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嶺南畫派”?

平付小超

嶺南論文化自古無派。自明,始有陳白沙心學稱派;衍至近代,又有嶺南畫派為之殿軍。

所謂嶺南,指的是五嶺以南。它以廣州、澳港為核心,以兩廣、海南地區為它的基本地盤,從位置上看脊促在中華大陸的邊緣。

這塊地方,歷史上向來是雜草叢生、文化不昌之地,是遺民流離的淵藪,也是難民逋逃的避所。天下海表,化外之地,存在感若有若無。

所以,您如果細心看18世紀的英國佬亞當斯密寫的《國富論》,會發現裡面竟然也講到中國廣東人溺死女嬰的惡習。


嶺南畫派是近代一個地域性畫派,出現和成熟於廣東,帶有強烈的廣東文化特徵。

一方面,嶺南集體人格因為偏僻落後而趨保守。近代以前,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政治更替、文化運動,基本上都是由“北佬”發起和爭逐,嶺南人基本只是被動著尾隨。

另一方面,也許正是因為文化上缺乏負擔,嶺南人更具創變意識。西人布魯姆有所謂“影響之焦慮”,在嶺南人那裡,不會像水深土厚的中原人士一樣沉重,因此一旦機遇得來,反倒能掉臂前行,虎虎有生氣,敢開創新局面。

這一點,我們思量下嶺南出品的政治人物如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商界人士如李嘉誠、馬化騰、黃光裕,文化大佬像六祖慧能、屈翁山、梁啟超,“雖不中,不遠矣”。

所以,我們今天看嶺南畫派,體會他的保守與創闢兩面兼及的怪狀,不能離開這個視角


嶺南畫派能在近代藝壇“獨立門戶”,自有它的“獨門暗器”稱雄於當時後世。

嶺南畫派嚴格意義的存繼其實只有兩代,是所謂“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昆仲、陳樹人;及之後的“四大天王”——趙少昂、關山月、黎雄才、楊善深。現在自然還有以“嶺南畫派”自我標榜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姑妄聽之可也。

嶺南畫派諸君子,沖決網羅,推陳出新,折衷中西,交融新舊,開創了“新天地”、“新國畫”,表現出了和自明清以來傳統的、主流的文人畫迥異的格調、氣象、畫法。在當時,中國畫的革新人物如徐悲鴻、黃賓虹、林風眠等等還沒出現,自我作古,別開生面,時人驚奇無以名之,是稱之為“嶺南畫派”。

以我淺薄的理解和觀感,嶺南畫派最大的特質在於筆墨技法上融匯中西。一方面,他們強調上溯宋代的寫實風格,比如“沒骨法”、“撞水撞粉”法的大力應用,復古為新;另一方面,他們又重視西方畫風的異質性,比如對素描、構象及色彩的重視,據此開創了一種雄偉恢奇、光怪陸離的畫風。

這是嶺南畫派的基本傳承和脈絡。


這種藝術變革流派何以會獨獨出現在廣東,我意原因有兩點。

一者,藝術也和所有文藝種類一樣,“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它的變革運動和近代以來廣東社會激昂的革命情緒有關。

晚清時期,王綱鬆動,江浙與兩廣四省民眾因為本身多是宋明流亡遺民後代之關係,對滿清異族之反抗最為激烈。

鴉片戰爭之後的廣東,革命思想風行草偃,大破大立之思維瀰漫省內,物競天擇、人定勝天、自強不息、迎頭趕上之心態在社會各界各行都有不同影響,此點可見證於時人為數不少的諸如鄒魯、楊匏安、伍廷芳、陳序經等人的回憶錄。

因此,突破傳統文人畫模古忽今的侷限,破除過去國畫一味地講求天人合一的自我封閉狀態,展現積極進取的世界觀,也成為當時廣東畫壇先進的精神嚮往。“二高一陳”那幫人本身也是辛亥革命的參與者,更能說明這種時代情緒對於藝術的波及之力。


二者,嶺南畫派這些元老,大部分都有留學日本的經歷,這樣的求學背景直接影響到他們後來的創變思維。晚清時期,據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一書所考,當時東渡中國人也是以江浙、廣東三省人數居多。

但其時之留學生或以革命為目的(黃尊三《三十年日記》4冊最值參看),或純以遊手好閒為樂趣(平江不肖生的《留東外史》有非常形象描述),有一幫廣東人“革命不忘藝術”竟然在日本汲汲學畫,不能不說是一群異類。

那時的日本藝術界,正積極汲取歐美現代文化養分,在畫風上也是善學西方。西方繪畫中的透視法、明暗法已被普遍採用,比如流傳下來的日本屏風畫就是非常明顯的例證。這些技法、格調上的變異和學習,在高劍父的身上就格外突出。

比如高氏畫作,在美感特質上喜歡展現個人的獨特的生命體會和日本現代浮世繪的精神取向若合符契,他畫中的那種現代感、民族性、裝飾性,也和日本融匯西洋後的襖繪、屏風繪、壁繪等形式脫不了干係。


嶺南畫派是廣東文化的碩果和驕傲,但是近代以來的廣東畫壇,並非僅有嶺南畫派撐仗門面。

近代廣東,還有一群傑出的畫家,比如關良、丁衍庸、賴少其、吳子復,同樣都是可以壁立千仞的大家。他們同樣超越舊派與洋派,開創與擴展著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每當畫展中,看到這些嶺南鄉賢偉大的創造,我都會以生在廣東而驕傲,“不辭長作嶺南人”。

2018,4,17,晚,燈下匆筆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

劉愚愚

嶺南畫派是廣東籍畫家組成的一個地域性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他們重寫生,融中西畫之長,以革命精神和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創立了有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豔明亮,水墨淋漓,罩色均淨的現代繪畫。初時他們不滿意嶺南畫派提法,因它沒能體現出吸收外來營養使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的革新國畫的理想,而寧願自稱"折衷派",但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接受嶺南畫派這一名稱。第一代是上述嶺南三傑,信奉同一藝術原則,各有創新,風格不一樣,第二代傑出者有關山月,黎雄才和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風格各異,後輩又有楊之光,陳金章,林墉等,各有自己面貌。嶺南畫派與上海有些淵緣,所有區域性命名的畫派都是在當地產生,嶺南派則是在上海產生確立,1912年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人來滬辦畫館,辦美術雜誌,初時名望響不大,海派領袖吳昌碩和一些海上名家無門戶之見,給他們以支持扶植,搖旗吶喊,擴大其影響。有一位嶺南派畫家黃幻吾,在國外講學考察辦展於49年回國後一直在上海,後為上海畫院畫師,我認識他兩位學生,也有一些人跟他們學嶺南畫法。




高劍父作品



高奇峰作品



高奇峰作品





趙少昂作品



楊善深作品




關山月作品




黎雄才作品



楊之光作品



陳金章作品



黃幻吾作品


瀚墨尋夢

廣東地處五嶺之南,被稱為嶺南。“嶺南畫派”是指由廣東籍畫家組成的一個地域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人稱“二高一陳”。

這一畫派是在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下,近代中國藝術革新運動中逐步形成的。“二高一陳”都曾留學日本,較早參加了辛亥革命,並且都是同盟會會員,他們在藝術上主張“折衷東西方”。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融匯中西繪畫之長,創作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兼具兼容與創新的作品。

“嶺南畫派”注重寫生,以嶺南特有的景物為豐富的題材。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豔明亮、水分淋漓。

高劍父,一生不遺餘力地提倡革新中國畫。他率先主張折衷,既折衷於傳統文人畫與院體畫之間,又折衷於中國傳統繪畫與東西方繪畫之間。在創作上,他對人物、山水、花鳥皆有很高造詣,他較少使用線條,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來表現形象和質感。作品整體蒼勁奔放,充滿激情。

高劍父·《江關蕭瑟》

高劍父·《鷹》 1917年

高奇峰是高劍父的胞弟,其繪畫技藝、主張以及人生經歷均受高劍父影響,作品以翎毛、走獸、花卉最為擅長,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畫風工整而剛勁、真實而詩意昂然,敷色溼潤、形象生動。

高奇峰《怒獅》1927年作

高奇峰《猴子》

陳樹人17歲從師居廉,注重寫生,畫真山真水之靈秀而得以傳神,同時清新而富有詩意。他的畫沖淡、自然,秀麗、明快,以清勁之筆寫文人之氣,人稱“畫中有詩”,與高劍父的霸悍、高奇峰的雄奇是截然不同的。

陳樹人《月牙山秋月》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脫穎而出,主要代表人物有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盧傳遠、方人定、黃少強等。其中趙、黎、關、楊四人更是被譽為當代嶺南畫派四大畫家。


民國畫事

嶺南畫派是海上畫派之後崛起的最成熟體系,影響最大的一個畫派,也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嶺南畫派始於晚清時期,“二高一陳”即為早期著名創始人,二高即為高劍父、高奇峰,陳即為陳樹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內外華人都喜歡的著名畫派。

嶺南畫派的特點有,主張創新,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主張寫實,引入西洋畫派;博取諸家之長;發揚了國畫的優良傳統,在繪畫技術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沒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包括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廣州的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昂被譽為高奇峰以後最佳傳人,海外友人多以收藏少昂花鳥為貴;黎雄才、關山月都在美術院任教,弟子頗多;楊善深現在香港主持他開創的“春風畫會”,傳授畫藝 。

“折衷中外,融合古今”,這是“嶺南畫派”最重要的主張,是它的藝術原則,也是“嶺南畫派”革新的途徑。被稱為“嶺南畫派” 第二代中最出色的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無論在審美意識上和藝術成就上都超越了他們的老師高劍父,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關山月、黎雄才後一輩的畫家中,比較突出的是陳金章、梁世雄、林鏞、王玉珏等人,都是很有才華、成績斐然的中年畫家,從“嶺南畫派”發展的角度看,他們都有自己的創新和突破,而且有了比較成熟的個人風格,這是值得重視的。要研究“嶺南畫派”連續不斷的新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