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打人,先學捱打

要學打人,先學捱打

要學打人,先學捱打。

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句俗語,對於練拳的人來講,這也是一句拳諺。為什麼要學捱打?道理很簡單,因為對抗本身就是這樣,你要打人家,人家也一樣要打你,你夠得著人家,人家也一樣夠得著你,這個由不得你一個人說了算,真正的對抗,不捱打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怕捱打的結果往往就是捱打,當然在雙方水平相去甚遠的時候,你可以做到只打人而不被人打,但是在雙方水平相差不多的時候,不捱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雙方水平接近或者相當的時候,怎樣捱打那真就是一門學問了。

第一,我們要學打人,就必須先學捱打,這是第一層意思。

學捱打的意思就是要有捱打的功夫,所謂捱打的功夫,用專業一點的話講,就是自身要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對於如何提高自身的抗擊打能力,不同的拳術流派,不同的搏擊功夫,都有自己的一套訓練方法,這裡不作贅述,我只講一講意拳的訓練方法。

就意拳而言,練習技擊也要練習一些排打的功夫,以此提高實戰對抗中身體各部位承受外力的能力,也就是抗擊打的能力,這是實際的需要。那意拳是如何練習的呢?

要學打人,先學捱打

正如姚老所說的那樣:

意拳不主張任何“硬功”練法,而只是通過一定的手段,來提高機體對外力作用的靈敏反應。比如經常用手按摩自己易受攻擊的部位和用自己的手指戳點自己的胸腹、脅間、面部、腰部等部位,開始的時候慢一點、輕一點,這時會發現隨著手指的戳點,皮膚會有一個彈性收縮,久而久之,不管你怎樣戳點,身體都會相應地產生鬆緊的彈力。而這個彈性反應會恰如其分將外力緩衝,就好象雜技演員頂罈子一樣,他決不能用身體甚至頭部去和罈子硬頂硬撞,而是順其力做緩衝,把其力量給洩掉。意拳就是通過諸如此類的方法,巧妙地練習身體對外力的反應能力,從而摒棄了任何用重物撞擊自己身體的過激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姚老非常明確地指出,意拳所強調的排打功,練習的是我們機體對外力作用的靈敏反應,而不僅僅足限於我們身體的結實程度,當然身體需要有一定的結實程度,但這樣的排打功練習的時候不是通過硬碰硬的過激方法,應用的時候也不是在實際中硬碰硬的與外部的打擊力量相接觸,而是通過緩衝洩力的方式完成,因此,意拳亦稱之為身體的保護性反射能力,這也正是意拳的排打練習與其他排打功的根本不同之處。

第二,我們要學打人,除了要學捱打,還要學會捱打,這是第二層意思。

如果在實際對抗中,你只有捱打的功夫,而沒有學會捱打,那就真成了沙袋,只有捱打的份兒了。這裡的學會捱打,就是我們在捱打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的意思。

要學打人,先學捱打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合乎實際需要的實戰肩架。技擊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規律,就以實戰肩架而言,擺什麼樣的姿勢,立什麼樣的門戶,這個不是想當然的事情,而是我們採用的是什麼樣的對抗規則所決定的,此前我們講到要“經常用手按摩自己易受攻擊的部位和用自己的手指戳點自己的胸腹、脅間、面部、腰部等部位”,所以瞭解人體的哪些部位是薄弱環節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越是開放的規則,我們就越要注意對頭胸部位的保護,比較而言,頭胸部位是這些薄弱部位裡更加薄弱的部位。

學拳比較細心的人會發現,意拳的實戰肩架與意拳的站樁姿勢(主要指三體式樁法)是那樣的接近,只不過實戰的肩架較站樁的姿勢要更加的自然一些,自如一些,因為意拳始終認為,任何與實用毫不相干的姿勢,意拳都是無暇顧及的,所以,實戰的肩架必須合乎實際的需要,看看現在所有真正在搏擊擂臺上所採用的基本肩架,與意拳的實戰肩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是實際的需要,這是實戰的選擇。

其次,無論進退都要保持好自己的實戰肩架。對於實戰肩架,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肩架誰都會擺,不錯,擺一個實戰的肩架並不難,擺得可能還很漂亮,很威武,但能不能在實際對抗中始終保持好自己的實戰肩架,就不說說那樣簡單了,為什麼很多人沒有動手之前,姿勢很漂亮,動作很優美,可一旦廝打起來便忘了拳法,沒了路數,更別提還有什麼實戰的肩架了。無數的實踐已經證明,只要肩架不散,即便是捱上幾拳、被踢幾腿都無關緊要,一個好的拳手之所以不容易捱到重拳重腿,就是因為他們在實戰當中自始至終都保持有良好的實戰肩架。意拳有著嚴格的站樁功訓練,無論怎樣的進退轉換,都會自然地保持好實戰的肩架,這是學習意拳實戰必須要過的一項基本功,以養成良好的動力定型。

再者,保持好自己的實戰肩架才能真正做到攻守合一。有了前面的基礎,進一步訓練就可以不用死死保持肩架,在不違背拳學之原理原則的基礎上,我們的兩手可以自由一些,但無論進退、縱橫、高低,總是要有一隻手指向對手的中線,另一隻手處於自我保護的位置,左右交替,但不管如何變換,都要儘可能有的避免做任何多餘的動作,因為多餘的動作不但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而且還會消耗自己的體能,更容易為對手所利用。

這裡的一隻手指向對手的中線,另一隻手處於自我保護的位置,體現的正是攻守合一的原則,要知道,對手能打著你的距離,也正是我們能夠有效打擊對手的距離,而對手進攻自己的時候,也正是他最容易暴露薄弱環節的時候,只有做到攻守合一,才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時機,所以,意拳的實戰肩架,既是防守的姿勢,同時也是進攻的姿勢,保持好實戰肩架的進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在初學實戰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要求,是必須要做到的,凡是脫離了攻守合一的原則,就不要妄談什麼意拳的實戰技擊。

我經常對學生講,不要只想著如何打人,要多注意自己的後手是不是放在了應該放的位置,哪裡是應該放的位置?就是我們的下顎位置,因為不管是誰,你我也好,大師也罷,沒有誰的下顎是堅不可摧的,保護好下顎,也就是保護好自己的頭胸部位。

所以,學捱打並不難,學會捱打不容易,學了捱打並不只是為了不怕打,即使是學了捱打,也不代表你就能進行真正的實戰對抗了,只有學會了捱打,能夠在捱打的時候保護好自己,同時有效的還擊對手,在這個時候,你才有資格說自己能夠進行實戰了,能夠進行對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