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是如何應對京東、阿里兩個大巨頭的呢?

謝龍

作為一家成立僅兩年多時間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目前的活躍用戶超過3億,僅次於淘寶與京東。月GMV更是已突破100億大關,京東達到這個銷售額花了長達6年時間。

拼多多能在阿里巴巴、京東兩大電商巨頭的注目下搶來可觀的市場份額,與其市場、用戶群體選擇、商業模式有主要關係。

在市場選擇方面:拼多多主攻低線城市,是逆消費升級的典型。阿里、京東都專注向核心用戶傾斜做品質化,拼多多則是看到了被消費升級擠出的買家和賣家。與淘寶天貓、京東相比,拼多多有60%的用戶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七成用戶為女性。拼多多抓住了這些用戶追求低價的特點,把握住了流量紅利、順勢快速發展。

在商業模式上,拼多多采用拼團模式、主打低價爆款產品,帶動了用戶和訂單大量而迅速湧入,豐厚的訂單又可以反向刺激上游供應鏈,以規模化效應帶動成本降低,降低價格。與傳統搜索式電商不同,拼多多社交電商的模式可以實現低成本裂變,並通過社交方式主動刺激用戶需求。

面對拼多多的快速崛起,阿里、京東已展開“圍剿”。今年3月,阿里推出“淘寶特價版”App,定義為追求極致性價比人群的綜合折扣平臺,目標人群是三、四線城市人群以及老年人。京東也推出了團購品牌“京東拼購”,產品形態與拼多多類似,價格低廉,通過拼購價以及社交手段,刺激用戶多級分享。


全天候科技

首先我想說一下互聯網,人們以前通常認為互聯網電商只要有足夠的流量就可以賺錢,這是十分片面的,互聯網電商平臺有流量的有很多,但為何一流的只有阿里和京東,這是因為他們開創了兩種模式,一種自建物流體系主打用戶體驗,另一個整合物流體系,雖然方法不同但最終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提供便捷,快速,高性價比,高用戶體驗。

拼多多的模式不是新模式,社交電商,早起騰訊就有嘗試,只不過騰訊確實不擅長做電商,所以最終電商交給了京東去做,我覺得把社交、電商、團購融合在一起是個不錯的思路。

在拼多多很容易看到這樣的商品:3元的抹胸,7.7元10條的內褲,8.8元的加絨打底褲,44元的冬季羽絨服……拼多多的一位商家小影表示,這類超低價商品利潤空間只有一兩塊錢,但是可能生產廠家只生產幾種爆款產品,儘量把價格成本控制好,互聯網真正的思維就是走量的高性價比,我們從小米的手機就可以看出來,小米供應鏈做的很好把價格做到最低,但仍然有利潤。價格低並不能說明產品質量不行,如果廠家直接供貨,把供應鏈做好,我相信拼多多一定是盈利的,以上就是我自己一些淺薄的見解,互聯網只有不斷更新自我,革命自我才能與時俱進,這與人類社會進步不就是一個道理嗎。


無塵的劍

這個問題好。拼多多不久便會於京東,阿里成三足鼎立狀態,這是必然的。為什麼?

這就是定位問題,類似淘寶的發展中期,雜亂便宜門檻低,小產品式面向中低消費者,這個基層市場是國內現狀的最大需求。大多數人都是隻要質量可行,價格便宜的生活用品,他們就認可。就像一場農民起義,就像一場趕大集,席捲而來,蜂蛹而至。這就不同於京東的正規性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