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為什麼會被接受?

a398181531

印象派產生於歐洲19世紀中期,印象派一開始並不為人們所接受,甚至遭到學院派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直到19世紀80年代逐步走向鼎盛時期,對世界繪畫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印象畫派作品整體給人一種粗糙的體現,但也能體現一點寫意的元素進去。從中可以得知是吸取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思想,使得人展開畫以外的場景。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畫一裸婦與紳士們在草地上午餐。


雷諾阿《大浴女》


巴齊耶《晨妝》


《睡著的裸女》


崇儒



說到印象派,就不能不提到莫奈,這位天才的畫家,印象派的創始人。

1874年,莫奈創作了油畫《印象-日出》。該畫一面世即遭到學院派們的攻擊。並被評論家路易斯-勒多倫挖苦為印象派。不想印象派竟因此得名。

莫奈《印象-日出》

印象派認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產生的。在不同時間、環境、氣候等條件下,由於不同的光的支配作用而產生不同的色彩。由此印象派畫家發現了過去未被注意到的色彩現象,進而重視戶外寫生,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追求強烈的個人感受,根據畫家眼睛的觀察和感受來表達色彩的變化,從而引起了繪畫創作上色彩的重大變革。

對印象派產生重要影響的早期畫家一一透納作品欣賞



印象派一開始並不為人們所接受,甚至遭到學院派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但印象派堅信自己的這一關於光與色彩關係的光譜理論是正確的,併為此多此組織畫展,最終贏得了人們的認可。並從19世紀80年代逐步走向鼎盛時期,對世界繪畫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印象派畫作欣賞




誰憐一燈影

一種藝術風格被接受,到底需要幾個條件?

  1. 有錢有權的人喜歡你的藝術風格,願意為你的藝術風格買單。

  2. 有名的人願意為你的藝術風格站臺宣傳。

  3. 你的藝術風格從本質上能夠引起最大範圍的觀眾共鳴。

這就叫做藝術風格被接受了。

印象派之所以誕生,就是因為這些藝術風格期初不被接受

在印象派之前,法國處於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的帝制統治下。拿破崙家族沒什麼背景,所以更願意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貴族。

於是他們瘋狂的推崇古希臘、古羅馬這些復古文化,在拿破崙三世的統治下,他們推崇的是“新古典風格”,說白了,就是文藝復興風格的一種延續。

當時拿三還特意搞了個一年一度的官方藝術沙龍,說白了就類似於中國的青歌賽,在當時這幾乎是作家成名的唯一途徑和統一標準。

在這個沙龍上被推崇的畫是這樣的: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風格的特點:人物形象被極度美化,換做今天就是自拍加了美顏是一個道理。

而且在描寫裸體的時候,他們描繪的都是一些古人和神話人物,他們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我不是色情,而是在描述一個古代歷史。

這就是新古典的造作和虛偽。

而在當時,出現了一批畫家,他們喜歡畫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說農民啦,或者是對著真實的景物寫生啦,對於陽春白雪的新古典主流藝術風格,這些鄉巴佬畫的東西,根本扶不上臺面。


讓我們再看幾幅印象派的作品:

看這模糊不清的風景,看這些不成人形的芭蕾舞演員,再看看這個坐在一群顯然是現代紳士中間的裸女,可以說沒有一樣是皇帝喜歡的新古典藝術能接受的。

“怪人們”抱團取暖,你們不接受我們,我們就自己玩兒

至此,可以說他們被接受的第一個可能性:有錢有才人買單,是不可能的了。


被新古典為主流的官方藝術沙龍排斥,這些喜歡這麼畫畫的人聚在一起,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做“印象派”。

作為一個新興團體,他們肯定是要找業界大咖給他們站臺的。

他們於是找來了愛德華馬奈。馬奈雖然從來不是印象派畫家,但是他上面這幅草地上的午餐,經常被放在印象派作品裡。

事實上,這幅畫採用的是新古典的畫法,他之所以受到印象派畫家的推崇,他又之所以願意為這些新派畫家站臺,原因就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唯一的共同點:勇於創新。

索然馬奈在當時已經是響噹噹的畫家,更是因為自己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奧林匹亞》名聲大噪,毀於參半,因此當時的馬奈可以說是自帶流量的紅人,這就為印象派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生長土壤。


印象派一定會被大眾接受,因為社會的基礎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

他們關注田間地頭最樸實的勞動者,關注尋常百姓家的一次郊遊和宴會,他們描繪普通人的生活,關注時事和社會的變化,他們不再是宮廷的御用畫匠,滿足貴族們高高在上的隱秘私慾,他們當然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了。


旅讀歐洲

一種新式、正確的藝術形式走向發展是必然性,它所欠缺的只是時間!


火車在第一次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嘲笑,因為它跑的還不如馬車快,等到它開始發揮真正的實力後便迅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接受,這和印象派的發展過程極其相似!包括達爾文第一次提出人類是由動物演變過來的時候也受盡了人們的嘲笑!

莫奈▼


印象畫派是我們高中時期重點學習的內容,這裡簡單說一下!如果要說印象畫派,我們就不得不提莫奈和梵高。他們分別是印象畫派和後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

印象畫派的由來!

印象畫派反對古典畫派那種閉門造車,矯揉做作的姿態,主張走出戶外,走向田間、森林、海邊,描繪萬物在自然光線下所展現出來不同色彩,他們認為“物體本身並沒有固有色,不同顏色的光線照射下會呈現不同的色彩”,主張畫家應該記錄人眼所見到的物體的第一印象並將其體現出來!

代表人物便是莫奈,1874年莫奈因其參展的作品《日出·印象》受到當時人們的嘲笑,並且將他所表現得手法稱之為“印象畫派”,從此印象畫派應運而生!

《日出·印象》▼



之後很久,印象畫派在藝術上所表現出來成就慢慢得到了人們的肯定,印象畫派本身也和古典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者的本意都在於“寫實”,客觀的記錄事物的本質,只不過一個是形體,一個是光線和顏色!

後印象畫派!

後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梵高、塞尚、高更,他們被稱為

“後印象畫派三劍客”,其中以梵高名聲最大!

梵高自畫像▼

後印象畫派出自於印象畫派,算是繼承和發展,但是兩者的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上面說了印象畫派本質上還是主張“寫實”,而後印象畫派則是主張用色彩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這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進步。

梵高《星空》▼



這裡我們不得不說一下後印象畫派受到了中國畫的影響,後來又影響了很多中國畫家,徐悲鴻、林風眠、黃賓虹就是代表人物。


萬物皆明

印象派一開始出現的時候是不被接受的,印象主義畫家先後舉辦了8次展覽,前兩次均受到當時輿論界的猛烈抨擊,並嘲笑他們是“印象派”,後期才逐漸被大家接受。

先說下背景,19世紀的時候,歐洲油畫風格是以學院派的新古典主義為主導的,畫風屬於嚴謹、細膩。但有一批年輕畫家,認為新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更崇尚現實主義,並提倡戶外寫生。他們聚集到巴黎郊外的一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莊,描繪那裡迷人的風光,最開始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慢慢地有部分作品被官方接受,經過多次舉辦畫展,社會逐漸對他們的風格也有所認同。

印象派代表作請欣賞!(這麼美的作品不被接受才應該好好反思!)

莫奈:《日出·印象》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塞尚:《埃斯泰克的海灣》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洪水氾濫中的小舟》

我不似設計師

1.首先,印象派一開始是不被接受的。

19世紀巴黎是整個歐洲油畫的中心,每年都會舉辦以學院派的新古典主義為主導的官方展覽,叫做“沙龍”,能參展的人大都出自於皇家美術學院,受過專業的素描訓練,畫風細膩而嚴謹。而以馬奈、莫奈等年輕畫家為代表的印象派,所推崇的是一種革命性的繪畫理念——他們認識到色彩因為光而產生,因此對光的研究和表現非常看重。他們主張到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以瞬間的印象作畫,捕捉大自然的色彩、光線和氣氛。大部分年輕畫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龍”的門外,

於是畫家們就聯手舉辦了“官方沙龍”落選作品展,這個展就是後來的“印象派畫展”。

當時公眾對於印象派的觀點,在對畢少羅的《清晨陽光下的意大利大道》的批評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如果我漫步走過這條林蔭路,我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難道我會失去雙腿、雙眼和鼻子,變成一個不成人形的色塊?”

2.其次,公眾對於印象派的觀點確實轉變得很快,印象派取得了最終的壓倒性勝利。

首先是人們逐漸發現,要欣賞一幅印象派畫,你得拋開以前的方式,讓自己後退幾碼,此時就會發現就近看只是色塊的那些色彩開始各得其所地組合起來,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一幅活靈活現的畫面,如同身臨其境。

其次,同一時代,便於攜帶的照相機和快拍技術出現了,這給整個藝術界一個新的命題——如果機械在真實記錄方面可以比人乾的更出色、更便宜,那這部分工作就沒必要讓畫家來做,這對於畫家們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他們必須重新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這樣的背景,使得整個藝術界對於像印象派這樣的探索有大的寬容度。

最後,日本彩色版畫的引進,一些版畫名家,如北齋,在繪畫形式上的創新,也給整個歐洲油畫界帶來新的空氣,而正是這些創新,啟發了整個印象派。

總結一下,印象派作為一個新的革命性的藝術流派,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藝術界和大眾的認可,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美候藝術

說起印象派,總會讓人感覺沒好卻又缺乏社會性,似乎總帶著一些巴黎微醺的喜悅。而無視印象派的那些人,確實會給人比較有型的感覺。當站在紐約近代美術館中面對著莫奈的“睡蓮”時,會感到一陣巨大的視覺衝擊,腦海完全被它佔據,完全醉倒在莫奈那藍色、綠色、紫色的溫柔之鄉里。筆觸雄壯,筆尖毫無半點猶豫,湊近一些還會發現一種如不定型藝術的抽象繪畫一般的美態。不光是莫奈,還有雷諾阿以及點彩派的修拉,外加納比派的勃納爾,他們也都創作過那種能夠讓人在色彩中真切沐浴光感的繪畫作品。日本的色彩對比相對比較簡潔。通常會使用相近的顏色,將不同的顏色的特徵對比出來。比如紅色與白色,綠色與金色,藍色與黑色,比起顏色強弱或者光的反射與陰影,日本人更重視顏色本身的涵義與它帶來的感覺。在這一點上,西方的顏色就像是集中了各種各樣的樂器音色的管絃樂般,非常協調。就如同在巴黎聖母院看到的情景,華麗的五彩玻璃在初夏炙熱陽光的照射下,在地上投射出無數多彩的光電,這就是印象派的色彩啊。西方人對顏色的思考中還含有物理的根基,在發現三稜鏡、光譜的原理之前,他們好像就已經本能的瞭解了各種顏色的位置。西方的顏色,是將每種顏色的光譜疊加在一起,就像是馬賽克或者是哥白林雙面掛毯的織法一樣,用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構成了顏色的畫面。


50藝滴創意家的經紀人

莫奈的日出,可以說是印象派的鼻祖。當時參加法國畫展時,別貶得一文不值。大致就是說這畫就跟沒畫完一樣,就好像是印象派。也就是這個批評家給這個新派別起了一個名字。我第一次看到日出這幅畫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感覺,這畫畫的什麼鬼?但是多看幾次後發現太陽的光芒,倒影,還有水上的暗波湧動,一切都模糊而清晰。很有遐想的空間。所以接著又看了莫奈的其他畫作,例如稻草堆,教堂,還有最有名的蓮花。還是很美的。所以我想,文藝復興時代的人也是慢慢領悟到印象派的美,才會慢慢認可認可的吧!畢竟多種的畫法,還能有百花齊放的藝術體現。自我拙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