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考上二本在現在是什麼水平?

我心方清1

嚴重反對下面有人誇大八十年代高考的難度。

高考的難度是越來越難的,這個趨勢毋庸置疑。你看現在高中的導數部分,其實就是微積分的入門,以前是大學的時候才會接觸到。

你知道1977年的高考是什麼難度嗎?不誇張地說,一部分小學+一部分初中內容的混合罷了。但是考慮到那個時候學校荒廢多年,平時能讀書看報的人估計都少,所以難度這麼簡單也不足為奇了。

至於八十年代的高考,自然是要難一些的,但是難度也沒有多高,畢竟那個時候經濟發展水平在哪裡擺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關係是很大的。那個時候的高考,難的其實是訓練,考得知識深度不深,但是會比較考基本功,比如一個很複雜的式子化簡這樣的,其實這個是從蘇聯人那裡學過來的。

這種考察方式,沒有足夠的訓練很難考高分,但問題是那個時候物質匱乏,很多地方的學生,沒有好的參考書。學不懂,訓練不夠,自然就考不上大學。

因此,你說80年代高考難不難?難。但是不是內容難,是資源匱乏;現在的高考難不難?難。難在考察的深度,而不是資源匱乏(邊遠山區除外)。

此外,80年代高考另外一個難度就是錄取率。率取率比現在低很多,因此那時候的二本,含金量是很高的,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211到弱檔的985吧。

不過那個時候大學出來都包分配,二本出來就是幹部,你要是肯幹,去鄉下,就是專科生幹兩年當鄉長,五年成為縣長的也不是沒有。

現在就是清華北大,都沒有這個待遇了。


佩子臨

我是真正的八十年代從廣東省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我來聊一聊我那同一年級同學的情況吧。

我是一九七三年開始讀小學的。我記得我讀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學雜費是1.76元,下學期的學雜費是1.75元。小學一年級至小學三年級,學校的教學都比較正常,但會經常有勞動課到農田裡幫農民幹活的情況。

剛上小學四年級,毛主席逝世,沒有多久打倒“四人幫”,再後來鄧小平復出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國家大政方針。一九七七年10月恢復高考。一九七七年的高考時間是11月28日至12月25日,為各省獨立命題。1978年7月20日至22日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全國統一命題。那時,我就讀小學的最高年級——五年級(那時候還不設小學六年級)。

到我讀完初中二年級,第一次設立了初中三年級。到我讀高中二年級時(1983年),第一次設立了高中三年級。

我是1984年參加高考的。

高考分為預考和正式高考。預考的通過率約為30%,也就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只有30%的學生可以參加高考,其餘70%的學生只好走入社會,或者工作、或者待業、或者自謀職業、或者回家務農。

1984年參加高考正考的總人數為164萬人,最終錄取到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等專業學校的總人數為47.5萬人。

當時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分為四個等級:

1.重點大學本科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各省市不同,是按當時全國重點大學在各省市的招生人數的1.05倍左右劃分出來的。

這個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預考沒通過的不算在內)的所有學生總數的1.5%。

2.普通大學本科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學生總數的6%。

3.大學專科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學生總數的9%。

4.中等專業學校分數線。這個等級的比例大概是佔參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學生總數的12.5%。

反正我那一屆高中畢業的,全國錄取的大學本科(包括全國重點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等專業學校的總人數是47.5萬人。

這樣你就可以大概知道當時考上大學本科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了。


感動時代

我是1985年參加高考,那時候信息不發達,我們也不知道什麼一本二本,只知道大學,大專和中專。 那個年代,高中非常難考,比大學的錄取率都低,我們中考那年,全區有十多所初中,一百多個班。高中只有兩所,一共十個班。 那時候大學錄取率是大學,大專和高中起點中專加一起的錄取率。 現在考不上大學,比考上大學難。高考結束就會有好多學校給畢業生打電話,推薦學校,不論多少分,只要想上,都能上大學。 那時候,一個學校裡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多,大多數學生都落榜了。不過落榜生也是光榮的,在遼寧,他們有一個名字叫大學漏。工商局,稅務局,銀行招聘,大學漏非常有優勢。我的很多落榜同學都考到以上單位,並且後來成為部門領導。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我真不好界定,當年的二本屬於什麼水平。您能下定論嗎?歡迎留言。 潤楊閬苑


潤楊閬苑

八十年代能參加高考都是家裡條件稍好或者父母有遠見的人,剛剛恢復高考沒幾年,對於知識和生存許多人選擇了後者。

北方許多地方,家裡都是七八個子女,許多人由於家庭原因,都只能上完小學就需要幫家裡幹活,部分家庭受傳統文化影響,讀書識字成為文化人,也是一條路,不過上職高類的人比本科的人多,有份工作就可以了。

我給大家列舉一些數據。

 1980 年,預選制後,大約只有40%的學生有資格參加高考報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外語成績按30%計入總分。考試成績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張貼公佈。取消考生查閱試卷的規定。當年高考共有333萬人報考,共錄取28萬人。一些省、市、自治區擴大招收自費走讀生7000多人。


  1981年,理工農醫類加考生物,按30%計入總分。當年高考共有259萬人報考,共錄取28萬人。


  1982年,高考共有187萬人報考,共錄取32萬人。
  1983年,全國統考時間調整為7月15—17日。當年高考共有167萬人報考,共錄取39萬人。
  1984年,全國統一考試時間恢復為7月7—9日。當年高考共有164萬人報考,共錄取48萬人。
  1985年,共有176萬人報考,共錄取62萬人。
  1986年,共有191萬人報考,共錄取57萬人。
  1987年全國高考共有228萬人報考,共錄取62萬人
  1988年,高考共有272萬人報考,共錄取67萬人。


趣聞視圖

八十年代考上二本應該來說是非常厲害、非常聰明的人。現在和八十年代的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制度等層面做了很多改善,因此兩者之間很難有可比性。


自恢復高考以來,可以說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上升的途徑和空間。一般來說,能通過高考上大學都是家庭條件較好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一些偏遠地區或家庭條件不好的,很多還是沒有這個機會。


而且那時候大學都挺別少,更不存在什麼985,211之類的劃分。

相應地,那時候高考是非常難考的,能上大學的非常之少。不像現在,上大學相對已經很容易。一個縣城,國家統一招生本科應屆上線幾率百分之零點六,加上覆讀的,百分之五。而且大學也不是能混出來的。

大學畢業就分配工作,那時候的大學文憑非常有含金量,工作國家統一分配。

再者當時由於大學數量少,師資力量和質量比較高,教育水平也相應地比較高。

高校擴招以前,高校人數增長率一直維持在8.5%左右。也從另一個方面說,那時候能考上大學的人,大多是非常聰明的,能力超強的。

1999年高校擴招後,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後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1000萬。

總之,那個時候能考上大學的人,都是非常聰明,非常厲害的人。而且受當時國家分配的影響,很多上大學和現在的目的也不同。環境變了,也很難進行比較。當然,如果還有哪些問題,歡迎和我交流,聯繫方式見下。


優學優考策略

我曾經說過,我就是我們村的小芳,跟我同年一起上小學的有6個人,那是1974年,後來這些同學有一半也就是3個人讀到小學畢業就不讀了,還有一位讀到初中二年級,一位讀到初中三年級。從我們鎮的大數據來說,小學時全鎮各鄉村小學加起來大概有十個班,到初中的時候只有三個班,可見小升初的淘汰率。然後,我們初中畢業時正好趕上初、高中由兩年制向三年制並軌,所以有一部分同學在初二就初中畢業了,到了初三,就成了兩個班。也就是說,當年一起讀小學的,到初中畢業已經淘汰了80%。所以當年總是說,初中生就是知識分子了,現在怕是連上大學的也不會說是知識分子了。

初中畢業考上高中大概有二三十個。我不知道具體的數據。因為當年我考上縣中,我們一起考上的有6個人,這6個人中有4個是在初二或者初三的時候復讀過的,真正從一年級開始到上縣中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位男同學。另外還有大概十幾位上了另外一個鎮的高中(我們鎮的中學只有初中)。若干年後,我說我是我們鎮第一個女生出來上大學的,我爸糾正我說不對,還有一位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女大學生,年齡跟我爸差不多大。那麼我就糾正一下,我是恢復高考制度以後我們鎮第一位出來上大學的女生。

像我這樣當年跟我一起考上高中的,後來因為當年或者復讀再考上大學、大專以及高中中專的同學,總共有十幾位。而當年我們一起上小學的同學大概有五百位,按照這個比例,大學錄取率估計在百分之三左右。我上次發文的時候有位朋友在下面留言,給出了一個當年和現在出生率的數據以及當年和現在上大學人數的數據,我覺得這是最能說明問題的。1968年出生的孩子為2772萬人,高中錄取大學、大專、中專加起來是57萬人,也就是說當年高中畢業後的錄取率百分之二點幾,1999年出生的孩子為1150萬人,錄取的985 加211的學生是62萬人。而現在985加211的錄取率加起來大概在5%。

所以,在八十年代考個二本是什麼水平?大家自己去算。我在1985年參加高考,我們那年包括本科大專中專在內總共錄取56萬人。有人說當年不分一本二本,對此我記憶不是太清楚了,應該是叫重點本科和普通本科吧,反正本科裡面也是分兩批填的志願。


蘇小妮

這個問題,時代不同,沒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較,那就只能從個人素質,能力,知識水平上比較。那時的大學等級沒現在這樣嚴格,重點,普本,專科分差不大(一般只有20多分)。參加高考不是人人都去的,好中學有50%左右,絕大多數中學就20-30%的名額參考,預選線一般以縣劃定,一多半的人參加不了考試。那時能考上重點的,放現在至少是考985中的C9高校,個人能力及知識水平超出現在boss,能考上普本的,強於現在的985及研究生,能上專科的,強於現在的211,能上中專線的,強於現在的一本。所以,現在的大學生可以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這也是好企業為啥只要985,211學生的原因。


木棉的根

本人是90年考上的大學,大致可以回答一下。

我是從山西考出來的,我高考那年,山西的分數線只有專科線和本科線,本科線上沒有再細分,只有各學校不同。高我一屆的有個女生,只比本科線高十分就上了北師大。而我們這屆的第一名以能上北大的分上的北師大。所以沒準。

因為那時候是提前報志願,6月份就填寫高考志願。大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平時成績和各個學校往年的錄取分作參考來報名。所以,偶然性因素還是挺大的。

上大學後,發現有的省本科以上還分了一層重點線。每個省不完全一樣。那時候廣東省的計分方式跟其他省都不一樣,我們都是絕對分,就是考多少是多少,廣東是相對分。反正廣東來的都比我們高一百多分,都是狀元級別的。嚇一跳。後來才搞明白。

我高考那年,我記得山西招收一萬八千學生。總考生是十幾萬。總算下來,包括專科,理科好象是六個上一個,文科是9個上一個。

我們那時候初中升高中比例不高,大約是十比一這樣子。我初中三個班,每個班50個學生,上高中的大約有20多人。但是我們是成績很好的學校。一般的農村,一個村每年有一個兩個高中生就算不錯。PS,那時候村裡有個大學生,全村放幾天電影唱戲都有。挺當個事兒。

那時候還有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初中畢業,農村孩子們最熱衷上中專。最高分都上了中專了,反而略微低點的才上高中。

這是因為那時候是包分配的,上了中專就等於有了幹部身份。而上高中,考不上大學反而是大概率事件。最後還是要回農村種地。

那時候上大學的佔同齡的百分之一。反正按照比例來說,考大學還是挺難的。從這個角度,那時候考上個大學,跟現在考上個985差不多。

不過實話實說,依照我自己的個人體會而言,那時候主要是教學質量不行。我自己有兒子了,從我的角度看,他們上學比我們辛苦多了。我們那時候中學,玩的時間還是很多的。

而且,上了大學以後,因為包分配,很多人一下就鬆弛下來。所以,大學的教育質量,也不見得多高。

另外給個參考,我上的學校,90年9個系總共招收650本科生,四屆學生一共有2000多。據說現在在校生有好幾萬了。


食節

本人七七七八年參加兩屆高考,當年寧夏本地大學三所,寧大,醫學院,農學院。中專大專好像也就兩三所。七七年高考(含中專)錄取率好像是7%,七八年高考(含中專)錄取率好像5%。當年全國大學本科不到二百所,中專也是不到二百。這就是當時的基本情況,不是很精確。七九年八零年後迅速擴招,錄取率大約為15%。此後穩定了幾年,然後又迅速擴招。本人七八年考上中專。當年我校考上大本一人,中專一人,我有幸成為其中之一,當時很多前輩同輩都感到很震驚。對後屆學生也產生了很大鼓勵。當時考卷和大學考一張試卷,部分試題中專不考,其它相同。中專錄取線比本科低十幾分,中間有個大專線。上學待遇上,不交一分錢,同樣的補貼,每月好像十七八塊錢。基本生活吃用都夠了。學制上衛校三年寧大四年醫學院五年。畢業後,文憑分中專,大專,本科。工資上分別為49,65,75元左右。當時都按城市戶口,幹部身份分配工作。當時一般工人工資按行業不同大約為30元到45元上下。那時研究生極少,大約為本科生畢業的5%左右。如果要拿文憑含金量比,本人認為只能用升學率比較客觀。大概那時的本科可以和現在的博士同等,大專中專和現在一本以上平齊向上。現在的大專在那時很難上初中。這個只是單就智商水平研究能力而言。補充一點,我們七八七九衛校學醫的畢業後,由於工作單位,專業不理想,後來有很多選擇考公務員,重新參加普通高考等重新選擇的一般都能以很大優勢被錄取。以我個人經歷為例,九三年九四年參加全國律師資格統一考試,全國錄取率很低。而我和同校學友三人參考均過線取得資格。這個難度眾所周知,當時參考的很多重點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大部分考生落榜。由此可以證明七七到八零年的大中專生的學習能力。如果比書本知識,現在的高中大學生應該比那時同等生更有優勢。時代在進步,人材也是從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推進。比如電腦應用,過去是專業現在是基本技能。


遊牧觀日月139441525

我是77年高中畢業,兩個月後傳出恢復高考的消息,10月份考的試。記得那時候高考是和中專、大專一起考的。大學不分一本、二本,只分重點和普通高校。考卷有文理科之分。成績出來後按自己的考試分數填寫志願,報考相應的大學(重點和普通)、大專和中專(中技)。對了,說說中專和中技的區別吧,前者是中等專業學校,屬教育部門主管,後者是中等技工學校,為勞動部門主管。好像到了85年左右時,就又分為從高考中錄取的中專生(俗稱“高中專”)和從高中升學考試中錄取的中專生(俗稱“初中專”)。

\n

本人77年、79年、80年參加三屆高考,前兩年每年都過了分數線10多分,但都沒有被錄取。80年考了382分,填寫了江蘇師範學院(現蘇州大學)、無錫輕工學院(現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後來遷入常州獨立出來,成為常州工學院),後來被輕工學院錄取。這三所大學中,江蘇師範學院是重點大學,而所謂的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只是在無錫辦了兩個班。當年農村的孩子只想跳出“農門”,所以考取什麼學校並不重要,那怕考上中專(中技),遷出戶口就行。我們那個時候的錄取率好像在4-5%之間(已經包含大專、中專和中技),因為報考的人多,有“老三屆(77屆之前的在一起報考)”和“新三屆(77年之後的在一起報考)”的學生在一起考。

\n

當年全國大學本科不到二百所,中專也是不到二百。這就是當時的基本情況,不是很精確。80年後迅速擴招,錄取率逐漸上升,因為77年招生時,好多大學都招有三年制的“師資班”,三年後留校當老師,而恢復招生後的學校也開始重建了教室和校舍,增添了儀器設備。此後穩定了幾年,然後又迅速擴招。

\n

上學待遇上,我們不要交一分錢,家庭困難的學生可以有助學金(不同於獎學金,按家庭生活水平劃定),分為9.8元、13.8元、17.8元、24.8元四個不同的等級。基本生活吃用都夠了。對了,理、工、農、師類和軍校是國家100%供給制的。畢業後,文憑分中專,大專,本科。工資上分別為49,65,75元左右。當時都按城市戶口,幹部身份分配工作。當時一般工人工資按行業不同大約為30元到45元上下。那時研究生極少,大約為本科生畢業的5%左右。如果要拿文憑含金量比,本人認為只能用升學率比較客觀。大概那時的本科可以和現在的研究生同等,大專中專和現在一本以上平齊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