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來幫你帶孩子的,不是來考研的!

近日,一張照片上了熱搜。

一個小男孩坐在診所椅子上輸液,白髮蒼蒼的老人怕藥液太涼,一直把輸液管含在嘴裡。

老人是來幫你帶孩子的,不是來考研的!

老人就這樣在孩子身後站了兩個小時,連續三天。

很多人感動,說想起了爺爺奶奶對自己的疼愛。

也有很多人留言,說這是溺愛,隔代育兒就是不靠譜。

還有人指責老人沒常識,輸液藥物不應該隨意加熱,容易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

這位老人70多歲,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他和老伴一起照顧孫子,天冷還會幫孫子捂腳。

網上一眾評論兵分兩派,一派是心疼老人的,一派是指責老人的。

不知道孩子的父母看到,會作何感想。

02


有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

40%,老人成為帶孩子主力軍

老人帶孩子,就一定是勞苦功高麼?

並不是。

隔代育兒的優勢顯而易見,缺點也一目瞭然。

幾乎所有年輕父母都處在一種矛盾之中:

一邊享受父母帶娃的便利,一邊質疑隔代育兒的弊端。

你要給孩子穿尿不溼,老人卻習慣把屎把尿。

你堅持純母乳餵養,老人說你奶水太稀添點奶粉更好。

你喜歡給孩子買新衣,老人說小孩撿別人的舊衣服穿好養活。

你忍無可忍火山爆發,老人說你從小還不是一樣被我帶大的?

婆媳決裂算什麼,跟親媽都能決裂。

而那些幫忙帶娃的父母,心中同樣是難言的痛。

若是不幫忙帶,眼看著子女工作忙碌,為生計辛苦奔波,著實不忍心。

若是幫忙帶,自己當年經驗早已被淘汰,新生的知識一片茫然,就算想從頭學習,眼晴花、腦子慢,精力體力都不夠用。

網曝武昌63歲的張阿姨,在4年前開始幫女兒帶孩子。去年孩子上了幼兒園,張阿姨原本以為可以喘口氣,結果女兒又懷上了二孩。

女兒說,公公婆婆專門管大寶,二寶只能交給她來帶。

張阿姨說,她一個人既要管孩子,又要忙家務。每次想和女兒攤牌,但一見他們為工作太辛苦,又忍不住沒有開口。時間一長,張阿姨開始整夜整夜睡不著覺,頭暈心慌脾氣暴躁,醫生診斷為“情感性精神障礙”。

二胎開放後,很多家庭都是雙方父母一邊帶一個。老人帶娃似乎理所當然的成了該履行的義務。

按理說,老人幫子女帶孩子是情分,而不是本分。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代年輕父母如果為了帶孩子辭職,拿什麼來養全家?

這是當下無法解決的矛盾。


老人是來幫你帶孩子的,不是來考研的!

03

老人具備科學育兒知識,可以解決隔代育兒的分歧與矛盾麼?真未必。

張思萊奶奶應該是全天下媽媽們最嚮往的隔代育兒典範吧?

她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專家,深受廣大新手父母的喜愛。

她也是隔代育兒的代表,女兒女婿特別忙,她這個外婆牽頭照顧著兩個外孫,為外孫記錄的日記還出版成育兒手記,常年穩居母嬰科普類書籍銷售榜首。

可你知道嗎?

這樣一個走在育兒前沿的外婆,與女兒同樣有育兒分歧。

她提倡玩具少而精,女兒覺得多多益善;

她不贊同孩子過早去早教,女兒則早早報名接軌國際潮流;

她認為嬰兒游泳帶頸圈危害大,女兒卻認為無傷大雅。

張思萊奶奶表示,她們母女對彼此的很多做法都非常不以為然,但她會給女兒保留很多空間,因為她知道,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是父母的職責。

這也真正反映出隔代育兒矛盾的真正核心:

彼此都懷著百分百愛孩子的心,誰都覺得自己的方法對孩子好,都希望按自己的方式執行。


老人是來幫你帶孩子的,不是來考研的!

04

隔代育兒,無論吐槽多少次,我們仍然應該是對幫忙帶孩子的父母充滿感恩。

我們一直高喊獨立、自由、活出自我的口號,其實,我們的父母原本可以有更舒適愜意的晚年。

淘寶近日打出招聘廣告,專門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廣場舞KOL,老年學霸、技術達人、社區居委會成員……

時代真的在變化,他們真的可以有很多選擇,而不是“退休在家閒著也是閒著,看看孩子還能解悶”。

很多年輕父母,一味吐槽老人帶娃的種種問題,忽略了自己得到的實惠和便利。

下班回到家,打遊戲刷手機逛淘寶,一邊打著各種旗號把孩子推給老人,一邊又埋怨,“我給你個可塑性極強的小嬰兒,你怎麼就不認真給我養出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老人帶孩子,從來都是天經地義,輕而易舉。

最近瘋轉的,張娜拉飾演的媽媽的日常短片惹了多少人的眼淚。

老人帶娃,不過是把張娜拉變成個滿臉皺紋的老太太,撐著老胳膊老腿,又帶娃又做家務,還要接受子女對自己帶不好娃的批評指責。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話,大概最適合中國辛酸的父母了吧。

人,的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養孩子,確實需要不斷學習科學餵養和心理學知識。

可是畢竟,父母是來協助我們帶孩子的,不是來考研讀博的。

如果連子女對他們都沒有寬容和感恩,那麼這世界,真的對他們沒有善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