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哪些文化遺產?

小蛙餐飲大學

文化遺產是指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蹟。今天我們說到文化遺產,一般就是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歷史文物或者遺蹟。


洛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都,先後有13個正統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朝代之多,累計建都時間之長居我國九大古都之首。輝煌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都為洛陽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都城文化遺址,以及珍貴的歷史遺蹟,舉世罕見。



目前洛陽共有三項六處世界文化遺產,僅次於北京(七項)。

一、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整個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有造像10萬多尊。2000年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絲綢之路:2014年有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跨國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

1、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王朝的都城所在,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漢魏洛陽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遺址,面積達100平方公里,是隋唐洛陽城的1.5倍。






2、隋唐洛陽定鼎門遺址

隋唐洛陽定鼎門是隋唐時期洛陽城的南入口,是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城的代表性建築。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包括定鼎門遺址、寧人坊、明教坊、和天街遺址。

3、漢函谷關遺址

漢函谷關始建於西漢,是古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第一道門戶,也是一處重要的軍事要塞,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

三、大運河

1、回洛倉

回洛倉是隋煬帝所建,是重要的都城國家糧倉,也是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繁榮的是有力物證。

2、含嘉倉

含嘉倉始建於隋朝,歷經隋唐和北宋三大王朝,前後沿用長達500多年,跨度之大世界罕見。

除去已經列入世界遺產的六處重要遺址和古蹟。洛陽還有以下幾處完全夠得上世界遺產的歷史文物遺存。

1、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於洛陽城北,綿延近50公里,有大型封土墓葬近千座。有東周王陵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後唐帝陵1座,是我國埋葬帝王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





2、關林

關林是我國三大關廟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宮殿形式建築群。




3、東周王城以及天子駕六車馬坑

東周王城是洛陽著名的都城遺址,前後歷經310多年,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經過詳細規劃而建的城市。



天子駕六是古禮制體現,即天子出行駕六馬。天子駕六車馬坑再現了周天子出行的宏大場面,車馬坑規模大,氣勢宏偉,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歷史遺存,堪稱國之瑰寶。


“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一句詩歌道盡了洛陽的輝煌,也說明了洛陽曆史的厚重。

洛陽的歷史文化遺產太過於豐富,國內城市望塵莫及史學家,《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十三朝帝都的燦爛輝煌更是讓世界為之驚羨。


河洛源


遠去了鼓角爭鳴,洛

陽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俯拾皆是。河洛文化璀璨奪目。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洛陽是華夏文明的原點。

最早的中國,二里頭遺址就在洛陽。

大禹治水,鑄九鼎於洛陽。


周公營造洛邑,孔子入周問禮於洛陽。

一字千金的呂不韋埋葬在洛陽。

洛陽才子 ~ 賈誼雄才偉略


白馬寺清涼臺

東漢劉秀定都洛陽,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建立於洛陽。


一代梟雄~曹操在洛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寫就了波瀾壯闊的三國故事。


關林廟就在洛陽城南,忠義仁勇,時代流傳。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洛陽開闢盛世。龍門石窟,雄偉壯觀。唐玄奘出生在洛陽,推動了佛教的發展。


北宋司馬光在洛陽獨樂園寫下了《資治通鑑》范仲淹也終老於洛陽伊川萬安山。

如今洛陽是中原副中心城市,每年的中國洛陽牡丹節更使這座城市顯得美麗而詩意。說洛陽是文化聖城的確如此。


絲綢之路Ly

洛陽,做為十三朝古都,見證了洛陽的輝煌,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其中遺址、遺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就有6處。


1龍門石窟;它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


2含嘉倉遺址;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含嘉倉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位於今洛陽老城區的北側,是唐、宋時期大型官倉之一。含嘉倉始建於隋朝,從唐朝開始大規模存糧、開始成為國家的大型糧倉,東西寬約 600 米,南北長約 700 米,總面積 42 萬平方米。1971 年開始對倉城遺址進行了發掘。在倉城內密集且有秩序地排列著 400 多座東西成行缸式地下糧窖,可儲糧 580 多萬石,佔當時全國主要糧食儲糧總數的一半。倉窖有大小之別,大窖口徑為 18.5 米,小窖口徑約 8 米,最深的距地表12 米。根據遺址中所出銘磚記載,大窖儲糧一萬數千石,小窖可儲千石餘。糧入窖時,要將儲糧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倉窖位置及授領糧食的官員姓名,都要刻於磚上,放置窖中。含嘉倉城設有管理機構,且駐有軍隊,守護倉城。


3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也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4定鼎門;始建於隋朝,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上著名的建築。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南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定鼎門內的街道稱為“天街”。定鼎門為一門兩闕格局,雙闕與主城門樓呈一字型對稱平行分佈,門樓與闕臺之間有飛廊連接,其門道的寬度和進深為隋唐兩京郭門之最,這種“一字闕”的城門在隋唐兩京考古中也是孤例。

隋煬帝曾在定鼎門外設四方館,東方稱東夷使者,西方叫西戎使者,南方為南蠻使者,北方是北狄使者,各一人,用於接待各番國來使和處理互市、貿易事務。隋朝在這裡還經常舉辦盛大的集會,向外國的君長和使節誇耀中國的富強。


5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龍區、偃師市和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是中國古代都城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都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在此建都,主要遺址有宮城、永寧寺、太學等遺址。洛陽市已先後完成漢魏洛陽故城閶闔門遺址、銅駝大街遺址、三號宮門遺址、宮城西南牆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

6回洛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洛陽都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