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一夜之間,港臺明星都過氣了?

職場不迷茫

乍一看這個標題,我還莫名地暗爽,有點作為內地人的小確幸。但當我看到標題下“吳亦凡、鹿晗、張藝興、楊洋、吳磊、李易峰、井柏然、林更新——”這一串名字時,我又莫名地傷感起來。

也沒辦法,那時候的內地明星,多比較土,妝化土,造型土,曲風也比較土,相比之下,港臺藝人的娛樂性比較強,流行度也頗高,再說人家難得來一趟,一般都是跑宣傳通告時來一圈,其他演出也難得來幾趟,物以稀為貴嘛,不追他們追誰。

那時候內地也有巨星,比如影視明星,鞏俐、姜文、陳道明、葛優等等,可人家都自視表演藝術家,一般輕易不語娛樂節目搭邊,難得采訪到一次不說,還往往讓你無功而返,尤其姜文、李幼斌等,不是你問他一個問題,他反呲你一位問題,就是吱吱嗚嗚讓你剪不出一句話。

反過來港臺明星卻很會做戲,雖說難得采訪到一次,但有問必答,不是答得很風趣幽默,就是職業認真,所以很受娛樂節目的歡迎。

那時候港臺明星來內地做宣傳趕通告,一天趕六七場是常態,有時候臨時加通告也無怨言,一工作就是連軸轉的一兩點,但人家就是那麼拼,這是當年內地明星做不到的。

想想當年臺灣偶像SHE、F4、周杰倫等,都是優質偶像,羅大佑、齊秦、周華健、張信哲、蔡琴等,都是實力唱將。在香港,也有BEYONG樂隊、張學友、陳奕迅等唱將更迭,影視界更有周潤髮、成龍、周星馳、張曼玉、林青霞、劉德華等一大批明星擎起香港電影的一片天。

隨著娛樂業重心的北移,港片的衰微以及唱片業的衰敗,港臺影藝圈北漂,港臺明星的新鮮度也逐漸下滑。尤其這幾年內地所謂小鮮肉橫行,港臺巨星們的星光度突然黯淡下去,曾經的實力擔當和票房號召,似乎全部小鮮肉的星光籠罩。

原本娛樂業明星迭代也是正常,可是當我看到這些內地所謂流量明星名字時(井柏然除外),由衷地感到一股哀涼,如果內心崛起的星星們有些實力擔當,像當年湧現張國榮版湧現幾位演技派也就罷了,清一色不會演戲的所謂鮮肉橫行霸道,完全是不講究代際傳承的割裂,這對我們的流行文化和文化沉澱並不是什麼好事。


曾念群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民間流行的文藝娛樂不太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

當時民間流行的文藝娛樂不太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中國內地無可避免要重新引進國外的文娛產品來填補這一大塊空缺。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對外交流越來越多,上世紀九十年代——吸引了港臺的人才到內地掘金

後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和臺灣的電影和電視劇,無論在編劇、演員、拍攝手法等方方面面,都比國內的製作人員有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所以來自港臺的劇情片、勵志片、民族英雄片等等,都能迅速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中國市場龐大,也順理成章的吸引了港臺的人才到內地掘金。

中國內地的電影電視界,經過一段長時間向港臺同業取經,終於掌握了外面的新技術和知識,再加上改革開放政策持續深化,許多不利於演藝創作的因素都消失了。

中國地大物博、廣土眾民,論人才當然不會比香港臺灣短缺。大陸土產的明星,很快便追上、然後趕過港臺的行家。


如果拿今天的現實環境來比較,我們更可以說中國的演員,在中國文化的基礎比香港念番書的年青人強得太多了。

於是乎,許多港臺明星追不上時代的形勢和脈摶,當然要過氣了!



潘先森說

1、我對臺灣娛樂圈稍微熟悉一點點,所以呢,就著重說說臺灣明星,尤其是一線明星在大陸的現狀吧

2、最現實的例子,是仔仔周渝民。他其實這幾年,有一年多的樣子,幾乎是停滯的,可能是因為老婆生小孩的關係吧

仔仔近幾年來一直走的是電影路線,但……成績嘛,來來來,空口無憑,數據說話

我們就從近五年的數據來說吧


新天生一對 2012年 5217萬


忠烈楊家將 2013年 6181萬


早見,晚愛 2013年 244萬


回到愛開始的地方 2013年 1108萬

單身男女2 2014年 19858萬

宅女偵探桂香 2015年 4136萬


杜拉拉追婚記 2015年 4971萬

反貪風暴2 2016年 20909萬


天生不對 2017年 2429萬


好,這些電影中,唯二兩部票房兩億左右的電影,周渝民都不是主演,男一號都是古天樂古仔,他能扛起的票房,頂多就千萬,而在這個電影票房動不動就是二三億才起步的時代,千萬票房,請問夠片酬麼?


千千萬萬周渝民的電視劇粉絲,都不掏錢買電影票麼?


於是今年春節之後,周渝民大爆發,兩部網播古裝電影接連上線,卻遭遇群嘲油膩

看看這些標題啊,一個比一個毒舌

那麼,看看造型吧,確實是感覺哪裡不對


而最讓人感到悲傷的是,周渝民已經是F4的四人中,混得最好的那個了,其他三位,就連當年最紅的言承旭,這些年也幾乎沒啥作品,能維持人氣的,只有他和林志玲姐姐到底是結不結婚的迷離傳聞。其實言承旭這些年一直沒有像樣的作品,就算他娶了志玲姐姐,能養得起嗎?

多麼現實的問題啊

言承旭最近的一部劇還是2015年並沒有引發什麼波瀾的《最佳前男友》,和他同劇的江疏影,之後卻成為大陸電視劇的一線花旦

引發全民觀影潮的《我的少女時代》,他只是客串,戲份非常少,幾乎是醬油,雖然呢,引起的尖叫不少

只有今年春晚言承旭的短髮,引起了一些話題,但後來呢?就沒有後來了,他連一個乘勝追擊的作品都沒有


而人家仔仔,參加了春晚,至少有兩部劇維持話題度


至於F4的其他兩位,哎,請看標題,什麼叫過氣本氣?

3、當年最最紅的F4都是如此,曾經火爆非常的臺灣偶像劇的一哥一姐呢

目前貌似女生這邊,只有林依晨和陳喬恩在大陸還是維持了熱度的

不過林依晨演了一個《老男孩》,爭議還是頗大,還好這劇已經在後半程,林依晨的表現越來越好了


陳喬恩已經是偶像劇女星在大陸發展最好的範例了,但……最近的醉駕事件,還是深深地傷到她的人氣

偶像劇男明星呢?

明道還算混得不錯的,就,一直有戲拍那種,但你知道他2016年作為第一男主的《戀愛教父之三個“壞”傢伙》的大陸票房是多少麼?113萬人民幣,這個費用,全體演員的盒飯都不夠


至於神秘結婚生子的小美賀軍翔,也是崩塌得厲害,2014年主演了《真愛遇到他》就算是偶像劇的絕唱了

去年演了一個網劇《寒武紀》,雖然小美抵抗不了歲月,卻也是帥大叔的

今年1月,他的一部電影《“醉”佳導演》在大陸上映,你知道票房才多少麼?4萬!!赫赫有名的臺灣偶像劇王子小美,演了一部票房只有4萬人民幣的電影!

都不知道當年落魄的賀軍翔賀小美到底有多落魄,會去接《朋友圈兒之溫州媳婦》這種劇名一聽就LOW到無底線的劇,至今沒播

好在呢,賀軍翔最近接到了一個陣容還算不錯,製作也精良的網絡劇叫《動物系戀人啊》,剛剛開播,總算可以賺到奶粉錢了

為什麼一拍到不錯的劇,連顏值都能上升?


至於和賀軍翔齊名的鄭元暢,則是相當聰明的,他雖然還在演戲,但自己做公司當經紀人,也是風生水起

結果鄭元暢現在變得資源越來越好了

比如《中國式合夥人》和朱亞文合作

還主演了《濟公之人皇鼎》


3、忘了忘了,你要說所有的臺灣到大陸發展的明星都過氣麼?不見得,也有勇於找出路的

比如走電影路線發現並不如意的趙又廷,憑藉去年紅到不要不要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下就翻身又成為臺灣地區在大陸發展最好的男星了


同樣是演了好多部電影,仍然沒見事業起色的阮經天下,橫下一顆要翻紅的心,和大冪冪楊冪合作《扶搖》,那,就等著他重新紅咯

古裝劇對男演員的要求,到底有多高?為什麼連顏值如此高的阮經天,都有得罪造型師的嫌疑?

說了這麼多,還都是當年一線的臺灣偶像演員,至於二三線那種,想在大陸發展,那都不是過氣能形容的,是根本就無法紅

4、說了這麼多,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呢?

有啊,彭于晏啊!

還有走運動路線的張鈞甯啊陳意涵啊,都還發展得不錯

5、另外要提到因為《我的少女時代》爆紅後,到大陸發展的王大陸同學,雖然拍了好幾部大片,但憑藉自己之力成功的作品,還是沒出現,比如最近的《英雄本色2018》也沒能紅起來。這也說明了大陸不好混啊,臺灣的朋友們,努力喔


映畫臺灣

為什麼感覺一夜之間,港臺明星都過氣了?這個說法表現了一種現實,但也不是全部的現實,至少在音樂方面,只要陳奕迅和周杰倫出唱片,那麼各大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就一定是這兩尊大神的。張學友演唱會的門票,永遠是搶也搶不到,華語藝人圈門票賣的最好的藝人,一直被追趕,卻從未被超越。所以,單從音樂上來講,港臺的星星們還是有自己的位置,說過氣還是為之過早。

但如果從影視劇演員這方面講,港臺從新千年被大陸追趕上以後,不斷被超越,更是在最近的幾年間,絕塵而去,遠遠將港臺甩在了身後。

在上世紀,香港和臺灣的經濟實力超越內地,經濟水平決定上層建築,內地連飯都沒吃飽的時候,港臺已經在電視電影音樂作品中的各個類型大放異彩。但奈何香港的地方人口限制和粵語市場實在太小,所以當內地的經濟能與香港臺灣持平後內地最大的優勢:市場大,這個優勢是香港與臺灣怎麼也彌補不可。

地少人稀,這個是硬傷,先天不足。當初市場好的時候,還能靠經濟吸引大陸背景的藝人過去。(其實港臺很多有實力的藝人,一看祖籍都是大陸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市場變化,讓這種經濟優勢也沒了。

其次,無論香港還是臺灣,卻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所以從來 不拍迎合大陸市場的東西,香港拍的是本港電影,臺灣的電影和電視劇鄉土氣息更加濃重。然和音樂無國界不同,影視劇由於文化的隔閡流通就有所困難。作為影視劇表現者的演員,也只能在狹小的圈子裡面打轉,出不來。

如同灣灣某臺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一樣,閉塞,夜郎自大的思想觀念和不知從何而來的偽清高害死了兩地娛樂圈,也間接的害人了那些有想法的年輕藝人。


大牌情報局

港臺明星日漸式微,這個趨勢十分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

1. 政策因素:中國由90年代的相對“封閉”,轉向“開放”,那個年代,老百姓能接觸的影視劇受限,港臺明星大受追捧,後來,韓日流來襲,港臺明星就受到了一波嚴重的衝擊。

2. 經濟因素:中國包含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文化市場越來越繁榮,文化輸出能力也越來越強。過去電視臺視頻網站都是爭搶引進港臺電視劇,像張國榮那樣的香港明星可以說紅遍亞洲,現在像《琅琊榜》這樣的熱播好劇已經外銷到臺灣、香港、韓國。《還珠格格》那樣的經典劇也早就外銷東南亞國家,並遭多次翻拍。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港臺娛樂市場的極速萎縮。

3. 觀眾口味的轉變。大量資本的湧入讓內地娛樂行業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內地娛樂行業造星能力有了很強大提高,一大批小鮮肉給市場注入了很多活力,而港臺明星以前那種“全能”造星模式已經不再受追捧。有人設,專注一門演藝事業就可以讓他們收穫大批粉絲。

4. 政治因素、文化差異、語言障礙。港臺明星身份在內地難免存在一些尷尬,總有一些港臺明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遭到抵制。打得好就是愛國牌,打不好就得回老家了。文化差異則更是顯而易見,微博是明星跟粉絲互動的重要方式,港臺藝人大多隻有Facebook或Twitter很難和內地粉絲互動。語言則是來內地發展的重要限制,港臺腔演繹內地劇分分鐘就讓觀眾跳戲。

至於,港臺藝人凋零,難以為繼都是因為市場萎縮而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港臺明星凋零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也正是因為演藝環境的殘酷,讓他們對待演藝事業的態度比起內地的小鮮肉要認真得多,可以參考金像獎金馬獎的一些高質量獲獎影片,比如14歲就拿金馬獎的演員再看看咱內地的部分小鮮肉,高下立現。

希望國內小鮮肉能多珍惜這樣的從所未有的演藝環境,創作更多更優質的作品。


小灰灰愛楊凡


在互聯網還沒有發展起來的那個年代,臺灣地區的電視劇陪伴了我們度過了每個節假日。以周渝民、言承旭為代表的F4主演的《流行花園》風靡兩岸三地,劇中的幾位主演也成為眾多“迷妹”心中的男神。再到之後的《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命中註定我愛你》、《我可能不會愛你》等等,都掀起了一陣追劇潮流,不少劇都創下了收視紀錄。



同時,使得阮經天、鄭元暢、陳柏霖、明道等一眾男明星在兩岸走紅。暴娛君猜測,不少80、90後的家裡都還能找到以上相關的海報、卡片之類的。在那個“臺劇”鼎盛的年代,幾乎每年都有一部超經典的劇集誕生,並且帶紅一批偶像。說真的,那個時候韓劇、日劇、美劇以及國產劇對於臺劇只能是望塵莫及。


如果,你以為那個時候臺灣只有偶像劇火,就大錯特錯了。《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等掀起全民觀劇熱潮,觀眾涵蓋各個年齡段;《再見阿郎》、《星星知我心》等家長裡短的長聚集則是俘獲了一眾媽媽粉;除了影視劇外,臺灣的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康熙來了》、《娛樂百分百》、《大學生了沒》等一度成為我們的下飯綜藝……



但是現在,你有多久沒看過“臺劇”了呢?而那些火爆的綜藝要麼廢止了,要麼主持人頻繁變動,要麼被吐槽製作簡陋、內容簡單,大家觀看的綜藝節目逐漸變成了《奇葩說》、《拜託了冰箱》等,而那些臺灣本土的主持人,如蔡康永、小S、陶晶瑩等則是頻繁登上大陸的綜藝節目。


同時我們追的劇也變成了《琅琊榜》、《

甄嬛傳》、《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臺灣娛樂產業的風光已不再,近年推出的影視作品在國內幾乎激不起什麼水花。前段時間臺劇《荼蘼》、《滾石愛情故事》接連登陸國內的某視頻網站,

雖然兩部劇的評分都超出8分,但播放量僅為3518.3萬和5668.9萬,遠不及大陸劇動不動就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播放量。



臺灣藝人進軍大陸娛樂圈已成常態。比如“偶像劇女王”陳喬恩、“金鐘視後”林依晨、明道、吳奇隆、鄭元暢……都參與過不少國內的影視劇和綜藝的拍攝。而與周渝民、阮經天、吳奇隆、霍建華等仍然能接拍男一號相比,其他的則只能淪為劇中的男配,比如正在播出的網劇《寒武紀》中的賀軍翔,《武動乾坤》中的吳尊等。

大陸影視行業日漸繁榮

挑選主角演員卻成難題

追究臺灣娛樂圈沒落的原因,無怪於以下幾點:首先是近幾年韓劇、韓綜的火爆,以及美劇、日劇和臺劇等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打壓了臺劇、臺綜的影響力,分流了大批觀眾;加之娛樂行業越來越燒錢,影視作品的投資動輒上億元已是常識,而臺灣娛樂圈還一直秉持著小投資、小製作的模式,滿足不了觀眾的觀看需求;再者就是,近幾年,國內的影視行業日益繁榮,影視公司有嘉行傳媒、正午陽光、慈文傳媒、華策影視等,綜藝製作有米未傳媒、笑果文化等,國內娛樂產業的產出能力和質量都在不斷提高。



近年來,國內相繼推出了《甄嬛傳》、《琅琊榜》、《偽裝者》等高收視、高口碑的劇集,以及《微微一笑很傾城》、《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等高話題、高流量的劇集。


與此同時,國內的“造星”能力也在提高,楊冪、趙麗穎、鄭爽、唐嫣、迪麗熱巴等相繼成為國內代表性的流量小花,不管作品評價如何,收視和話題卻都是妥妥的。要說拼演技的話,周冬雨、馬思純、春夏等小花則是接連戰火了金馬獎影后,孫儷、蔣欣、劉濤等也是公認的演技派。而男明星方面既有人氣、話題並存年輕小生的楊洋、李易峰、鹿晗、吳亦凡等,也有

胡歌、靳東、王凱等演技擔當等,怎麼比較,都勝於臺灣娛樂圈。



但這也產生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現在大陸的電視劇市場,大女主戲顯然比大男主戲吃香,但男女主挑選起來卻有很多問題。大女主戲一般都是挑選人氣比較高、自帶話題和流量的女演員,但在挑選男演員卻不容易,一般有以下選擇:

二來像胡歌、靳東、王凱這批男演員雖然有演技、有人氣,但是目前接的劇卻以正劇居多,不適合大女主戲的風格。其他的中生則是注重於大熒幕的發展,就算是演電視劇,跟一眾小花也是不搭。


三就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二線男演員。其實大陸的二線男演員不乏有顏值、有實力的男演員,但是要不就是國名度太低,撐不起男主;要不就是自產自銷,大多隻出演自家的劇,如張彬彬、馬雲龍、秦俊傑等。


四則是啟用新人演員,雖然不乏有憑藉一部劇就走紅的,如《大唐榮耀》中的,一下從小透明躋身一二線,但畢竟這種情況是少數,風險太大。

最後就是跳出大陸圈,雖然一些劇中也不乏泰國、韓國演員的身影,但同樣撐不起大製作電視劇的男主。再就是港臺地區的老牌男神了,雖然影視產業在沒落,但這些藝人的知名度不低,也不乏演技優秀的。


與國內的小生相比,這些藝人的片酬優於一線,國名度優於二線外,同時大幅用替身、爭番……的風險也會降低。畢竟此前的《步步驚心》、《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都是內地小花+臺灣老牌藝人的組合,但都獲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怎麼看都是最划算的選擇。


所以,無論之前的港臺明星是否已經過氣,在大陸只要有好片的資源,有好的搭檔,其實還是有“鹹魚翻身”的可能性。畢竟娛樂圈日新月異我們也不足為奇了!


淨潤達

港臺明星活躍的時期應該是在2010年,那時候的內地電視臺大量引進港臺電視劇,請港臺明星做節目,娛樂經紀公司也會模仿港臺明星的衣著打扮來包裝藝人。

那幾年港臺明星確實火,飛輪海,SHE,Twins,王心凌,林峰,張韶涵,賀軍翔,楊丞琳,林依晨……還有眾多老牌的演員歌手。







影視方面

港臺早些年電視劇產量大質量優,內地電視臺大量引進,臺灣偶像劇和香港tvb都是受歡迎的類型,那時候內地也有自制劇,但相比港臺的電視劇類型相對單一,受眾群體不夠廣泛。港臺電視劇的引進,形成港流臺流在內地短時間的流行。




2008年.湖南衛視推出了自制劇醜女無敵 一時之間各大電視臺開始製作自制劇,內地電視劇逐漸出現飽和狀態,供過於求,港臺電視也就不再成為內地電視臺的首選,慢慢的退出內地市場。

音樂方面

臺有周杰倫港有陳奕迅,周杰倫2000年出道,從一開始就以周氏風格席捲全國,一直火到現在。




陳奕迅1996年出道,而真正讓他家喻戶曉的是2003年發佈的十年 ,進而成為香港地區的歌手代表的是浮誇


華語流行音樂的兩大代表地位到現在也無人能撼動。也有很多唱中文歌的外國人,是本質上的外國人,不是華人,所以不算在內。

如今內地也有不少歌手,拔尖的只有幾個,然而能到達周杰倫和陳奕迅這種傳唱度的寥寥無幾。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去聽外國歌曲,也就是日韓歐美在國內的年輕聽眾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內地樂壇這幾年越來越衰落,進而導致歌手也越來越少,更多的歌手選擇在別的方向發展,自然而然的內地音樂會越來越差,港臺如果後繼無人,也會停滯不前。在音樂方面港臺和內地並沒有多大差距,只是一直缺少能手。


其實不是港臺的流行在衰落,是整個華流都在衰落。海外的流行文化衝擊著當下的流行,最嚴重的是現在正處於青年狀態的90後,受韓流 的影響過於嚴重,不再關心國內的娛樂動向,與內地更與港臺的流行文化脫軌,雖然內地現在的新生代演員歌手備受矚目,但正當紅的幾位也與韓流有相關聯繫。








外來文化入並不是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國內的市場是有的,藝人數量也足夠,但真正的能夠代表中國流行文化的作品面向世界的很少。生產力夠,但是質量不達標,沒有適合當下正感受流行文化的年輕人能欣賞的優秀作品,所以適齡的人群流失,要不就吃老本。

港臺的娛樂文化在停滯不前,內地的流行方向不明確,並且出現迷失現象,海外正流行的文化更容易讓年輕人感興趣。

說到最後,現在最主要的問題不止是港臺的淡化,更多的是內地一直在引進模仿,沒有自己獨特的流行標誌,早年引進港臺,中間有獨自創作的現象,但也以改編翻拍甚至是抄襲為主,現在又引進海外的節目電視劇,甚至抄襲到各個方面。真正的自主創作幾乎沒有。

不是觀眾對中國流行沒有信心,是業內的各位,為了利益對中國的流行走向沒信心。如果再這樣停滯不前,中國的流行文化一直推不出去,傳統文化又難以傳播,那麼中國在文化方面的影響會日漸衰退。


誠娛叨叨叨

這個現象,終於看得出資本的優勢了。

是這樣,這番討論無關港臺明星或是內地明星的作品好壞,只講資本運作上的一些東西。

曾經,經濟發展遠遠領先於內地的香港和臺灣,他們所接觸的各類音樂、電影、潮流、時尚、科技等資訊,是比大陸發達的,所以從業者們被激發出的靈感以及審美,也是領先於內地從業者的,於是那時候港臺明星的作品,是以引領潮流為先,發酵沉澱出來的時代產物。

這些年,一方面拜內地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一方面也因為全球信息通過互聯網同步化的原因,內地明星團隊在有錢有資本還有優先參照版本的情況下,培養出的明星,基本在作品質感、視覺質感、藝人形象、口碑傳播等方向,都不輸港臺藝人,甚至比他們還有更好的傳播途徑,自然而然圈粉無數,內地藝人的粉絲,更超過不少港臺一線明星的粉絲。

香港和臺灣目前還有不少藝人經紀公司,會根據作品傳播度再決定要不要給藝人追加宣傳預算的習慣,大陸則很多在一開始,就全盤計劃好了一個藝人出道後的種種狀況,預算資金也跟的上,作品不急著出,但人氣總是來很快,這樣快的宣傳速度,也是港臺藝人在目前階段所不能及的。

不是港臺明星過氣了,只是他們看起來,人氣沒那麼高了而已,但論及作品質量,港臺藝人的作品仍是很紮實,內地藝人倒是有不少名不副實的存在,人氣高,作品質量低,略顯尷尬。


三石一聲

這個問題我們按領域劃分來回答。

首先,影視領域。

我們的情懷。作為看著港片長大的一代,不管是風華絕代的李嘉欣或關之琳,風情萬種的邱淑貞或張曼玉,亦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話西遊》紫霞仙子朱茵,《喜劇之王》的張柏芝,《倩女幽魂》的王祖賢,《笑傲江湖》的林青霞等等都是我們的一代女神。更不要說《英雄本色》的瀟灑小馬哥,《無間道》的劉德華,梁朝偉,《功夫》周星馳,《春光乍洩》張國榮,演技之神梁家輝等等大咖,就算是一個配角也足以讓我們感懷。不管是八零九零,我們都繞不開一個港片。

港片的現狀。進入21世紀之後,港片可以說是江河日下,這其中的原因紛繁複雜,大致有部分港片巨星的息影或離世,經濟危機對香港經濟的重創,大陸經濟復甦,大部分行業人才北上再就業,部分著名導演出走好萊塢或轉行等等原因。現在的港片,從全盛時期的日均一部電影的產量淪落到區區幾十部,產量巨跌。雖然每年都有《寒戰》、《使徒行者》《殺破狼》等好片出現,但終究屬於曇花一現,屬於香港的電影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啊,就是爛片導演王晶的電影,都很好看。臺灣電影,不做評述。


現在的影帝,大紮好,我是渣渣輝。

其次,音樂領域。

繞不開的粵語歌和臺灣歌曲。“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哪會怕有一天會跌倒。”Beyond的歌,時至今日再響起還是會讓人熱淚盈眶;上初中時,班裡的女生都喜歡一個叫陳醫生的歌手,“把一個人的溫暖轉移到另一個的胸膛”,陳奕迅的聲音,能治癒好多人都心情;“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一個被別人叫哥哥的人用國語唱了這首歌,許多人聽了之後決定堅持做自己;四大天王在音樂領域也頗有建樹,當年的“郭富城頭”引領了時尚;“窗外的麻雀,在電線杆上多嘴”,很多人說,周杰倫是他們的青春;“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SHE是多少人見證的人氣女團;有“愛情三十六計”蔡依林和精舞門大掌櫃羅志祥代表著亞洲流行音樂的方向,還有很多很多的優秀港臺音樂人。在音樂領域,我們似乎囊中羞澀。



今日樂壇。華語樂壇的震動,我覺得起始於EXO中國四子的迴歸,在造星工廠韓國經過嚴格訓練和華麗包裝的四子迴歸中國後,一夜間讓人們瞭解到了巨量粉絲帶來的可怕效應,他們保持頂級流量的頭銜直至現在。與此同時,本土組合tfboys以帥氣陽光的形象和為人津津樂道的學業成績狂攬老中青少粉絲,成為本土明星勢力的代表。這個時候,發福的周杰倫年年推好聽的新歌,一直保持著華語樂壇老大的位置。大部分音樂人都在靠回憶殺維持存在感,她/他是我的童年,我要去聽他的演唱會。仍然維持生命力的藝人也容顏老去,抵不住精心化妝的年輕藝人,時代變了,大部分觀眾看的東西變了,他唱的好不好,演技好不好,一律沒有關係,他夠帥就好。

經濟背景。內地經濟的迅速崛起催生了很多新事物,與之相關,也催生了一批新藝人。他們走紅很快,過氣很慢。不知不覺中,年輕一代分割了更多的人氣。一部好的網劇就能催生一兩個年輕演員。這在依然吃老本的TVB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時代變了,你不跟上步伐,就會被甩在身後。動輒數億的影視製作也讓港臺望塵莫及。每年舉辦的各類選秀也讓優秀的年輕藝人紛紛崛起,港臺的好東西我們都快用爛了,我們的好東西港臺後知後覺,或許到現在他們還有些傲嬌,沉迷在自己的黃金時代裡。過氣,難道不是順便的事兒嗎?


為數不多的港臺新星


娛樂小侃匠

其實不是過氣,而是他們都遭遇了北上來大陸淘金這一命題,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實際上,我們現在經常回憶起香港電影那段黃金歲月,四大天王也好,邱淑貞林青霞張曼玉鐘楚紅王祖賢等神顏蓋世的歲月,都是在回憶他們的作品。


幾乎,每一位被稱為金童玉女的港星,都曾有過令人驚豔的瞬間,尤其是在影視作品裡。


內地的娛樂不發達,加上他們都處於香港娛樂業的鼎盛時期,造就了他們的大紅大紫。


臺灣也是一樣,除了貢獻了很多優質的影視劇,更是貢獻了大量的華語樂壇中堅力量。李宗盛大哥、齊秦、羅大佑等等,都是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直到現在和將來都可以一直聆聽下去的精典歌曲。


和香港一樣,臺灣音樂人在內地的崛起,也是因為自身足夠優秀,以及內地市場尚處於初期。


而一旦擁有10幾億人口的內地市場開始發力時,其爆發力開始完全超越了港臺藝人,那些過去的炒作手法,不僅被內地照搬了過來,還借互聯網大火之勢,玩出了新花樣。粉絲的構成也更加多元,他們所組成的後援團堪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嚴密的組織,這些新時代的產物,前輩的港臺藝人,吃到了部分紅利,但大頭還是歸了內地藝人。


加上,大環境的變遷,音樂產權保護的不明晰,日韓音樂的強勢入侵,使得華語樂團陷入了多年的衰退期,至今各大音樂真人秀演唱的,還是以前的曲子,每年的新歌都有出,但聽的人普及率大不如以前,除了周杰倫這樣的天王級人物,其他很多新生代藝人都很難像以前那樣在內地大紅大紫,何況周杰倫走紅的時候,內地的音樂市場依然飢渴,需要優質偶像。


同理,香港影視行業的不景氣早已是不爭的事實,這麼幾年,能讓我覺得經典的作品,也只有無間道系列,合拍片固然成為最流行的香港與大陸藝人合作的途徑,但我們看到的,是大量的香港導演來大陸拍片以後感到水土不服,作品越來越奇怪,進而一個個跌落神壇。


過分急功近利,把合拍片作為撈快錢的做法,也加速惡化了老牌港星的口碑,拍出來的都是些爛片,觀眾在被這樣的片子教育了一遍又一遍以後,自然而然就累覺不愛,一看到類似題材,果斷放棄。一旦這種意識普及開來,試問,港星過不過氣又有什麼意義?


和內地新生代小生不同,他們有大量的優質綜藝資源,可以吃到真人秀的紅利,而老牌的港臺藝人,前不能延續作品的輝煌,後不能搭上真人秀的快車,其地位自然而然就尷尬了。


說白了,眼下的港臺藝人,面對像怪物一樣無法預測的內地娛樂市場,需要交的學費,還沒有交完,這會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過氣與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