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切入 從“新”著手

邢 晨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樹立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辨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溝通交往與表達能力、組織管理協調和實踐能力等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於思政課教師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教師而言,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課題。

由“心”切入,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教育的對象作為工作的中心,把工作往他們心裡做。師生有差別,但是也有共同點。他們年輕,思想活躍,但也希望思想能夠更深邃一些,更成熟一些,更希望教師能夠對他們的迷茫與無助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所以,老師必須走到學生的中間去,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把教學內容落在學生的心坎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應認真分析和研究他們的心理、行為以及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需求與困惑,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他們成為朋友,儘量使學生在情感、生活、學習、就業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決和滿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心有力,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課是大學時代的“必需品”。比如,根據所教學生不同專業方向和訴求對教學過程進行適時調整;在課堂上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悅;在課下充分利用網絡與新媒體手段,分享交流好的書籍、文章、觀點以至思想等等。

由於大學生的思維和想法與教師不同,因此思政課也應轉變教育模式,尊重學生獨立思考,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毫無顧忌地說出來,並給予點撥和引導;作為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突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比如,要學會利用各種新媒體與學生課上課下互動,創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演講和社會調查等,以更好地瞭解學生思想深處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使得教學效果能上一個新臺階。

從“新”著手,探索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薄弱,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特點,可以採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案例教學將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使學生在一段相對短的時間內就親臨般地經歷一系列的真實事件和問題,實際、生動、富有吸引力和啟發性,從而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採用課堂討論法,以激發興趣、促進思辨、拓展知識為教學目的,以啟發、閱讀與交流為主要方式,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強調學習的過程。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教學的說服力和實效性,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此外還可以採取參與式體驗法,結合實踐課進行,比如帶領學生參觀道德館、實踐基地等,讓學生寫感想談體會。

每堂課都需要任課教師對課程進行精心設計,以保護、激發、引導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對學習的恆久熱忱。在一般人印象中,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是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被動地聽、記,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學被簡單地理解為“傳授”知識。然而,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最反感教師以“居高臨下”“我講你聽”的姿態出現,最希望教師能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最希望在課堂上獲得更多與老師、同學討論交流的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努力將學、思、問、答融為一體,儘量多給學生留一些思考問題的時間,師生平等探討,教學相得益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