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陶瓷語言的當代化之路

69位中外陶藝家的83件陶瓷藝術精品日前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陳列展出。這個匯聚當代海內外知名陶藝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展覽,有一個充滿哲理淵源的名字—— “大道成器” 。展覽通過“融合延伸”“見微知著”“象外之韻”“聚集拓展”四個單元,將不同形態、不同觀念和不同製作技術的作品並置,展現出東西方藝術家對陶瓷藝術的不同理解和體驗,讓觀眾在觀賞和思考中感受差異性及共同性。

古老陶瓷語言的當代化之路

據悉,中國是陶瓷大國,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開始了陶器的製作,歷代陶藝工匠更是創造了無數精美絕倫的陶藝作品。龍泉青瓷、德化白瓷、景德鎮青花瓷……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大量中國陶瓷漂洋過海,深受世界各國喜愛;陶瓷,更成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經貿交往物品、文化交流語彙。此次“大道成器”展覽,因此也被業界認為是“一次進行陶瓷語彙當代轉化的重要探索” ,並在此次展覽舉辦的相關論壇上引起了熱烈討論。

“我們曾經以為只有我們才重視陶瓷藝術,其實西方也很重視。大約20年前,中國陶藝就在世界上為各國博物館、藝術機構所關注,它其實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語言,它的材質和審美理念就是一種語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白明說。

古老陶瓷語言的當代化之路

2017年7月,白明的個展《白·藍》帶著陶瓷、繪畫、雕塑、裝置共200餘件(組)作品到葡萄牙里斯本展出,在當地引起了熱烈反響。對此,白明解釋,作為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門類,一種更具世界性的語言,陶瓷“充滿了善意” :“陶瓷本身就是研究人與物的關係,服務於人幾千年,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這樣的藝術無論怎麼變,它的美學特徵都是善意的,它承載著人的共性,我們喜歡,西方人也喜歡,這才是中國陶瓷在全世界受到喜愛的重要原因。 ”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伴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介入,西方“當代陶藝”觀念對中國陶瓷藝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左正堯認為,陶瓷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媒介,一方面很容易讓人把它與傳統關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認為它更多的是與生活用具相關的器皿。然而,隨著陶藝逐漸成為“新時尚” ,人們也開始關注如何讓這個古老的媒介當代化。

傳統風格的青山綠水紋樣、白色通透的杯身,配上騎著車滿臉愉快的小豬佩奇,一款將傳統陶瓷藝術與時下流行的動畫形象相結合的“佩奇遊春馬蹄杯”最近在網絡走紅,讓人們看到了陶瓷藝術煥發出的時尚光彩。“陶藝”成為新時尚,它的當代表達再度備受關注。

在藝術正朝著豐富多元的趨勢發展的今天,中國陶藝如何當代化?左正堯認為,可以從兩方面突破:一是陶瓷本身材料的美感和工藝高度,二是在全球化文化交流達成的共識下進行創作。“當代陶藝離不開材料、技術、釉彩和燒製,所以不能盲目地跟著當代藝術跑,當代陶藝可以把當代藝術的發展作為參考,擇優而取,但是要建立自己的藝術觀。 ”國際陶藝學會原亞洲區理事許以祺表示。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陶藝復興時代。 ”意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館長克勞迪婭·卡薩利表示,在過去20年中,陶藝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的共同語言,陶藝如今已經能夠展現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和攝影、視頻、聲音、 3 D打印等結合,不囿於泥土本身,還可以讓不同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溝通和對話。

在此次論壇上,許多專家普遍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如今觀看當代陶藝作品時,越來越難分辨作品出自哪國藝術家之手。在愈發多元的文化發展趨勢中,陶藝家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媒介可能性的探索、社會現實的關注等方面卻表現出某種共通的傾向。

日本陶藝家寄神宗美曾將一件不小心弄破的作品重新粘合起來,形成了“看似完整但又不完整”的效果,此後便用類似的方法進行創作:輕摔形成自然的碎塊,把碎塊編號並根據顏色等表現需要用不同方法燒製,最後再重新粘合起來。其作品《再造系列之圓錐》便因為這種獨具風格的創作方法,看上去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陶器風格十分相似,具有濃厚的“中國風” 。

古老陶瓷語言的當代化之路

陶藝家蔣顏澤的作品《山水·城市·塵世》利用蜂窩陶瓷廢料來製作,創作初衷既是源於蜂窩陶瓷特殊幾何形態的抽象美感,也是源於作者對於特殊物質生產過程帶來的汙染問題的關注,探討了城市發展與自然資源平衡等具有共同性的全球命題。“我在創作中挪用了中國傳統山水的圖式,這是我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身份流露。因為我創作最初的主旨並不是‘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只是在探討一個目前大家都共同面臨的社會問題。 ”蔣顏澤說。

“對於中國的陶藝家來說,他們的作品不僅要表現出傳統陶藝在形態上的轉換,更要表明作為個體陶藝家在本土文化中重新獲得精神訴求的方式。 ”評論家、策展人賈方舟說。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應該繼續發揮陶瓷大國的國際責任,“立足於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再造出一個陶藝大國的輝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