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裡的冷知識,讓你瞭解佛珠的禁忌

現代社會很多人把佛珠當成裝飾品來佩戴,但是你們是否知道它真正的含義。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唸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唸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

佛珠裡的冷知識,讓你瞭解佛珠的禁忌

佛珠上有幾個小部件,雖然不起眼,卻起了大作用,很有講究,如果不遵守禁忌,即使佩戴了佛珠,也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佛頭也叫“三通”,有三個孔成丁字形分佈,在穿念珠的時候將線的兩端由貫通的兩個孔中間傳入中間上方的孔中,這個形式在後來的說法上稱為萬法歸一。

背雲,又名背魚兒,背雲一詞由是清代朝珠而來。朝珠戴在脖子上以後在背後會有一條絛,絛的中下部有一塊玉,這塊玉就叫做背雲。背雲上下有貫穿孔,與佛頭連接。

現在的背雲有兩種情況:1、是傳統意義上的背雲,收藏愛好者收集的朝珠上的背雲和一些現代的佛珠項鍊上的背雲,但材質很雜,有翡翠,雞血石,青金石等。2、是手串佛頭下面垂在手背上的一些裝飾,什麼材質可以。

弟子珠的體積一般要小一些,多用六顆到二十顆不等的數目。平均排列為兩列,一般是起到裝飾作用,也有一些沒有安裝計數器的佛珠,也可以用弟子珠計數。

佛珠裡的冷知識,讓你瞭解佛珠的禁忌

隔珠也稱“腰珠”,指在唸珠上配置的除去母珠以外的所有珠粒平均分開的幾個比較大的珠子,以一百零八顆的長串念珠為例,就是每隔二十七顆子珠就安置一顆節珠,將所有的子珠平均分成了四分。

隔珠禁忌:每一個隔珠放置處一般最多放置3個或者3個以內隔珠,隔珠尺寸一般稍大於弟子珠本身,小於佛頭尺寸,形狀與弟子珠本身接近或者一樣。一來美觀莊重;二來佛頭代表本師釋迦牟尼佛,隔珠尺寸如若逾越佛頭尺寸這樣不好:一是宗教表法意義不好,二是不協調,不美觀。如果一截是三個隔珠,那麼處於這三個隔珠中間位置的這枚珠子相對的尺寸大於兩側的珠子22。

佛珠裡的冷知識,讓你瞭解佛珠的禁忌

計數器懸掛在念珠之上的兩串小的珠子,一般有子珠的五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二的大小,每一串十顆珠子,一般將這兩串珠子稱為記捻,主要是用在長串的念珠上。

計數器禁忌:一般用普通材質或者六道木的木頭念珠,然後用一小段繩子系在子珠之間來計數,每念一長串的數量就將短繩子向下移動一顆珠子。當這段繩子從一端移動到另一端的時候就等於一百零八遍長珠,二者相乘就等於是唸誦了一萬一千六百六十四遍聖號。

記子留指的是每串弟子珠的末端繫著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飾物或者珠子,也可以用繩絡編成中國結來代替,主要目的是防止弟子珠的滑落,也有一定的裝飾作用。

記子留禁忌:念珠上的記子留朝向也是有講究的,對於當家師父來說,記子留要朝向右邊;而知客僧人,則是將記子留朝向左邊;住持則是掛在背後,也被叫做拖珠。念珠掛於脖子之上是一圈,拿在手中則是要兩圈,而放在桌案之上則一定要是三圈,這樣方合規矩。

流蘇也叫拂塵,裝飾在唸珠佛塔頂的線穗,其緣起是纓絡上面的垂拂,經常將它編織成萬字節或者盤長結,這兩種圖案就是佛教裡象徵正法和吉祥的圖案。

佛珠裡的冷知識,讓你瞭解佛珠的禁忌

佛珠本是作為僧眾道具出現並被保存至今的,如《釋氏要覽》卷中“道具篇”引《中阿含經》雲:“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

可是隨著年湮代遠、律制久蕪,許多道具已經名實俱廢了,如齒木、濾水囊等即屬此例。而佛珠不但未被廢置,反而更加承順世間,可以說早已成為那些“與佛有緣”眾生“有善根”的表徵了。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說明眾生修行,無論誦經、唸佛、拜佛,都不要“執相”,而佛珠也是為“相”之一種而存在的。

所以當我們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分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我們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趣向涅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