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拯救戲曲中“男旦”頹勢的爭論

“男旦”角色在中國戲曲歷史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的出現,使得“男旦”藝術在戲曲舞臺上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高峰。誠然,“男旦”的出現是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原因所造成的,但他們為中國戲曲舞臺上做出的巨大貢獻卻是永遠也不可抹殺掉的。時至今日,“男旦”在戲曲舞臺上已成日漸式微之勢,有關要不要拯救“男旦”頹勢的爭論話題也時不時地出現在網絡和報端上。


要不要拯救戲曲中“男旦”頹勢的爭論


一方的觀點是:不論在什麼時候,戲曲中“男旦”藝術表演都有著其它行當所不具備的獨特魅力,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和號召力。而且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對於振興當前不景氣的戲曲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梅蘭芳的名字在國際上都有著極高的聲譽,在我國更是家喻戶曉。這不僅僅是他個人藝術魅力,更是戲曲這一偉大藝術形式在他身上所散發的光彩所致。“男旦”的突出優勢是“坤旦”所不能比擬的,“男旦”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也只有男性的藝術家來繼承、來詮釋才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理解深入、出神入化、惟妙惟俏的境地。這是由於男女兩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客觀差異而造成的結果,正是這些差異使得“男旦”演員在對角色的理解和表現方面比之“坤旦”演員更有深度的理解和細膩的表現,耐琢磨、經推敲。而這一點是真正喜愛和真正欣賞戲曲藝術的人所十分看重的。另外一點,“男旦”的嗓音、身材、相貌等在很多方面都很合適扮演古代女性。尖、細、高、窄的天然女聲對塑造古代女性賢淑、沉穩、含蓄的形象是非常難以做好的;“男旦”假聲的寬、厚、水、亮及深沉則與此卻是非常的貼切,再配合上“男旦”在唱唸做打的深厚功力,很容易就能達到完美的境地。“男旦”的身材在穿上古裝時則更顯得高挑、苗條、婀娜多姿,再配以水袖、圓場及豐富的舞姿,在表現古代婦女的綽約風韻上則更勝一籌。在相貌上,“男旦”的臉型基本都能適應戲曲旦角化妝的需求,且多數“男旦”演員的扮相在出妝後是光彩照人、美不勝收,再加以靈活的眼神、豐富的表情,更是十足的活靈活現、勾人心魄的古代美人。這種從內到外美的一塌糊塗的形象,毫無疑問是會深受大眾的喜愛和欣賞的。以上這些因素都是“男旦”得以生存的基礎,而這些因素是任何時代都共有的,不會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消失,只是有所變化而已。其根本是不可改變的。所以,“男旦”藝術應該加以繼承和發展並儘早發現新人、儘早培養,必要時可以作為特殊的藝術品種來益於保護和扶持。


要不要拯救戲曲中“男旦”頹勢的爭論

另一方的觀點則是:戲曲”男旦“的起源、發展到他們的鼎盛期,都是舊時中國病態社會的遺風和活化石。戲曲”男旦“的出現和興起是在明末清初,由於禁止女演員登臺表演和演出,才使得男性演員扮作女性來出演戲曲劇目。在清朝初期,清政府對官員的嫖娼行為治理甚嚴,懲罰極重,使得官吏們玩弄男性之風漸起。而戲曲中的”男旦“則正好迎合這批人的需求,有需求必會創造供給。於是出賣色相的年輕男子應運而生,這種男色被成為”相公“,市井上俗稱”鴨子“(鴨子一詞的來源)。這其中,無疑”男旦“們是最受歡迎和追捧的。每次劇目演出時,一些”男旦“們都要到劇院的大堂裡或戲臺兩廂吧”站臺“,以供喜歡男色的看客們挑選,有些”男旦“被挑選後,陪酒賣色、搔首弄姿。更有學者認為,北京八大胡洞的興盛,不是靠妓女,而是得益於”相公“—”男旦“。如此不堪的昨日,轉眼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由無知生出莫名其妙的自豪,豈不讓現在的人們笑掉大牙?魯迅先生曾說過:“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數人是倒不如看一個漂亮活動的村女,她和我們相近。“新中國成立前後,女性演員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舞臺上,戲曲學校基本上就不再培養”男旦“,女性演員的扮相明顯優於男性,表演也更加自然,這說明在戲曲舞臺上不是隻有”男旦“才能放出奇光異彩。社會畢竟是進步了,有些應該淘汰的糟粕就應該淘汰,不管它當時有多大的影響和號召力,都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發展。

要不要拯救戲曲中“男旦”頹勢的爭論

綜上所述,雙方都各自有自己的理由和道理,我們也不會去一一評判他們的對與錯。我只想說:時代是進步了,社會也不斷在發展中,通訊業、影視界、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使得人們的休閒娛樂活動的選擇性更加豐富多彩和多樣化。一些不符合現代人習性的娛樂活動,都將會慢慢的消沉下去,這也包括中國戲曲這一偉大的、流傳很多年的傳統文化。“男旦”的存在或消失都不是以它的意志為轉移的,能存在就有他存在的理由,該消失也自有他消失的道理,我們就不要“杞人憂天”空自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