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唯物和唯心之爭

絕大多數人以為所謂“唯物主義”,就是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精神是物質的派生。而所謂“唯心主義”,就是認為世界是精神的,物質是精神的派生。其實,對於哲學家來說,唯物和唯心之間並沒有那麼明確的界限。

哲學中唯物和唯心之爭

在17、18世紀,牛頓的物理學出現,人們發現宇宙萬物運行的邏輯都可以由牛頓的力學公式簡潔地表達出來,而物理學就是以物質為研究基礎的,所以人們都陷入到對物質和理性的崇拜之中,再加上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在法國發起了啟蒙運動,一時間,科學主義思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

哲學中唯物和唯心之爭

當歐洲大陸上的人們陷入到對理性和物質的極端迷信之中的時候,英倫三島上先後出現了三位充滿保守主義和懷疑氣息的哲學家,他們就是洛克、貝克萊和休謨。

洛克認為,大腦是一個白板,外界物質通過不斷在這個白板上書寫,留下了痕跡,人們由此獲取了經驗。而所謂的知識,不過是人們把這些留在白板上的痕跡主觀地拼接起來而已。因此,拼接之後的東西是人造物,而非真理。所以,不能把理性邏輯所得出的結論當成真理。

哲學中唯物和唯心之爭

貝克萊更厲害,他說:“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人們永遠無法證明物質的存在。因為我們對物質的唯一認知方式就是感知,因此,物質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系列感覺的集合,感覺和實物永遠是兩回事兒。貝克萊將物質的存在變成了一個永遠無法證明的謎。

休謨則是懷疑主義的集大成者,他認為,所謂的因果關係不過是兩個不同事物在時間的先後順序上不斷反覆重現而已,並不能證明二者有什麼深刻的聯繫。因此,通過觀察一件事情反覆出現,從而歸納出一個確切的因果關係是不成立的。休謨的懷疑徹底動搖了科學的基礎,因為科學就是建立在歸納和因果之上的。

哲學中唯物和唯心之爭

由此可見,唯物主義的問題在於物質必須藉助感覺才能存在,而感覺是一種精神現象,因此,物質的存在難以繞過心靈而得到證明。唯心主義的問題在於,精神缺少一個載體,而且外部感覺經驗從何而來也是一個問題。

正是這樣的一個對立才促使康德在1781年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來試圖縫合心與物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