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根 是什麼

學佛的根 是什麼

自己是那種遲鈍但尚有點善根的人,看過一些宗教方面的書,對佛教的也瞭解一點。感覺那與吃飯關係不大,沒深入地看,對與和尚只能分得清的就是與我們生活中的人不一樣,比如小說中的唐僧,會阿彌詑佛,還會念緊箍咒,行路還著意地不去傷螻蟻的性命,然後一門心事取他的經,且注意到他也同廟裡的和尚一樣光個頭,念念經也化個緣,我感覺少林寺的僧人還算有能耐,會武功,比較牛!

雖然知道佛教的和尚從古到今一直存在著,只是沒深想,為什麼念念經也能混到現在。不然,單從吃飯的角度上來講,這樣也能解決溫飽,自己也該出家當個和尚;也許潛意識中認為和尚的生活單調,也許自己生活方式從小就由家長或社會定好了,從沒去有想當和尚的這種好事。

什麼事情都應該深入地想一下的。作為人,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就與我們就不同,對人生,對宇宙,他一下想了個究竟,成為一個覺悟了的人,看到萬物存在的本質,一切存在的本源都讓佛看透了。

現在接觸佛法,知道眾生都是佛,自己也是沒有覺悟的佛。

其時,自己對佛書同看其它書一樣,看過就算,無信亦無願更沒有行。對佛法也不取或淡漠,可有一句應無所住,一切生其心卻留意,也許是因六祖大師慧能是由這句話開悟的,我想一個不識字的人,因開悟便得了智慧。生活中愚笨之人缺什麼就想什麼,我對這樣就能生出智慧的情況就有一種嚮往,僅嚮往而已,爾後記住了這一句話。

應無所住,一切生其心。記住了這句話,讓我潛意識中知道,心自己也能生智慧的。就像我碼字,平時人家作家寫文字的時候,天馬行空,無中生有,而我寫的就像這正碼著的字,心有所想,日常積累的感受,完全是有跡可尋,字字能控制且能把握自己要寫的,不用想象,自然流露的就是。

走多遠的路,就說多遠的話。就像我對智慧的認識一樣。你這人只識字,能看懂我寫的這樣文字。可佛開悟得到的智慧,與此並不一樣。無智亦無得。心經上這樣講的,就像我們認為的佛明明說法39年卻講自己並沒說法一樣。這種覺悟,由這種智慧生出的認識,自然不是我們所能明瞭的。

佛教是什麼?這點是我現在要認識清楚的事。

我知道悉達多王子在菩提樹下為一種使命坐下了,且坐的時間還很長。從書上知道,那種不吃不喝打坐很久的和尚有很多,平常人七天不吃不喝可能就永遠不用吃喝了。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遠不只七天,就這本身來講,出現任何奇蹟,佛明瞭任何事情,對我們從不修行的人來都應該是正常的。

悉達多王子是人,至少是個真誠的人。當我們還為吃飯發愁哪,悉達多作為一個必定能成為國王的王子。當你為權,你為利忙的時候,作為沒覺悟之前的王子,全是他所擁有的。也就是說凡夫渴望的事,對悉達多而言不過正在領受而已。但悉達多放棄了,放棄了他作為王子所擁有的一切。

沒覺悟之前的王子,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就想幫人也幫自己解決這種問題,這也許就是緣起。這多大的志向,說做就做,唐僧就是這樣,不到西天取回真經,就不去做其它的事了。正是如此,悉達多了悟了一切,他解脫了,了卻了心願從容地從菩提樹下站了起來。

釋迦牟尼佛看到一個我們平常人看不到的世界,他了然了一切。

井底之蛙看到的與佛祖看到的究竟有多大的差別。這就是境界的事,作為沒有證得的,誰也別去說,也別去猜。

佛找到了,獲得了他所獲得的,這是令眾生脫離苦海的法門。這是眾生需要的嗎?這是基於悉達多才有的成就。人也許都太自以為是了。對沒有明瞭的世界有多少人能直接領受,傳法也太難了。但有人需要,這才是他必須要做的事,唯有如此,才是他存在的最大的價值。不然,我們真無法瞭解和尚這一個行當了。

於是佛祖大開方便之門,說法三十九年,遇到瞎子就說瞎話,遇到啞巴就打手語,管你什麼器根,怎麼能讓你進入佛的境界就怎麼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進了羅馬城就成。知道目的地嗎?我想佛最惱的是凡夫根本就不想去那個地方。

梨子是甜的。甜的自己也要吃後才領略到這份甜。佛的智慧與慈悲在於修路築橋,不能代替凡夫行走。佛從山上下來,又把上山的路給修好,愛玩不玩,生老病死反正在你不覺悟之前一直就存在著。

我可以通過知道的一點佛理,解決一點我遇事所產生的困惑,佛理在我當下的生活就像一劑藥,吃一點就可化解我一點煩惱,不用先上山,上山也許是一種侈望,但如果你生氣的時候,如果你對一些常識的問題思謀不透,他人的開導,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你陰霾的天空,晴空萬里。你能不說,他人是佛,是點化你的仙人。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你相信的就是一種很受用利器。

佛法的妙用不僅在於使用,不僅是解決眼前這點滴的迷障,是不是可以這麼想,佛千辛萬苦證悟到的,以至於他致力的是解決我們的終極的問題,就是讓我們看到佛在山上看到的真實的風景。

從這一點上來講,佛看重的不是他說的法,正如他說講的,我們是過河,過了河,還用再背條船上岸?

這證悟佛所證悟的,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