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如何成為德國的“救世主”和世界公敵?

希特勒如何成為德國的“救世主”和世界公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德國受到嚴厲的制裁,割讓領土,丟失海外殖民地,鉅額賠款的重壓,並在之後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在內憂外患之下,魏瑪共和國難以將擔當拯救德國及民眾的重任,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扭轉了德國的困境,並在三年裡,創造了“經濟奇蹟”,成為世界前茅的經濟大國。

在希特勒獨裁初期,德國出現了“經濟奇蹟”,納粹黨也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接納和支持,希特勒也受到全國上下的狂熱崇拜。

那麼,為什麼希特勒會得到德國民眾強烈的擁戴的崇拜?

希特勒有很強的個人魅力,演講出色,能鼓舞和煽動民心。但是,這還不足以令希特勒控制眾生。除開希特勒本身的出色以外,雲石君認為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使其得到萬眾擁戴。

第一、一戰後,德國嚴重的內憂下,使得民眾需要一個救世主來帶領德國走出困境,走向崛起,而希特勒符合民眾的心理需求。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迅猛發展,到一戰前夕,德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是歐陸的霸主。德國實現這種成就,只用了短短三四十年。可想而知,德國民眾對於國家的迅速崛起的自豪感。

一戰後,德國戰敗了,受到英法美等國的嚴厲制裁,割讓領土,丟失海外殖民地,鉅額賠款,德國一下子灰暗了。再加上1929-1933年席捲歐洲的經濟危機,更是讓身陷困境的德國如履薄冰。工業生產水平倒退,工業產量大幅下降,失業率嚴重,民不聊生,社會階級矛盾愈演愈烈。

一戰前和一戰後,德國的現實落差太大,民眾心生憤恨,極度渴望能恢復一戰前美好的生活。可是,魏瑪政府又無力改變德國的現狀,挽救德國,拉昇經濟,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而且,還有來自法國為首的強大外部壓力。在內憂外患之下,魏瑪政府越來越不得民心。

希特勒如何成為德國的“救世主”和世界公敵?

而希特勒的出現,讓德國民眾看到了俾斯麥一樣的救世主。如果怨聲載道太過強烈,只有出現一種更大更強的聲音才能將其覆蓋。在人人自危的局面下,需要有一個強烈的聲音告訴人們:他們的困難是暫時的,他們的未來是有希望的。而希特勒的出現,正符合民眾的心意。而希特勒也深諳人民的心理,對症下藥,展現出自己的超凡個人魅力,來增強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對他個人的超級崇拜,進而實現中央集權。

第二、一戰後,德國受到英法美的強烈制裁,而且戰後仍面臨強烈的外部壓力。德國要實現中央集權,才能有效抵禦外敵。希特勒的個人獨裁形成,民眾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愈演愈烈。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是歐洲的地緣中樞,十字路口,交通貿易樞紐。憑藉有利的地緣區位,在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加持下,德國實現了崛起。與此同時,也有來自四方的外部壓制,特別是法國和俄國的。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國力大衰,而周圍又有各國的虎狼環視,外部威脅空前強大。而戰後的德國遭受經濟重創,國家資源又短缺,只能依賴大量外債和經濟援助來促進工業發展。

這種及其被動的地位,不能避免遭受他國的強烈壓制。而此種局面下,德國必須儘可能地整合國內社會資源集中用於對外博弈,體現在政治上就是極端中央集權。通過這種方式來集中各方力量,增強民眾的凝聚力,有效的應對外部衝突。

中國便是最好的例子。在漫長的農耕時代,歷代王朝便是藉助高度的中央集權,有效整合內部資源,來應對強大的遊牧軍事勢力。

在強大的外部威脅壓力下,希特勒和納粹便是用極端中央集權,來保證國家的安全。而希特勒的個人獨裁也應運而生。

第三、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信息傳播速度加強,傳播範圍加大,推動了民眾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

有一句很文藝的句子,“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是通訊不發達的寫照。我們也會經常從影視作品裡看到,“飛鴿傳書”、“八百里加急”,前方戰事緊急,後方卻還在歌舞昇平,要過很長的時間統治者們才能知道發生的大事。就拿“八百里加急”來說,按照每隔20公里一個驛站,八百里就有40個驛站,要換40匹馬,才能在一天裡將信息帶到目的地。先不說所耗的人力物力,雖然已經竭盡全力做到最快,但是,消息的滯後性還是會影響到統治者的決策等。另外,最高領袖的權威也會在層層信息傳達中削弱,很難令民眾產生強烈的個人崇拜。

而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推動了信息傳媒業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時代信息滯後的局面。有限電報、電話、收音機等的發明,電影、廣播行業的興起和普及,大大提升了信息傳播速度,加大了信息傳播的覆蓋面。而在信息傳媒的幫助下,希特勒可以有效的在全民中展示自己的個人風採,激發群眾的愛國情懷等。也讓民眾覺得希特勒並不是一個虛無的神,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有著神力的人,對希特勒的崇拜之情也就更加強烈。

希特勒如何成為德國的“救世主”和世界公敵?

總之,希特勒這樣的政治強人,是中央集權極端化的產物,是當時嚴重的內憂外患國情下,民眾的選擇。在技術的加持下,民眾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也愈演愈烈。

不過,這種個人崇拜是極度瘋狂的,過激的。俗話說“過猶不及”,當德國人民陷入盲目的個人崇拜及極端的愛國主義中,他們著了魔,在幾年後便發動了第二次戰爭。

雖然,德國依靠納粹主義和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在短時期扭轉了國家局勢,並擴軍備戰,對外擴張。不過,在納粹黨執政最初,還遠不是英法的對手。以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來講,它應該加大對納粹德國的壓制才對,更何況是和德國有著緊密地緣關係和長期糾葛的法國。可是,英法對納粹的崛起和擴張的態度為何如此消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