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臨習指南

《乙瑛碑》臨習指南

臨習乙瑛碑注意事項:

一、首先應從字的筆畫特徵上進行分析和分類練習,通過同一類範字筆畫若干種主要寫法的對照比較,逐步掌握其要領。方筆要斬釘截鐵、峻利凝重,圓筆應遵勁婉轉,含蓄渾厚,並注意方與圓、剛與柔、直與曲之間的有機結合,以及筆畫的或收或展、 或肥或瘦,體會其用筆規律。 .

《乙瑛碑》臨習指南

二、波捺是隸書的主要筆畫,處理得好與壞對整個字有很大的影響。《乙瑛碑》中的波捺變化較多,有的肥大,有的瘦小,有的方勁,有的圓潤,有的蠶頭細面燕尾粗,有的蠶頭大而燕尾小,均視結體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不能幹篇一律。因此在臨習的過程中要深入理解、靈活運用。

三、由於乙瑛碑的結體參差錯落,在練習時,要仔細觀察其變化,結合範字並掌握上下結構、左右結構、斜正結構、反常結構的字形,總結摸索其中的基本規律,抓住它們的特點,正確地表現它們。

《乙瑛碑》臨習指南

基本點畫的運筆(一)

點;隸書的點有很多變化,起筆要求藏鋒逆入,出鋒根據各點的不同形態而變化。它是其它筆畫的濃縮。有正點、橫點、豎點、側點、捺點、橫挑點、上對點、下分點、左兩點、右兩點、以及三點的呼應、四點的開合、多點的參差。要寫得生動而富於變化,尤其要做到飽滿厚重。

(1)逆鋒落筆上行;

(2)轉筆回鋒向右下;

(3)頓筆向左下出鋒。

《乙瑛碑》臨習指南

橫;橫畫是隸書中最基本的筆畫,是從篆書中繼承而來,藏頭裹尾、平中寓曲。要寫得充實穩健、果斷利落、粗細均勻。藏鋒逆入,忌頓頭;圓筆用轉法調整筆鋒,方筆以折法調整筆鋒;中鋒提按,宜穩實;回鋒書筆,須自然。

(1)將筆逆鋒向左行;

(2)筆鋒回折向右;

(3)筆鋒沿中線提按往右行;

(4)稍微停頓後輕提向左回收。

豎;豎畫寫法與橫畫大致相同,只不過由橫寫改成豎寫。除了橫寫的要求外,要注意收筆時切忌寫成楷書的垂露。要求自然收起,或略頓筆收鋒。

(1)筆鋒向上逆行;

(2)筆鋒回折向下,

(3)圓筆用使轉法,

(4)方筆用折切法;

(5)中鋒微提按往下運行;

(6)筆鋒略頓後自然向上收鋒。

《乙瑛碑》臨習指南

基本點畫的運筆(二)

撇;撇畫有短撇、長撇兩類。短撇分順寫和逆寫;長撇的收筆有鉤、圓、尖、方等不同的形狀。做到藏鋒逆入,中鋒向左下略快行筆,收筆根據筆畫末端要求,稍微停頓或向上出鋒,或回鋒收筆,或自然上提,視各字不同的結體和筆畫而應用。

(1)逆鋒向上;

(2)稍停後向左下折鋒;

(3)中鋒向左下略快運筆;

(5)稍停駐後輕提,

(7) 回鋒收筆。

捺;捺亦稱(磔),或叫雁尾,是顯示隸書特點主要的筆畫。捺畫分平捺和斜捺兩種。落筆藏鋒逆入,中鋒向右斜下行,鋪開筆毫向右緩提,出鋒如何視結構如何而定。鋒芒要求穩重有力度,並逐步達到尾端。

(1)逆鋒向左上;

(2)略頓轉筆向右下運行;

(3)中鋒漸行漸按;

(4)重按緩慢向右提捺出

(5)以全身之力送到鋒尖,

(6)氣貫尾端。

鉤;鉤畫亦是顯示隸書筆法特點的筆畫之一。有左鉤、右鉤兩大類。分斜鉤、折鉤、橫鉤、豎鉤等,隸書的鉤較特別,不象楷、行書的鉤上挑和短小,而是寫得較長平,轉而無挑。右鉤則用捺代之。鉤的變化較多,視各字的結構變化而應用。

(1)逆鋒落筆;

(2)微停即轉筆向下;

(3)中鋒提按運筆;

(4)邊行邊按邊轉筆向左,

(5)邊行邊提迅速出鋒,

(6)或回鋒收筆。

《乙瑛碑》臨習指南

基本點畫的運筆(三)

波;波畫是隸書中的主要特徵,起筆較重,以達到出鋒飽滿有力的效果,收筆下按後向右提筆,形成重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波畫要寫出抑揚俯仰之勢,給人以特殊的美感.

(1)逆鋒向左下頓挫;

(2)稍停即向右轉筆,

(3)畜勁藏鋒,

(4)開似蠶頭;

(5)中鋒向右邊行邊提,

(6)行至中間,

(7)筆畫漸細,

(8)過中間時,

(9)要邊行邊按,

(10)使筆畫漸粗;

(11)略停隨即向下按筆,

(12)要毫展勁足,

(13)運力至尾端。

折;折畫是橫畫和豎畫的連結寫法。折角處的寫法,橫畫寫到轉折處提筆換鋒往下行筆。折的寫法有許多變化,根據各字結構造型的需要來靈活運用。

(1)逆鋒向左;

(2)稍停頓即轉筆向右運行;

(3)筆鋒沿中線提按往右行;

(4)至轉折處提筆換鋒往下運筆;

(5)中鋒提按往下行

(6)將筆輕提向上回鋒。

點的變化十六種

1.正點;逆鋒起筆,稍頓既右下運筆,然後轉勢向左下方行筆,漸提,收筆出鋒。

2.橫點;逆鋒起筆,轉筆向右輕鬆自然運行,回鋒收筆。狀似橫畫,但注意寫的太粗太長。

3.豎點;藏鋒逆入,稍停即向下轉鋒,切忌寫的細長或粗短。

4.側點;逆鋒向右上行,稍停過程中略向右下頓筆。然後向左下順勢提鋒收筆。

5.撇點;逆鋒起筆,轉筆向左下方運行漸提,或回鋒或出鋒收筆,此筆畫不要寫的粗大。

6.捺點;逆鋒切入,轉鋒向右或向下運筆,由輕漸重,至捺腳處重按後即由重漸輕。力到鋒尖,筆畫宜粗短。

7.橫挑點;或露鋒或藏鋒切入,轉筆向右或向上漸行漸提,出鋒收筆,不宜寫的粗長。

8.上對點;左右兩點的起筆應基本相對,然後順勢向左右或左下右下出鋒。

9.上分點;雖然中間有筆畫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對平,形成遙相呼應、相互顧盼之勢。

10.下對點;此二點為左撇點和右捺點的結合,書寫時應注意錯落有致,變化活潑。

11.下分點;此二點在書寫時起筆應大致相對,然後向左下和右下出鋒,宜粗短些。

12.左二點;二點的起筆應有所不同,或方筆或圓筆,上下宜緊湊些,氣勢必須連貫。

13.下三點;在書寫時應注意三點的筆畫即要各不相同,又要相互顧盼呼應,生動活潑。

14.左三點;上下排列要參差變化,並注意氣勢的連貫,切記大小一樣,有時為了書寫的需要,上、中、二點可用牽絲連帶。

15.四平點;在書寫時要寫出各點之間的啟程呼應,還要注意使它們的形態各有不同。

16.多合點;一個字中如出現許多的點,要使每個點的寫法有所不同,並注意它們之間的氣勢連貫。

橫的變化(四種)

1。長橫;逆鋒起筆,稍停轉鋒向右,中鋒行筆,收筆時或筆鋒轉勢向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筆空收。

2,粗細橫;逆鋒起筆,轉筆向右,邊行邊提,至收筆處,輕提回分鋒,呈前粗後細狀。

3。弧橫;此筆畫在書寫時,應注意起筆後先往右上運行,至中間再往右下運筆,略呈弧形。

4。細橫;有的字結體的變化,其橫畫不宜粗長,應寫的瘦勁點。

豎的變化(四種)

1.長豎;起筆藏鋒,轉鋒向中鋒運行,回鋒收筆,應粗狀有力、剛勁挺拔。

2.細粗豎;

起筆向下運行時邊行邊按,收筆圓轉回鋒,上細下粗狀。

3.弧豎;與弧橫類似,在起筆後往下運行時應先向右下運筆,至中間時再往左下運筆,略呈弧行。

4.斜豎;此筆畫在起筆後,往下運筆時應向左下方運行,切忌垂直。

《乙瑛碑》臨習指南

撇的十二種變化

1. 豎撇;起筆後向下中鋒運筆,約至三分之二處轉鋒向左,轉彎處宜圓轉,回鋒收筆。

2.斜撇;逆鋒起筆,稍頓後轉鋒向左下運筆,斜勢大些,收筆時或圓轉回鋒,或略停空收。

3.彎撇;逆鋒起筆後轉鋒向下,至中間出圓轉向左,圓弧的大小及位置,根據結體的需要來定

4.平撇;起筆後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線基本相平,下沿線略呈弧行,或收筆出鋒、或向左之間出鋒。

5.短撇;或露鋒或藏鋒起筆,向左下頓挫運行,回鋒收筆,書寫時要做到短促有力。

6.尖頭撇;出於結構變化的需要,該筆畫起筆應露鋒入筆,頭呈尖狀。

7.尖尾撇;

此筆畫在書寫至接近尾部時,應邊行邊提,漸輕,較快出鋒,力到尖鋒,尾呈尖狀。

8.圓尾撇;行筆至尾部,鋒尖向上或向下圓轉回鋒,尾部略圓均,忌過於腫大。

9.出鋒撇;書寫至尾部,筆毫向右上圓轉回鋒,至適當處向上或右上方出鋒。

10.帶勾撇;行筆接近尾部,不要提筆,仍向上和右上圓轉運筆,然後邊行邊提出鋒,彎勾需自然活潑。

11.帶折撇;該筆畫在起筆、轉鋒向右或向下運行後即以圓轉或折轉向左下方運筆,轉角處切記粗重。

12. 帶橫撇;逆鋒圓轉起筆向右運行,至適當處即轉鋒(或圓轉、或折轉)向左下方行筆,轉角要靈活自然。

——摘自《中國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