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

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

2017年3月在河南省遂平縣農村偶然獲得一枚“大明通寶背上招生坑小平錢”,青銅質,直徑25.1亳米,厚1.2亳米,重3.7克。 經查《中國古錢大集·丙集》( 華光譜主編 )為一級僅見品( 圖一、圖二)。大明通寶系列幣鑄造不精,有紅、黃、青銅質三種。特徵多為小平,有鎮庫錢,有背上戶、上工、上帥、右帥、背上招等字。初鑄錢徑26亳米,後鑄錢徑24—25亳米。錢文形制風格類似天啟錢。《黃宗羲行朝錄·魯王紀年》“崇禎十七年,王回越,鑄大明通寶錢”。

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

圖1

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

圖2

一、大明通寶系列錢幣鑄造的歷史背景

朱以海( 1618年一1662年 ),字巨川,恆山,別號常石子,明朝宗室,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之後。清兵入關後,魯王逃往臺洲(今浙江臨海)避難。 弘光元年(1645年),被張國維、張名振等擁立於紹興監國。當年12月鑄行了大明通寶錢。朱以海奉為監國後,與福州唐王朱聿鍵政權相互傾軋,魯監國元年(1646年6月),清軍渡錢塘江兩次攻打魯王政權,張國維兵敗身死,朱以海在被困中逃出,由張名振等護衛流亡海上(舟山群島),後依鄭成功居金門病死。大明通寶,明代(南明)國號錢。

關於大明通寶錢的鑄造年代、鑄造地點,因相關典籍記錄甚少,故歷來難以考證定論。據黃華彬的《大明通寶市場價值多少》所述及考證:其一,大明通寶背戶錢是魯王政權於1645年12月至1651年10月舟山失陷前所鑄;其二,大明通寶光背錢是明末清初將領姜瓖於1649年間在山西大同所鑄。其三,對於大明通寶背帥錢的鑄期,各種說法皆有。林染先生文章《大明通寶背帥錢》考證,認為背帥錢是天啟年間定向供給甘肅鎮(即張掖,明末九邊重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所在地)的軍用錢。近年又有藏友從史料推斷,大明背帥錢是順治五年初(1648年),甘肅米喇印、丁國棟回族反清起義時所鑄。

二、對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鑄造的幾點看法

大明通寶背上戶、上工、上帥、右帥錢幣已有所考證、推論,唯有背上招錢幣至今藏於雲霧,未得真相。下面就大明通寶背上招談幾點看法:

1.大明通寶背上招錢鑄造的歷史背景

據《錢幣文論特輯》2006年02期,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攻下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今景山),明朝滅亡,後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軍開始征戰中原,明朝在南方的宗室藩王們前後相繼建立了政權,繼續用大明國號,同清軍對抗,這幾個短命政權,統稱為南明政權。其中有四個政權鑄過錢幣,南明唐王朱聿鍵鑄的“隆武通寶”,南明魯王朱以海鑄的“大明通寶”,福王朱由松鑄的“弘光通寶”和桂王朱由榔鑄的“永曆通寶”四種錢幣。大明通寶背上招應為南明魯王朱以海所鑄。

2.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的錢體、錢文及製作體系

從此枚大明通寶背上招錢的錢體與其系列(光背、上工、上戶、 上帥 、 右帥)的錢體相比對,均為小平(鎮庫除外),小內穿,中外緣,略寬(因背上招為晚期鑄錢, 錢徑略小,錢稍薄,重量輕),錢體風格一致。與錢文相比對,為臺閣體。大明通寶四個字皆圓潤,“通”字為一點通,“通”字第一筆皆回筆。“寶”下“貝”除背上工為長點貝外,皆為“八”字貝。另外,大明通寶背上工、戶、帥、招四字皆寬扁,風格一致。由此推斷大明通寶系列錢文可能出自同一書法體系(臺閣體),錢幣出自同一製作體制。因而可推斷大明通寶背上招錢的設計鑄造者,也參與了其他早期大明通寶錢的指導、設計或鑄造,只不過大明通寶背上招鑄造的晚些。直徑小為25.1亳米,錢薄厚度為1.2亳米,體輕重量為3.7克。而早期大明通寶錢幣直徑為26亳米左右,厚1.2亳米以上,重5克左右。從大明背上招錢幣的錢體、錢文及製作體系可看出此錢為魯王晚期所鑄。

3.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銅質對比

此枚背上招錢為青銅質。取明代大順通寶(黃銅 ),北宋元豐通寶(青銅)與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的銅、鉛、錫、硒、鋅、鐵元素百分比含量比對(圖3)。

大順通寶、大明通寶背招、元豐通寶成分比例對照表(%)

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

圖3

從表中分析大順通寶黃銅幣含銅72 .14%。大明通寶背上招和元豐通寶的含銅量分別為34.78%、41.22%。黃銅幣的鉛含量極少,而大明通寶背上招和元豐通寶的鉛含量分別為29.63%、39.63%。由此推斷,此枚大明通寶背上招錢符合青銅錢錢幣成分指標,為青銅錢。

朱以海政權可能熔鍊其他錢幣或銅器、銅雜件而鑄造大明通寶背上招青銅錢幣。此由大明通寶內含鋅5.38%可說明,而青銅元豐通寶錢內僅含微量鋅。從此錢的銅質對比可說明,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為魯王晚期所鑄。

4.大明通寶背上招錢的稀缺分析

原因之一:根據古泉園地戶名為永曆的《明代錢幣大明通寶背字鑄造地淺談》(2013年7月14 發表)。大明通寶背上招錢應該是魯王政權在1650 年失去浙江全境後流落到孤島舟山而鑄造,意為號召散落義軍重整大明基業。大明通寶背上招,存世不多,應與舟山地區資源缺乏有關,且清軍封鎖江面,故此背招錢為罕見品種。

原因之二:由於大明通寶背上招錢鑄造較晚,1651年9月舟山城破,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夏門投靠鄭成功,此錢的稀缺或因舟山城陷前埋藏,或裝載錢船撤退途中因戰事、觸礁沉海未得流通。

原因之三:1651年9月舟山城失陷,魯王朱以海正妃陳(招)氏等人投井殉國,西宮妃榮氏和世子皆被清軍俘虜。此外,眾多明朝臣子不屈而死,演繹了悲壯的一幕。依據招氏來源三,大明通寶背上招錢是否是魯王朱以海在投靠鄭成功後,為紀念陳(招)氏、家人及眾多明朝臣子而鑄造的紀念幣,故而稀缺。通過對此錢稀缺分析可看出,大明通寶背上招錢幣應為魯王在舟山島或投靠鄭成功後所鑄。

綜上所述,大明通寶背上招小平錢應為魯王朱以海政權流落到孤島舟山,為東山再起或為紀念陳(招)氏而鑄造。(張 偉 殷海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