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的執著堅守——記全國勞動模範、鄧州市後寨村王際銀

45年的執著堅守 ——記全國勞動模範、鄧州市汲灘鎮後寨村黨支部原書記王際銀

45年的執著堅守——記全國勞動模範、鄧州市後寨村王際銀

2018年5月21日《河南日報農村版 》一版

前不久,鄧州市舉辦優秀勤廉幹部先進事蹟報告會,可容納2000多人的人民劇院座無虛席,人們專注的目光聚焦在一位面容清癯的農民身上,聆聽他樸實的話語:“我1973年4月任村團支書、村主任,1988年任村支書,雖然官不在品,但我抱著‘不求當官能沾光,只願與民做實事’的宗旨,當好百姓僕人。”45年,全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更沒有發生一起百姓上訪到鎮案件;45年,堅守一個職責,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5年當選全國勞動模範……他就是鄧州市汲灘鎮後寨村黨支部原書記王際銀。

“共產黨員不能讓群眾搗脊樑骨”

1988年,王際銀任後寨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村民們紅白喜事常請村幹部喝酒,有的黨員混同於一般群眾,隨送份子禮,酒後不分場合說大話,個別黨員坐茶館喝茶賭錢。

王際銀在黨員大會上痛心地講:“黨員幹部決不能讓群眾搗脊樑骨。”並立下三不準規矩:凡是黨員幹部不準到群眾家吃飯;不準接受群眾送的一筐雞蛋、一瓶酒、一盒煙;不準坐茶館賭博。“三不準”實施至今,全村黨員幹部無一人違反。百姓有事說事,幹部接事辦事,幹群相安無事,村裡招待費更是少得可憐。後寨村距元莊鄉政府六里,村幹部去鄉里開會,如果超過中午12點,在街上馬家飯店吃碗糊湯麵。年初,村裡提前預交200元,年底馬家飯店結算時還剩下30元。

如何不讓群眾搗脊樑骨,就是要讓黨員幹部成為百姓的貼心人,做百姓的榜樣和標杆。王際銀充分發揮“一個黨員一面旗,一個小組一盞燈”的作用,把全村41名黨員劃分4個黨小組、分包67個貧困戶,每名黨員還有兩個特殊身份,信息員和幫扶員。他們傳遞致富信息,傾聽村民意見,幫扶貧困家庭。

20世紀90年代,村裡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一些缺資金、少勞力的農戶致富無門,在王際銀倡導下,全村40名黨員幹部帶頭捐款共計5萬多元,為67戶困難戶建立水衝式豬圈,這67戶由此走上致富路。他以此為契機,在黨員幹部中推行百分制考評機制,一季度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對每名黨員幹部打分評議,半年一考評,年終作總評。

支書身上有硬氣,黨員幹部無邪氣,群眾看黨員幹部的目光也變得親切起來。村支書要帶頭吃虧

後寨村位於嚴陵河與趙河交匯處夾角地帶,一季小麥一季豆的傳統種植模式歷史悠久。為了發展經濟,王際銀把連方種植菸葉當作農民致富的金鑰匙。他通過調整土地茬口,進行土地流轉,使土地集中連片。對於無勞力、缺技術的農戶,由植煙大戶每畝租價600元承包。

1999年,王際銀家的責任田全部在規劃的菸葉大方田內,如果全部種植煙,還得上街買糧吃,老伴為這摔碗潑茶給他臉色看。當時,全村人都在看著他,他呵呵一笑對老伴說:“村支書是旗杆,咱不吃虧誰吃虧。”12畝地全部種上煙,結果全村集中聯片1200畝,統一機耕,統一施肥,統一澆地,統一打掐,統一烘烤,畝均效益4500元。

槐樹下,50多歲的村民王羅會談到王際銀顯得異常激動:“百姓誰不敬好官,王際銀好樣的!是他帶領俺們架了橋,修了路,讓糧食賣個好價錢。”原來,後寨村雖地處偏僻,卻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歷年種植花生、玉米都在2000畝以上。因隔河渡水,路況較差,糧販們都不願意到後寨收購,即使來收,價格比交通便利的鄰村低上幾分錢。看著村民們焦灼的目光,王際銀召開了村民大會,決定修路架橋。

那個年代,架橋修路資金是攔路虎。王際銀率先捐出家中的積蓄2000元錢,帶動全村黨員幹部和在外工作人員捐款。他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向上級彙報爭取扶持資金15萬元。

2008年,後寨村投資34萬元,在趙河架起了連心橋。隨之,一場築路大決戰也拉開大幕。

然而,棘手事一件接一件。第六村民小組在修路時遇到一個“難纏戶”:需要砍伐她家3棵礙事的樹,拆遷廢棄的烤煙樓。她請來陰陽先生,辯稱“山向不利要死人”。一到修路時,她就躺在工地上阻止修路。組長脾氣躁,要指派人強行拖開,矛盾一觸即發。

王際銀知道後立刻到現場勸組長道:“幹部要有包容心,咱不能與老百姓對著幹。”事後,他先到婦女家做工作,隨後又到婦女娘家,找到懂禮節的人給她做工作。該婦女逐漸認識到這樣做對己對他人都不利,便主動退讓。這件事對全村觸動很大,被拆戶主動清障。

如今,村民出行難、賣糧難早已成為歷史。每到糧食收購季節,糧販在這裡設立的收購點就有三四家。

“一碗水清到底的人”

在後寨村群眾眼裡,王際銀是個“一碗水清到底的人”。

1983年村“兩委”換屆時,村民們把王際銀的二哥選為村會計。當時王際銀提出兄弟倆退出一個,要求第二次重選。結果,在選舉時,黨員群眾又把他們兄弟二人選進了村班子。王際銀先是納悶猶豫,後來又索性認了這個結果。“群眾對我兄弟二人信任,決不能辜負了大家的心意。村幹部要一碗水清到底。”他告誡二哥,要理好財管好賬,給村民們一個好交代,做“清白官”。

就這樣,兄弟倆人,弟當村支書,哥當村會計,村裡的每一筆開支都由村主任和理財小組簽字報銷,兄弟共事21年,財務清清白白。2004年村委換屆時,他二哥因年齡偏大提出辭職,但21年的“明白賬”,至今還保存完好。

近幾年,後寨村在確立貧困戶、低保戶對象時,富裕人想當低保戶和貧困戶的不在少數,甚至以當低保和貧困戶來炫耀。他們通過方方面面關係對村組幹部說情。針對這種情況,王際銀召開黨員幹部大會,要求黨員幹部守住信念底線,不越法規防線,堅決按照標準,公平公開精準識別。全村39家貧困戶61人,18家低保貧困戶無一差錯。

王際銀當村幹部45年從沒沾村裡一點光。前些年,鎮裡為鼓勵種植菸葉,稅收按一定比例返還村裡,並說明按4%獎勵村支書。那份屬於自己該得的獎金,他全部上繳村裡。那年,他愛人患癌症,需要手術和化療,急需費用,有人勸他從返還款中拿點錢去南陽治病。當時兒子和女兒都在上大學也需用錢,看到母親病疼,兒女們流淚求他拿回應得的返還款,但遭到王際銀拒絕。他四處求借,堅持用自己的錢為愛人治病。幾年過去了,愛人竟奇蹟般活了下來。

因積勞成疾,67歲的王際銀患上了高血壓和心臟病。今春,村支部換屆時他堅持退下來。4月上旬,後寨村召開黨員大會,王際銀捧著鮮豔的黨旗授給下一屆村支書,鏗鏘有力地說:“村幹部就是一杆秤,秤砣是老百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評論:

當好人民公僕

□本報評論員 王東亮

全國勞動模範、鄧州市汲灘鎮後寨村黨支部原書記王際銀,從1973年任村主任算起,已當了45年村幹部。45年執著堅守,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有的是默默無聞的付出和奉獻!

難能可貴的是,多年來,王際銀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一直不忘人民公僕的職責和義務!“黨員幹部決不能讓群眾搗脊樑骨。”這是他樸實無華又擲地有聲的誓言!

有極少數黨員幹部,有點權力就會想著為自己為親朋謀些好處。更有甚者,利用權力貪贓枉法,大飽私囊,走上犯罪的道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利益誘惑越來越多。村幹部雖不是什麼大官,也同樣面臨考驗。手中的權力如何使用,必須做出正確抉擇!王際銀做出了榜樣!

黨的幹部,就應該像王際銀這樣,無論職務高低,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忘初心,用一言一行樹好形象,當好公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