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其實是一種亂世下自保的必然選擇

“江郎才盡”這一帶貶義的成語,一千五百多年來就一直陪伴著江淹。他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熟背“五經”,所作《恨賦》、《別賦》,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罷筆,落了個“江郎才盡”的名聲。也許人們並不清楚,

聰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盡”的把戲,把後人給涮了一把。

“江郎才盡”其實是一種亂世下自保的必然選擇

據《梁書》記載,南朝宋順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歲的江淹因聰慧超群,成為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並隨建平王在袞州任文書之職。後因受廣陵令郭彥文的牽連,被捕入獄。在獄中,江郎用生花妙筆把自己的哀嘆訴諸筆端。不知是建平王愛惜人才,還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總之,劉景素覽文後,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袞州考中秀才,因為策論文章得到上司欣賞,很快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此後,江淹官運亨通,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終。從江淹的發跡歷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錦繡文章幫助了他。

“江郎才盡”其實是一種亂世下自保的必然選擇

中國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讓江淹名垂千古的卻是因“江郎才盡”。但從江郎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盡,而是恰恰相反。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的江淹,最知道貧窮卑賤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後,總結了自己以前的經驗教訓,力戒廣陵令郭彥文寫寫畫畫的毛病,並搞了一出夢中還筆的把戲,以期從此罷筆。

“江郎才盡”其實是一種亂世下自保的必然選擇

即使不得己而寫,也只是寫寫“皇齊啟運從瑤璣”之類的應景華麗篇章。為的是,博君王之歡心,能苟全於亂世。他把所有令人驚歎的文采都轉化成了於亂世求生存的智慧,雖然這是一種苟且的當奴才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