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看不懂西方藝術,卻還能津津有味地在博物館裡呆很久?

雷鎬

這個問題其實問到了當今許多人的痛點,反映了許多人藝術審美知識的貧乏,說到底,跟現代藝術普及率不高,大眾審美能力不高有很大關係。

從側面也反映了許多人喜歡不懂裝懂,喜歡附庸風雅的習慣。

布歇《戴安娜的休息》

就問:這幅畫怎麼樣?

觀者豎起大拇指,連聲說:好,好,畫得好!

我又問:哪裡畫得好?

他說:畫得像,顏色漂亮。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裡首先涼了一截。

我又問:你覺得這個作者吸收了哪些風格,他的筆觸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波提切利《維納斯與戰神》

問完這話,只見那個觀者腦袋搖得如貨郎鼓,立馬走開了。

看著觀者離去的背影,我不禁問自己:普通大眾究竟喜歡油畫的什麼?難道這就是普通大眾對西方油畫的認識?

油畫其實跟中國畫在本質上一樣,只是繪畫工具和材料不一樣,在表達藝術目的方面,它們都是殊途同歸的。

莫迪裡安尼《浴女》

油畫除過欣賞畫家的深厚的造型能力,對色彩調配的和諧程度,對畫面整體構圖的佈置,對畫面中光影效果與明暗關係的梳理,更重要的是,油畫也講究筆法。

由筆法形成筆觸痕跡,跟中國畫的線條一樣,都是傳情達意的載體,它是畫家思想深處的顯性流露,從這裡,我們可以讀懂畫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到底,就是“畫如其人”,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畫如其人”都是真理。

達利《內戰的預兆》

從畫如其人裡,我們繼而窺探到畫家的精神狀態,畫家所展現的情懷和喜好,以及他從作品中傳遞出的民族文化特徵。

西方油畫,尤其人物畫,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典型性,都是在藉助某個人物來表達一個時代的文化共性和價值觀念。如果深入瞭解這幅作品,完全能從作品背後挖掘出許多故事。

對待一幅油畫,如果欣賞者的知識面越寬泛,他就對作品解讀得越深刻。有時,連畫家都沒想到的觀者都能給解讀出來,到那時,觀者就是評論家了。


鴻鵠迎罡

謝謝提問。我覺得,這種看法是一種小眾專家的狹隘看法。藝術是給大家欣賞的,這與懂不懂沒有關係的。

比如,聽交響樂的都懂?讀莫言小說的都懂?收藏齊白石畫的都懂?


欣賞藝術懂了固然好。不懂看看,看多了也會懂的。

西方油畫,不要說畫畫的,就是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也不好完全懂。

因為要達到懂的程度。基本應該是一個專家。尤其是西方美術作品,還有很多西方的歷史、文化、宗教等等內容。


所以,還是不要動不動就要懂。不懂只要喜歡,多看看,理解一下這方面的藝術,也可以開闊我們的文化視野。

我覺得,能夠到博物館去看看。這就是好事。


話又說回來。如果看中國畫就一定懂嗎?去年故宮博物院展出了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觀眾非常踴躍,據說排隊看呢!你說這麼多人,都是懂畫才去看?不一定吧?

所以,博物館看藝術作品,人多一些好。


我們一些半懂藝術的千萬不要自以為懂藝術,藝術作品是給藝術家看的。這是很錯誤的。

當然,西方藝術文化與中國很不同。大家想一睹西方藝術廬山真面目,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不知大家怎麼看,大眾到博物館看西方藝術作品。


千千千里馬



藝術無國界。

首先應該指出,這個問題提的有些偏頗。對於西方藝朮,怎麼才算“懂”?怎麼叫“不懂”?

我相信進博物館參觀的人大部分是對藝術有一定認知的。往深處不敢講,至少能夠分辯得出哪幅畫好,哪幅畫不夠好。至少能夠欣賞,能從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



其實,真正“懂”得西方藝術的又有幾人?即使在西方國家,懂得的也未必能佔到多數。藝術之所以為藝朮,其魅力恐怕也在於此。就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樂意欣賞,但又似懂非懂。試想如果大家都懂,人人都懂,不都成了藝術鑑賞家了嗎!



早些時候,我對西方藝術不僅不懂,甚至不能接受,不會欣賞。後來看的多了,慢慢地喜歡上了。但即使到現在,我也不算懂西方藝術的人。

很多人到博物館參觀西方藝術畫展,而且駐足長留,這是好事。這說明在人們的眼裡,美的事物是共通的。我覺得對我等大眾來說,對西方藝朮懂不懂並不重要,喜歡就行。就好像我們品嚐美食一樣,興奮點在好吃不好吃。至於這美食有什麼來歷,有哪些成份,怎樣烹飪製作的,又有多少人會關心呢?




誰憐一燈影

博物館其實不單單是欣賞藝術作品的殿堂,同時也是是一個讓我們去感受歷史氛圍與審美教育的地方。即使很多觀眾來到博物館時並不能很好地理解展品的內容和情感表達,但博物館為觀眾提供的審美體驗是獨特而令人回味的。此外,即使“看不懂”西方藝術,展品下方的展品介紹和展廳門口的展牌以及展覽介紹,甚至包括最新廣泛應用的語音導覽,都可以幫助原本前期“功課”不那麼到位的觀眾去理解展覽,嘗試去感受展品背後蘊含的情感表達和內容傳達。最起碼,也會讓有心的觀眾收穫到一定的博物館或展品知識。

更何況,博物館中的展品不僅僅有西方藝術作品,更不乏很多當地民俗文化以及中華文明的歷史精粹。尤其以我國博物館為例,由於我國的內斂藏蘊的民族個性和悠久綿長的歷史,許多公共博物館內的大量展品都是對中華歷史文明的集中展示。比起數量龐大的中華文物藏品,西方藝術的展品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大多數西方藝術展都是和國外博物館合作辦展或者通過讓展品遠渡重洋,租借展品來舉辦臨時特展。這就讓更多觀眾有了更大的可能依據自身的經驗和民族文化背景去了解博物館。而對於大多數對博物館並不那麼瞭解透徹的普通觀眾來說,看透吃透展品的藝術性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來幫助博物館實現對社會公眾的教育功能。只要大家能夠如題主所說,“津津有味地在博物館裡呆很久”,那麼我想這就是一個博物館最大的成功了。


三聯中讀

其實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你說是不懂裝懂也可以,你說是真懂也可以,因為你也不知道他心裡是怎樣對待西方藝術的,因為藝術的欣賞價值和標準不是一個固定答案。我認為出現問題中的情況有幾點原因。

第一,不得不說東方民眾普遍對西方有種神秘感與認同感,認為他們的行為很先進。

(我不知道題中所說的很多人指哪些人,姑且這樣說吧!),比如,近些年興起的過洋節,用西方的產品,喝西方的飲料,自然也覺得西方的藝術很好了。

第二,西方的藝術,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它的內容真實,色彩豔麗,特別是一些繪畫,在人們看不懂的情況下,與東方作比較的情況下,就會覺得好奇,因為駐足觀看。

第三,觀看西方藝術品或者人們覺得更加真實,直觀,

他不像我們中華藝術那樣,被貼上博大精深的標籤,使人們認為文化修養達不到的話,還無法看懂。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品也確實是這樣,要想弄懂,要結合很多方面的知識和自己的悟性。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看法,那麼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謝謝支持!


鐵匠的頭髮

西方的藝術家們, 達芬奇,拉斐爾等小淫蟲們,把藝術活生生給搞成低俗無聊的裸體畫了,文藝復興就是一把小淫蟲們畫女性裸體的盛宴,無不顯示著他們文明的貧瘠。



有的問西方的裸體畫怎麼都沒有毛?這就說明了不是許多人不懂西方藝術,而是都覺得所謂的西方藝術就是普通人眼中的裸體畫而已,不管用什麼語言去包裝修飾,離不開裸體畫的本質。西方的藝術,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沒有意境想象的美妙,只有淫意滿滿。


藝術就是通過藝術家對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徵真實地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給觀眾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真實感,雖然沒有親臨其境,但恰處於其中,給人一種心曠神怡且自然的感受。

藝術的真正美需要高尚文明的內在支撐,而不是就披上一層“皇帝的新裝”而稱之為藝術。西方藝術史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獸藝吧。



其實,我們的美學,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最極致的。我們的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千里江山圖等等,那一副不弔打小淫蟲畫的裸體畫,直接甩她幾萬條街道。


不是我們的藝術不行,恰恰最極致的藝術之美在我們。只是有些人不願意睡醒,清醒過來,爬行在外國人的腳下的狀態。 不洋不興已經是過去式了。

跪著不易,蠢貨,是時候收起你的膝蓋了。 華夏盛世,正在歸來,有你,有他,有每一箇中國人。多攢錢,多生娃,多學習。


崇儒

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但聽相聲的人都懂麼?

書法,是一門文字的藝術,但識字的人都懂麼?

同樣,去欣賞和觀看西方的雕塑和美術藝術,也不見得就必須懂。

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同樣的作品,能讓不同的人去欣賞、感悟和品味。

明白了這一點,大家就會理解,許多人並不瞭解西方藝術,甚至於完全就是個門外漢,但卻依然喜歡在博物館裡呆很久,流連於展廳內的作品之間。

我是一個缺乏藝術細胞的人,但有時在逛藝術展時,也會駐足觀看,試著去理解創作者的藝術風格和精神追求。當然,更多的時候,是難以做到的。不過,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置身於藝術的殿堂裡,嘗試著感受下它的魅力,又何嘗不妥呢?


另外,當我們提到西方藝術時,往往都會想起那些赤裸的女性畫像,甚至不少朋友都會不由自主地面紅耳赤。事實上,西方藝術的範疇和種類是很寬泛的,並非全都是那些“羞羞的”化作。當然,如果大家和我一樣,覺得這些畫作也是“羞羞的”,那麼,恭喜你,咱們都是外行。

如何將藝術和色情區分開,也是一門學問。不可否認的是,不少人去看西方藝術展或翻看人體藝術,就是去湊熱鬧的,甚至還抱有些不太“純潔”的想法。如果這樣,那就是有些將藝術低俗化、庸俗化了。

其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知識和藝術的追求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如今,有更多的人前去欣賞和品味西方藝術,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且,如今大多數人不懂,不代表以後沒有更多的人會懂。咱們接觸多了、感受多了,自然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碣石樵子

看不看的懂,別人是無法知曉的。

對藝術的欣賞是需要培養的,藝術欣賞能力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天生的。

大城市的人一直鄙視城鄉結合部的穿衣審美,確實大城市的人在穿衣搭配上比城鄉結合部的更有美感,同樣是人為什麼不同環境下對審美高低有這麼大的影響?這就是被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你身邊人水平高你自然提高的就快。



看一些優秀的藝術品也是同樣道理,在最開始,不求自己能看懂,不求自己說出道理來。先在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前多看就行了,看多了自然對不同作品有了比較,有了比較就有了優劣之分。對藝術品的感覺慢慢就培養出來了。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想提高自己的審美和提高自己的成績一樣都需要學習。

藝術的價值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評判。有的人能看出感覺就是表達不清楚這種感覺。對藝術品的評價也是沒有標準的。


百舌說

槓精:因為博物館裡有空調!

其實這個問題有些許不妥,

,和不懂有什麼衡量的標準呢?

天才達芬奇也也不一定能給個具體標準。給你個眼神自己體會下!

藝術鑑賞的確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作為依託來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解讀。例如拍賣、策展等等。


而對於我們普羅大眾來說,欣賞藝術是一項自我愉悅的活動,其實並不需要揹負太多的負擔。

在歷史上有不少精美且質量上乘的藝術作品都沒有艱深的主題和複雜的象徵,甚至作者也是抱著單純展現美而創作。

雷諾阿,如果完全不從專業角度去分析,也能看欣賞畫面的美感,不是嗎?




即便有些作品有很複雜的故事背景和創作過程,如果能主動了解一二,當然會有更豐富的體驗。

如象徵主義的夏凡納



如此妙齡少女看上去清新可人,可在講什麼故事卻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難道不想找度娘瞭解下?

有些畫,就算上兩堂專業課也未必能吃透它。有句話叫“各花入各眼”,不妨就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吧!

如抽象派馬列維奇


理工男能看出電路板吧?駕校考試沒過的能看出側方入庫線吧?準備買房的能看出戶型圖吧?強迫症會考慮怎麼把它按顏色大小再排列吧?

欣賞藝術是很主觀和私密的一件事,不必像做考試題那樣分個對錯。

還有些藝術作品一眼就能給人以強烈的衝擊力,它們情感強烈,無需說明就能產生共鳴。

珂勒惠支



所以,凡事不必都精通,做人呢最重要是開心。

覺得不錯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或者贊,每天上新,和你聊一聊有趣的藝術!


一一一0有趣的藝術

道理其實很簡單,雖說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自雍正年間閉關鎖國開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一直給自己貼上東方文明的神秘標籤,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逐步減少。



面對西方藝術,不可否認。大多數人在欣賞之餘,覺得好奇。看到如此栩栩如生的畫面,大開眼界,歎為觀止。若論真正的欣賞水平,估計只有懂藝術的行家才能心領神會。一句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看不懂西方藝術,卻還能津津有味地在博物館裡呆很久?

這是因為平時觀看西方藝術的機會不多。確切的說,西方藝術,具有超強的視覺衝擊,特別是一些人體繪畫,立體感強,色澤豔麗,令人刮目相看,甚至流連往返。這正是人們津津有味地在博物館裡久久不願離去的原因所在。

觀看西方藝術,瀏覽人物肖像。領悟其中含義,瞭解時代背景。對於參觀者來說,機會難得!

欣賞西方藝術,陶冶情操,不等於褻瀆自己的靈魂。

當然,真正的藝術,從來不分國界。欣賞西方藝術之美,不需要任何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