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嶽石刻傳人安在?石匠:若有人願學 我出錢都可以

安嶽石刻,上承敦煌、雲岡、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著名雕塑家、美學家王朝聞眼中的安嶽石刻,“古、多、精、美”。除了為安嶽贏得中國石刻藝術之鄉、中國佛雕之都的美譽外,安嶽石刻還造就了一大批石刻工匠,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中,也不乏安嶽石刻工匠的作品。然而,時過境遷,安嶽石刻工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不少非遺一樣,如今無人願學,後繼乏人,面臨斷代困局。

“年輕人不願意學,還在做這行的很少,年齡也至少40多歲了。”儘管成功入選5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但安嶽石刻的傳承人石永恩卻高興不起來。他擔心,再過二十年,安嶽石刻工藝會失傳。

手●藝

歷史

始於南北朝,

盛於唐、五代和北宋

在安嶽廣袤的山鄉,摩崖石窟遍佈全縣69個鄉鎮,石刻造像達10萬餘尊。這些安嶽石刻,始鑿於南北朝時期,盛於唐、五代和北宋時期,南宋以後走向衰落。如今,安嶽石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2000年,安嶽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石刻藝術)”。

“唐宋時期,安嶽石刻的工藝水平很高,一批工匠湧入安嶽開鑿造像,也在安嶽造就了一大批石刻行業的能工巧匠。”安嶽縣文體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儘管南宋以後走向衰落,但安嶽石刻一直延續,從明清時期至今,仍有一批又一批工匠從事石刻行業。石永恩說,安嶽石刻與大足石刻一脈相承,大足石刻中,便不乏安嶽石刻工匠的作品。他的說法也得到了一些文獻資料的證實,另有學術論文也稱,在大足石刻留名的工匠中,來自安嶽的文氏鐫匠是造像年代最久、傳承世系最多,也是範圍最廣的一支。

儘管有著輝煌的歷史,但南宋以後,安嶽石刻走向衰落,工匠技藝開始走下坡路,從業人員也越來越少。安嶽縣文體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直到改革開放後,安嶽石刻工藝才得以被保護和傳承下來。

工匠

16歲入“打石門”,

今年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1947年出生的石永恩是安嶽縣東勝鄉人,自16歲時進入“打石門”,成了一名石匠,便與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打石頭時,我對安嶽各地寺廟中的佛像很感興趣,覺得這些佛像造像精美、線條流暢、神情豐富多彩,就慢慢著了迷。”石永恩回憶,漸漸迷上安嶽石刻後,他常在白天趁著休息時,到附近寺廟裡看石像,拿著石頭模仿造像。晚上回家後,他又拿出紙筆,將白天看過的石像畫出來。平時打石頭時,他也經常一邊打石頭,一邊琢磨石像,打壞好石板、打破手指的情況時有發生,師傅們罵他笨,罵他心不在焉。

有一次,大夥們聊起“牛郎織女”的故事時,談及襟飄帶舞的織女,石永恩卻想到了安嶽石刻中美麗的飛天。午飯過後,他拿著鏨子、鐵錘徒步跑了三公里,來到一個寺廟,搬來石頭臨摹飛天。但試了一遍又一遍,他始終無法雕刻出滿意的飛天。而他的石匠師傅卻認為他耽誤了打石頭,一怒之下將此事告訴了他的父親,引來父親對他的一頓訓斥。但父親拗不過他,只能妥協,最終讓他拜安嶽著名石刻藝人石金山為師。

“學石刻後,我便開始雕刻拳頭大小的石獅,到成都武侯祠和大足去賣。”石永恩說,1986年,他對石刻的熱愛和執著,也打動了四川省展覽館的匠人陳家雲,陳家雲收他為徒。跟著陳家雲學習後,他的人像雕刻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之後,我也開始模仿雕刻安嶽石刻中的佛像,雕刻技術不斷提高。”

1992年,石永恩倡導成立了安嶽石刻藝術總公司,後承擔起安嶽圓覺洞紫竹觀音和臥佛造像的雕塑任務。為了雕刻好,他還在原像旁吃住了十幾天,觀察原像的形,感受原像的神韻,並查閱資料瞭解歷史。最終,順利完成兩尊佛像的雕刻。此後,他帶領安嶽石刻工藝團隊,還雕刻了黃龍溪大佛寺高16米的漢白玉坐佛、蜀南竹海長18米的臥佛造像,貴州獅子橋、成都文殊院、青城山圓通寺等不少地方,均有他的石刻作品。“小的作品不算,大件的至少幾十處。”石永恩說。2007年以來,他先後被授予“四川十大民間藝術家”、“四川省民間藝術(石刻工藝)大師”等稱號。2008年,安嶽石刻工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今年5月,他成為安嶽石刻工藝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困●局

一個家族挑大樑

在安嶽縣文體廣新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安嶽石刻的工藝藝術價值高,市場前景也比較好,然而卻和不少非遺項目一樣,面臨石刻藝人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斷代困局。

該負責人介紹,石永恩從事石刻行業後,曾帶過近30名徒弟,此外還有一批人從事石刻行業。儘管未統計過具體人數,但從約20年前的5個安嶽石刻傳承點來看,從業人員至少一兩百人。但最近幾年,安嶽石刻則主要靠石永恩一個家族的人支撐,傳承人也只剩下石永恩及其大兒子石光緒,其他從事安嶽石刻行業的人寥寥無幾。

“石永恩這個家族的一二十個人,主要靠在外承包工程維持生計。”該負責人說,而其他從事這一行業的人要麼已去世,要麼改了行。據他分析,安嶽石刻之所以青黃不接,主要是因為年輕人不願學和缺乏足夠的保護、傳承資金。“年輕人覺得在外打工掙錢更容易一些。”石永恩則認為,安嶽石刻藝人之所以越來越少,還與當前石刻藝人的手藝水平不高有很大關係。

兩代之間現分歧

48歲的石光緒說,自十三四歲起,他便跟著父親學石刻,也曾獨自雕刻石獅、佛像等到成都和大足賣。10多年前,他開始獨自辦石刻廠,既雕刻石獅、飛禽走獸、花草等,也雕刻佛像、牌坊。

儘管如今已是市級非遺傳承人的他將申報省級非遺傳承人,但石光緒最擔心的是,這份“祖業”可能無人繼承。石光緒說,他的下一輩中,此前只有他兒子石廣跟著他學了幾年石刻。但兒子學習時一有機會就偷懶,為此他曾多次責罵兒子。更令他沒想到的是,兩年前,兒子回到安嶽,改做碑文。

5月22日,石廣的碑文店並未開門,他在家中休息。28歲的他稱,他並非不想傳承石刻這份“祖業”,但他認為,做石刻首先要佔領市場,沒有市場,也無法傳承。所以,他回到安嶽開碑文店,做墓碑和碑文等,主要是為了建立關係網,佔領市場。平時,他也獨自雕刻一些小的石獅和佛像,練習石刻技術。然而,石光緒並不認可兒子的說法,在石光緒看來,刻碑文靠電腦操作即可完成,不算進入安嶽石刻這個行業,因為安嶽石刻作為傳統工藝,主要靠手工。

“他就是懶,一天只知道玩手機。”石光緒認為,在石刻行業看來,碑文並未入門。而且,兒子的石刻技術還很差,如果不學好技術,根本無法傳承。“兒子不願學,其他人如果願意來學,我出錢讓他們學都可以。”石光緒有些賭氣地說。

石刻專業乏人問

不止是石永恩和石光緒父子倆感覺祖業難繼,安嶽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曾在2015年設置石刻專業,打算招收一批學生學習安嶽石刻工藝,將這一非遺項目傳承下去。然而,情況卻十分不理想。

儘管如此,但學校並未死心。在2015年秋季招生時,學校再次對外宣傳,準備招收該專業學生。“但還是沒有一個人報名,所以學校在2016年取消了這個專業的招生計劃。”安嶽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招生處相關負責人說。“學校對這個專業也就死心了。”

破●局

雕塑專家:或可校外開班教學

有關部門:將建立產品生產基地

兒子石光緒雖然帶著一幫人從事安嶽石刻,但卻在外地辦廠,石永恩希望兒子能夠回到安嶽。“安嶽石刻需要回到安嶽,我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支持,可以考慮建設一個石刻展覽館,讓大家來到安嶽,就能看到安嶽石刻的展覽。”石永恩說。

在石永恩父子倆看來,安嶽石刻工藝要傳承下去,首先得有人願意學。中國傳統雕塑研究院專家委員唐立新也認為,安嶽石刻工藝首先得培養人,才能談保護和傳承。“現在不少大學尤其是美術學院都辦有雕塑專業,但雕塑專業多是學的西方雕塑。”唐立新說,安嶽石刻作為傳統手工藝,可以借鑑雕塑專業,先塑後雕,這樣也更科學。“可以辦班,不一定非在學校,但必須政府來抓,吸引人來學。其次才是從人體結構等方面來教學,讓雕刻的作品結構比例更科學,作品更具靈氣。”

“此外,安嶽石刻雖然在外有了一定名氣,但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宣傳,比如通過辦巡迴展出的方式,以擴大影響力。”唐立新還說,全國石刻市場很大,但安嶽石刻要佔領市場,還需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對此,安嶽縣文體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安嶽正在做相關規劃方案。根據初步方案,下一步,安嶽石刻工藝的傳承將納入安嶽全縣規劃,做到保護與發展相結合。此外,還將建立石刻文化產品生產基地,促進安嶽石刻工藝的開發和合理利用;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利用進修、講座、研討、培訓等形式,對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以提高安嶽石刻工藝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