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繼《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之後,本應該接著寫定窯或南宋官窯或哥窯的,因有朋友建議寫鈞窯,好吧,這次就寫寫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中,疑問最多、爭議最多、也可能名不副其實的鈞窯吧。

鈞窯窯址分佈

鈞窯窯址自從明代中後期衰敗而銷聲匿跡。進入20世紀,世人開始尋找鈞窯窯址,最早調查窯址的是日本人原田玄訥,1930年代即到河南臨汝、禹州進入實地調查,1937年尾嶼洵盛根據原田玄訥實地調查汝、鈞窯址的材料及大量中、英、日文資料,認為汝、鈞為同一類,南宋(金)時汝窯衰落,鈞窯日漸興盛。195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曾對臨汝縣、寶豐、魯山、禹州的古窯址地區做過調查之後,回去撰寫了一系列考察文章。其中在《禹州之行》一文中,陳萬里先生明確指出,鈞窯的燒製地點,一般都說在河南禹州的神垕鎮,但是經過調查,證實鈞窯碎片的所在,是在離神垕鎮約5 公里的野豬溝,此處距離宋代燒製汝瓷的東鄉大峪店只有35公里,因此認定鈞瓷與汝瓷是有密切關係的。當然,陳先生這次僅僅實地調查,並沒有實質性窯址挖掘。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禹州鈞窯遺址分佈圖

1960年代,古陶瓷專家、學者,對鈞窯遺址曾進行過數次調查,但都未得到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宋鈞”相一致的標本。如1964年3月,故宮博物院葉喆民在《河南省禹縣古窯址調查記略》中記述他在神垕鎮劉家門、劉家溝、苗家門、張莊、龍盔地等窯址發現的早期鈞瓷殘片,“但大都為盤、碗之類,而傳世的許多號稱宋鈞,特別是刻有數碼的盆、奩等殘片,迄無所獲。”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鈞臺窯遺址保護範圍示意圖

因不滿足於專家、學者寥寥無幾的考察“成果”,1964年8月,河南禹縣縣委、縣政府抽調幹部,組成“鈞瓷史考察組”,成員是焦俊昌、王熙兆、謝相林、田松山。調查組經過不到半年的工作,共發現古鈞窯遺址110處,收集到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瓷片、窯具標本,寫出了《鈞窯遺址考察筆錄》,並首次推出“鈞臺窯”的名稱及概念,為研究鈞瓷發展史和中國陶瓷發展史,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史料”,可以說“成果巨大”。後因“四清”運動開始,繼而又是“文化大革命”,沒有來得及進行全面挖掘,一直拖了10年之久,十分遺憾。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1974年鈞臺窯發掘出土底刻數目字“一”至“十”鈞瓷標本

1974—197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縣八卦洞、鈞臺等古瓷窯址進行了局部發掘,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清理出窯爐、作坊、灰坑等遺蹟,出土了大量窯具、瓷器及瓷片標本一千餘件。器形有各式花盆、盆託、洗、爐、缽等器物;釉色有天藍、月白、紫紅等多種色調。盆、託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的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目字。發現的瓷片數量最多的為鈞瓷,其次還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扒村窯類型的白地黑花瓷。出土的標本中,有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宋鈞”相一致的標本,有底刻與定窯、汝窯銘文相同的“奉華”字樣的器皿。竟然還有,在該窯址發現有用鈞瓷製作的“宣和元寶”錢模,其上還滴有一點鈞釉,經化驗與鈞瓷產品的釉完全相同。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1974年在鈞臺窯址區發現的用鈞瓷泥製作的錢模(正面和背面)

1974—1975年的鈞窯發掘也存在不少瑕疵,一是因配合施工進行勘探性局部挖掘,範圍不廣;二是時間倉促、發掘不精細;三是對出土標本的比對研究不深入;四是斷代結論倉促,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僅因“北宋宣和錢模”和幾片刻有“奉華”的瓷片而將八卦洞、鈞臺窯址斷代為“北宋”。這些瑕疵讓導致此次發掘的結論難以服眾,爭論也由此開始,至今不斷。我將在後面細說。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隨後,1982年、1985年、1988年分別對神垕鎮鈞窯遺址進行了複查、核查發掘,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穫。此後,對鈞窯窯址的尋找、發掘斷斷續續地進行,比較有代表性的兩次挖掘有2001年和2011年。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2001年,為了弄清鈞瓷創燒的時間和探討鈞窯發生、發展、繁榮、衰亡的進程以及工藝發展的歷史,解決學術界的有關爭端和課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秦大樹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文軍館員組織發掘組,對神垕鎮劉家門東、西區窯址,河北地窯址和下白峪窯址等四處窯址,進行了歷時三個月的主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50平方米,清理了窯爐遺蹟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1座以及窯前工作場所5處。出土了大批的瓷器和窯具殘片,總數約數十萬片,其中可復原器物數千件。在發掘結束後還對神垕鎮西南部沿白峪河分佈的5處古窯址進行了田野考古調查。這次考古發掘,證明了陳萬里先生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就是:神垕鎮鈞窯始燒於北宋末年、盛燒於金、元,與汝窯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這次發掘不僅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考古規範、細緻,判斷慎重、嚴謹,結果令人信服。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2011年,秦大樹教授再次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考古隊,對禹州市鳩山鎮閔莊鈞窯窯址進行了科學發掘,中央電視臺還進行了連續的跟蹤報道。

上述視頻,報道了考古隊對窯爐群的發掘。

上述視頻,報道了考古隊對鈞窯器具如匣缽的發掘,並證明此處鈞窯僅生產日用瓷器。

上述視頻,報道了考古隊對鈞窯遺址發掘過程中的一些特殊發現,如陶瓷作坊廢墟中有突發性死亡的製作工人遺骸,證明此處遺址遭遇突發性災難而被損毀。這種損毀一般只有地震、戰爭等突發性原因才能造成。秦大樹教授聯想到,此處正處於決定金國滅亡的蒙金三峰山戰役主戰場附近,莫不是戰爭原因造成?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從公元1212年開始,成吉思汗率領窩闊臺、木華黎、託雷等部,聯合南宋,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徵金戰爭,這個過程大家可以從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中瞭解一個大概。其中窩闊臺部採取長驅直入南部迂迴策略,於公元1232年(此時窩闊臺已經繼承了汗位),在三峰山地區與金國進行了一場史上極其慘烈的三峰山之戰,金國被打敗,至此一蹶不振,於公元1234年被蒙元消滅。——此乃旁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至此,鈞窯窯址分佈和傳播已逐漸清晰起來。早期的鈞窯窯址大多以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大劉山下的白峪河岸邊,從西部山區起依山傍水密集而建,較早如劉莊(劉家門)、上白峪、下白峪、於溝、張莊、苗家門、茶葉溝、槐樹灣、裡杜溝、紅石橋、王家門、長春觀等處,隨後有八卦洞、鈞臺窯、西寺、霍洞、鄧禹寨、溫家門、趙家窪、五洞口、五龍泉、花石、王橋、大澗、王家門、閔莊、吳莊、黃莊、神林店、接官亭、石峪、華溝、石圪節、鐵爐溝、扒村、桃園、郭寨、方山、磨街、西柳樹、鴻暢村等處,此後向四面八方傳播,迄今為止禹州共發現鈞窯遺址150多處。其中在禹州市城北門內的鈞臺與八卦洞附近發現的鈞瓷窯址,無論從燒造規模還是產品質量都是最優的。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3):鈞窯窯址分佈在哪裡?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燒造水平的影響,到了元代之後,鈞窯以河南禹州鈞窯為中心,向鄰近的四周繼續擴散,河南省內的郟縣、寶豐、魯山、內鄉、汝州、登封、新安、安陽、鶴壁、修武、林州、淇縣、浚縣、焦作、許昌、新密、衛輝等地,河北省的磁縣、邯鄲、隆化和山西的交城、臨汾、長治、懷仁、介休、渾源,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包頭及浙江省金華,都爭相仿製,其中,以豫西新安縣發現遺址最多,超過了100處,其餘各地少則一二處,多則七八處,出土器皿均以各種碗、盤、洗、碟為主,瓶罐等器皿僅佔很少比例。至此,龐大的鈞窯系形成。再後來,江西吉州窯燒出了光彩奪目的窯變釉,景德鎮也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紅釉瓷器,明清時期注重的寶石紅、霽紅、郎窯紅、美人醉等瓷器品種,都是在鈞瓷工藝的啟迪下發展起來的。宜興的宜鈞,廣窯的廣鈞,景德鎮的爐鈞釉,均可以認為是鈞瓷工藝的延續和擴展。所以說,鈞窯系形成時間比耀州窯、定窯、磁州系晚,而延續時間卻比耀州窯、定窯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