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核心竅要: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引言:中國武術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有完整訓練體系的流派有兩百多個。傳統武術裡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但是站樁是大多數武術採用的方法。大的門派像武當、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樁功法。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形意拳是其中獨樹一幟的拳種,其勁法凌厲,打法硬朗,難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說,其體系完整,但動作簡單,易學易練,深得眾人的喜愛。這簡單的招式後面蘊藏的了很多看不見的幸苦和練法。形意拳練的是勁,不是動作,動作知識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練法,在動作的背後,是功夫,是勁力。形意拳首先是要練明勁,之後就是練暗勁。形意也罷,太極拳也罷,傳統武術修煉大體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修正身法,換勁,練勁,用勁。站樁,能解決修正身法和換勁的問題。三體式和五行拳解決練勁和用勁的問題。站樁的要領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身法,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但是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站樁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人會站樁站的腰疼。

形意拳樁功訓練注重動作的準確性而非是動作的強度、心意拳樁功訓練時注重以腹式呼吸的協調配合、形意拳訓練過程中要求人體核心區保持高度的剛體性質等。從幾方面分析了站樁的要領,對此感悟很深。

內家拳核心竅要: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1.站樁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時,按摩一下尾椎,就會緩解。從尾椎一節一節脊椎骨頂上去,直到後腦,脊椎自然會反弓,腦袋自然會後仰,兩手自然會高抬,然後下巴向前一鉤,手按下,脊椎骨一節一節退下來。如此反覆練習,會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條大龍,它有了勁力,比武時方能有“神變”。

2.站樁勿求速效。李存義論站樁:若是誠意練習,總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順,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順,下月再站。因三體式是變化人之氣質之始,並非要求血氣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氣、拙力之病)。所以,站三體式者,有遲速不等,因人之氣質稟賦不同也。

3.站樁要“拿勁”。什麼是“拿勁”呢?尚雲祥就做了一個很適當的說法。李仲軒隨唐維祿學過更為複雜吃勁的樁功,往往一站就一兩個小時,雙手一抱就太過簡單,以至於不知該在身體哪個部位吃勁。有一次李仲軒在尚雲祥面前站了一會後,沒料到尚雲祥說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話:“你抱過女人沒有?”這句令人大窘的話卻使李仲軒隱隱約約有所感悟,渾身一鬆,尚雲祥說:“對了。”李仲軒明白了,這個“抱”字,不是兩條胳膊使勁,而是抱進懷裡,整個身體都要迎上去。這是對站樁“拿勁”的比喻,拿住這個勁,一站就能滋養人。”

4.站樁要有生機。站樁的要點是“學蟲子”,冬天蟲子鑽進地裡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裡生機一起,蟲子就又活了。站樁要站出這份生機,如蟲子復甦般萌動,身上就有了精力。

唐師(唐維祿)所傳的樁功,也有一個相似的要點,即站樁要時常渾身抖一抖。傳說狗熊冬眠的時候,每隔幾天,它就自發性地渾身顫抖,否則僵滯不動,身體要有問題。同樣,站樁為什麼站不下去?就是缺這一抖。很細緻很輕微地抖抖,就能夠享受樁功,養生了。另外,其實比武發力,也就是這麼一抖擻。

形意拳站樁功之養生蓄丹田之氣

站樁第一式

全身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此時要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心不遐想,神不外馳,做到心靜如水,並以舌上抵,兩腿並立,深呼吸數次,輕吸緩呼,要求做到松、靜、自然。

左腳向外橫跨,使兩腳與肩同寬,腳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內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後,要保持平、正。然後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體重量落在後腳跟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後伸,使大腿後側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提住穀道,尾骨向前翻起,兩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彎處向內微斂,可調直腰椎的生理彎曲。

腰椎拔直後,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證了尾閭的中正,也保證了脊椎的正直。

兩肩鬆開,微向內扣,使兩肩欲交於前方,此時背部橫向拉平。

左手內側“勞宮”按住腹部“氣海”。右手內側“勞宮”搭在左手“外勞宮”,兩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離。

兩肘離開兩肋,肘尖向前翻,使兩“曲池”欲交於正前方,兩肘同時還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頦內收,提起耳後高骨,使“百會”上頂,額向前頂,形成向上牽拔之力,與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橫豎相濟的勁力。

內家拳核心竅要: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舌上抵,扣住牙齒,但不要用力,口微閉。

姿勢調定後,重要的是調息以配合內氣的運行。要求輕吸緩呼,吸氣時意想氣下重樓、過膻中以降丹田。

本式有利於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時所說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狀如嬰兒。

站樁第二式

本式以兩手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兩手五指相對,兩中指間的距離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觸,兩掌的高度應與“氣海”平齊。兩臂成環抱式,以小指指尖外側貼住腹部,兩肘下沉,在沉的同時向前翻,離開兩肋,意想兩肘的“曲池”交於正前方一點。

要求兩肩鬆開,兩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鬆並微彎,以利於氣血順利到達梢節。姿勢調定自覺周身舒適自然後,調呼吸,此時呼吸方式改順腹式呼吸為逆腹式,吸氣則小腹回縮,呼氣時小腹隆起,這樣可以加強體內臟臟器官的活動量,使臟腑功能得到鍛鍊,實戰技擊時均以逆腹式呼吸來增加爆發力,這也正符合呼氣為開、為發、為陽的道理。同時,在內功按摩技法施用時,呼則施力,吸則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運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領氣,當吸氣時,意想氣過“重樓”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頓,但不可用力憋氣。在後再緩緩呼氣,呼時氣直降丹田,此時小腹隆起,聚氣于丹田。由於呼吸是由意念是由調節而進行的,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頻率,故久練能使心平氣和,精力充沛。

站樁第三式

第三式兩手的掌心向下,五指鬆開,自然彎曲,兩掌下按,魚際貼大腿根外側的腹股溝盡頭處,兩肘自然向後撐並下沉,雙肩內扣,兩手掌心內含。按在大腿兩側的手掌輕輕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滯不靈。

姿勢調好以後,仍是以舌上抵,提住穀道,然後調整呼吸,吸氣時要意想真氣自百會穴緩緩下降,下重樓、過膻中、降至丹田。此時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氣,呼氣時再將真氣降至會陰。百會為陽,會陰為陰,引氣下行,可使真氣貫通衝脈,使陽交於陰,取天地交泰之義。真氣降至會陰後,小腹並不回縮,這並不是憋氣造成的,而是真氣凝聚所致,從而達到暢其胸,實其腹,內氣鼓盪,小腹常圓的目的。

如此內氣的蓄積,將氣在體內存而不洩,蓄而不發,不久後會出現丹田發熱或會陰時有陣跳,這都屬得氣表現,但要注意的是以意導氣時不可行氣過猛,以防出現腹瀉與肛。

站樁第四式

因為人與人之間稟賦不同,資質各異,強弱有別,故應根據練功者自己的體會是否可以轉入第四式。

第四式以兩手掌心向上,兩中指間的距離大約有兩倍的肩寬,直腕,兩上臂內側輕輕貼住兩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兩肘間透地,十指自然彎曲,放鬆,五指分開,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脹感,說明並未用力,已達到放鬆的目的。

姿勢調好後,仍如前式,舌上抵,提住穀道,然後以意導氣,配合呼吸,使內氣按要求的路線運行。

緩緩吸氣,引內氣過喉,透至兩“天宗”連線與脊椎的交點上。但氣不要透出體表,透至脊椎內側即可。氣到後提稍作停留,時間的長短由自己調節,以舒適為度,不要感到憋氣,此時背部有橫向的脹感,表皮有繃緊感。徐徐呼氣,透前心到“膻中”,再下沉,直降丹田。內氣運行的路線是先向後,再向前,向下的兩段曲線。人以背為陽,腹為陰,調內氣以使陰陽相交,然後聚于丹田。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能打好內功的良好基礎,此時神足、氣充、精滿,從而獲得強健的體魄。

至此,以養生蓄丹田之氣為目的基本樁法已介紹完畢,以上樁法適應於老、弱及初學者,意在初步領悟以意率氣的要領,並使丹田之氣得到蓄養,為下步練習增長功力的樁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內家拳核心竅要: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內家拳核心竅要: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內家拳核心竅要: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內家拳核心竅要: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