)、明代谷泰(博物要覽)的記載。當然,明代谷泰的《博物要覽》撰於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此時期抄襲成風,《博物要覽》對前人的書幾乎一字不漏也一字不多地照搬照抄,毫無自己的觀點和建樹,被後人憤怒地列為偽書。清朝的《格致鏡原》也差不多,雖為清朝廷大學士編撰,但毫無自己的思想。這是否可以說明,中華文化到明、清時期就已經變得十分古板和教條了呢?不過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引用它只是以此證明,這些文獻記錄了汝窯瓷器的特徵和

“眾瓷之魁”、“瓷中之冠”的地位。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格致鏡原》清 陳元龍著

談到汝瓷的文化內涵,離不開汝窯瓷器的器型與釉色。

汝窯主要燒造於宋徽宗時期,此時的宋朝以文人治國,經濟文化發達、生活富足奢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藝術與審美水平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最高峰時期。宋徽宗趙佶無疑是宋朝藝術與審美的代表,水平絕對是很高的,在他的薰陶、倡導之下,汝窯精品之簡潔、和諧、大方之美達到極致。汝窯瓷器造型設計古樸文雅、端莊秀麗,其線條流暢、器形優美,彰顯的是一種空間佈局的和諧之美,不加紋飾卻驚為天人。釉面上的小開片,細密緊緻,猶如蟹爪,春光閃爍,晶瑩多變。所以,汝窯瓷器,彰顯的是中華美學文化之大成。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汝窯瓷器的靈魂在於釉色,傳世精品主要以天青釉為主,其他還有天藍釉、豆綠釉、月白釉等。汝窯的天青釉,呈現一種雨過天晴般的淡青色,一眼望去,就給人一種恬靜舒適之感。藝術細胞極其豐富的宋徽宗,篤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適合他的審美情趣——清淡含蓄。前面引用的文獻裡都說皇帝看中汝瓷,是因為“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這大概就是作者沒有宋徽宗那麼高的藝術造詣,難以懂得皇帝的追求而妄加揣意。“有芒”就是瓷器口邊沒有釉,但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燒造口邊沒有“芒”的瓷器。其實,“棄定用汝”,“有芒”不是主要的,真正的原因,主要還是與宋徽宗的審美情趣有關。作為一個崇信道教的帝王,他不喜歡定州白瓷的顏色。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適中,不慍不火,內斂,不張揚,展現了自然天工、典雅靜穆、質樸淳實的境界,在視覺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體現了傳統文人的審美,也符合道家以質樸、樸素為美的審美觀。“青瓷之首,汝瓷為魁”,宋朝之後,汝瓷天青釉色逐漸被中華傳統文化認為是最美的一種釉色,歷代文人爭相採用、模仿。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汝瓷的精雕細琢反映宋代人對藝術的完美追求。雖未找到宋徽宗對汝瓷苛求的記載,但卻找到一些文字,能反映宋徽宗對詩詞、藝術、意境的精益求精。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卷九(下圖)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宋徵宗常常乘坐小舟在曲江中泛遊,有次一個宮中嬪妃拿了一把寶扇向徽宗求字,徽宗拿起筆書寫了一幅草書對聯:“渚蓮參法駕,沙鳥犯鉤陳。”隨即,又再拿筆塗掉了“犯鉤陳”三個字,說:“此非佳語。”實際上,這個聯句有濃厚的李商隱《陳宮詩》裡的意境,確屬不祥之句。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老學庵筆記》南宋 陸游著

那麼,汝窯瓷器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內涵呢?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宋徽宗趙佶的書法真跡,被歷代收藏者蓋印,其中就有乾隆

繼大唐盛世之後,中華民族陷入五代十國的亂世,戰亂頻繁、疆域分崩離析長達半個多世紀,人民生活在血雨腥風之中,苦不堪言。亂世出英雄,後周皇帝柴榮,胸懷大志,南征北戰、勵精圖治,幾近完成統一大業,無奈生病英年早逝,其拜把兄弟趙匡胤順應民心,於陳橋自領天下大任,完成了中華民族統一大業。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宋徽宗趙佶的書畫真跡

統一了天下的宋代人,厭倦了戰亂,乞求一種平靜、安全、舒適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經過不到50年的恢復和快速發展,宋朝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經濟貿易、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高度繁榮的時代, 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繁榮實遠超過大唐盛世。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宋徽宗趙佶的絹畫——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生活富足、科技發達的宋朝人,完成了儒學復興,產生新儒學——理學;促進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和發展,掀起新文化運動;形成了書院制度,藝術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音樂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闢新紀元並達到全盛;四大發明有三個在宋朝被投入實用;史學高度發達,著作豐富,史家輩出。可以說,北宋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高度發達,人們生活舒適富足,精神世界充滿自信。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就佔了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六家!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陳寅恪這樣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時期,認為“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宋徽宗趙佶絹畫——聽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朝在藝術創作上崇奉的理念是“合於天意,厭於人意”,追求最佳境界是“天工與自然

”。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宋代瓷器一反唐代雍豔富厚之風,追慕一種初看好似平淡無華,但越看越有品味的意境。而汝窯瓷器的造型與釉色,恰到好處地迎合了人們這種意境——那彷彿皎月當空的清朗、那猶如風雨過後的青草地、那綿綿無盡的清新,讓人們為之驚歎、驚喜。這種與大自然生命融為一體的空明無塵詩境,大勢若靜、大態若凝,是一種很高的審美意境,也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美學精神。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宋徽宗趙佶書畫——瑞鶴圖 遼寧省博物館

所以,汝窯瓷器的文化內涵,既有著道家“清靜無為”的精神內核,又有著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追求,還有著勞動人民“質樸淳美”的思想觀念,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說汝窯瓷器是中國陶瓷的巔峰,是恰如其分的評價,一點都不為過。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6):汝瓷之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宋徽宗趙佶書畫——蠟梅山禽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高度評價大宋經濟文化藝術美學的同時,也應該汲取宋朝之所以滅亡的教訓,那就是:政治上過度開明——導致民主有餘而集中不足,變革乏力;戰略上毫無韜略——導致任由契丹、遼、金、蒙勢力做大,制衡無策;軍事上用文抑武——導致治軍無方、戰力羸弱,富而不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