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網大叔葛遠征成網紅:農民工精神生活該如何關注?

人物簡介

從河南到上海打工的農民工葛遠征,現年43歲。近日,他在地鐵站蹭網與家人視頻通話被路人拍下視頻,視頻點擊量很快超過700萬次,感動了很多網民。經媒體報道後引發更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

輿情要點

蹭網視頻走紅 家人以為出事

近日,一段在上海地鐵7號線長清路站,建築工人葛遠征蹲在地鐵裡蹭網和家人聊天的短視頻在網絡走紅。視頻中,他穿著沾滿白色塗料的工作服,蹲在地鐵裡和家人視頻聊天。他向拍攝者表示,自己在和妻子聊天,平時的工作是油漆、砌牆、拉石膏,這個月底就差不多放假了。還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跑過來一會,聊聊說說話嘛。小區裡面也有Wi-Fi,今天下雨了,站小區裡被淋了,站在地鐵裡淋不到。”

短短1分鐘的視頻,很快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網民說,自己的內心被他觸動了,除了“生活不易”,還被他對家人的那份牽掛感動。隨即,多家媒體也注意到了這段視頻。1月8日,上海《新聞晨報》首先發布了相關報道,介紹了葛遠征的日常生活、走紅後的變化等幕後故事。15日,《新京報》旗下自媒體“剝洋蔥”也發佈了一篇人物專題。

葛遠征每天從早晨6點到晚上5點都要待在工地上,一下走紅更像是一個負擔,因為突然有好多人想聯繫他。更困擾他的是,想要聯繫他的電話甚至打到了他的家鄉。妻子、兒子、女兒被葛遠征突然上電視的消息嚇壞了,他們擔心他在外面出事了,他在電話裡一遍一遍地跟家人解釋。

媒體補充幕後故事

談及意外走紅,葛遠征說:“就是為了省點流量。”他手機每月的流量只有不到200兆,因為捨不得花更多錢,無論在哪個城市打工,無論走到哪裡,他都習慣了隨手“搜一搜”,看看什麼地方有免費的Wi-Fi。有時候在小區裡找到了,就站在那裡和家人視頻一會。不過,自從發現地鐵裡的免費Wi-Fi後,他就不太去其他地方了,因為“地鐵裡暖和”。因為賺的是辛苦錢,他總惦記著“能少花就少花一點錢”,盼著攢一些錢供女兒讀書。

媒體還採訪了葛遠征的工友。他們表示娛樂活動比較少,分享短視頻還要心疼手機流量。他們不知道自己蓋的小區叫什麼名字,最感動的是來自城裡人的認同。

媒體報道將視頻的幕後故事補充完整,也讓各種討論繼續延伸。一些務工人員及其子女在網上留言中作出共鳴。輿論在感到暖心之餘,也提出了建議。例如,寒冬已至,春節即將來臨,各地有關部門要關注農民工的生活狀態,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又如,有關部門應給農民工更多人文關懷,除了需要親情互動,還需要更豐富的業餘活動,以及被尊重、被認同。另外,還有觀點認為,在他們的圈子裡,這不過是一件普通的小事,進入主流輿論就被賦予了各種標籤和解讀意義,人們不僅要關注個案,還要注意到個案背後不同群體的生存狀況。

媒體評論摘要

《工人日報》:讀懂“蹭網農民工”的情感需要

“蹭網農民工”其實是這個群體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儘管農民工在市場中的收入、待遇逐漸提高,“建築工月薪超白領”並不新鮮,農民工卻依然想方設法壓縮自己的生活開支。農民工也有和家人親情互動的訴求,頗具“時代感”的視頻聊天為他們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蹭小區的Wi-Fi也好,蹭地鐵的免費Wi-Fi也罷,看上去不那麼體面、光鮮的方式,飽含著農民工對合家團圓的嚮往與渴望。

《華西都市報》:民工蹭熱蹭網別隻有感動、煽情

每年酷暑時節也有很多公共場所為社會成員敞開納涼。這種基本公共服務,不該只是寒暑時的節令福利,而該成為更基本的城市標配之舉。如何獲取最基本的城市服務,所有人知悉,所有人習以為常,才不會有不得已在車站充電蹭網或雪地露天的管道旁蹭熱的辛酸。不能老是隻能為公共交通上農民工怕髒了座位而坐地莫名感動,從企業到社會到政府,都該有更多服務細節上的人性呵護,基本生存尊嚴要強制兜底保障,而更多軟性人文關懷,也是社會文明努力的方向。

《新京報》:我們不能停留在“網紅式關懷”

要感謝這個時代,從前慢,現在快,不用一封信寄一個月,只需找到一個Wi-Fi好用的地方,大叔就可以和老婆孩子搭起一個跨越空間的“線上之家”。但我們不能停留在“網紅式關懷”,直白地說,我們不能總等到他們成了網紅後才去關注、關心。什麼叫貧困?雖然它有著一系列數據標準線,但相對來說,捨不得流量錢即為貧,長途奔校、凍傷手臉即為困。因此,我們更該思考:如何不借助一次意外地走紅,如何不讓陽光總在“聚焦”後,如何讓救助幫扶的力量更加充分地、及時地走進他們,考驗著我們的扶貧工作。

網民評論摘編

@李老頭室內設計:平時也都會和他們接觸,說話都很客氣,也會等他們休息的時候遞一隻煙。生活不易,要善待身邊的每個人。

@李毛塞:我公寓旁邊就是一個工地,然後旁邊超市的Wi-Fi都是輕而易舉連上。每晚都有好幾個工人在那裡蹭網,一個多月了,超市老闆從來沒加過密碼。

@UU3-:我爸爸就是這樣,經常住工地,或者還要揹著重重的工具包擠公交地鐵,很辛苦。

@甜甜杏仁兒:希望有關部門能多關懷這些異地打工的人,即便小小的改善也會令他們開心。他們也有家庭,有要保護愛護的人。也請全社會多給予他們一點尊重,希望以後每個人都能獲得應有的尊重。

輿情點評

寒冬已至,春節即將來臨,農民工等務工群體的生活狀態更容易引發關注。除了收入,人們也注意到了他們的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蹭網農民工”不過是以一種更顯性的方式將這種需求呈現出來。家人、親情永遠是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也正是打動網民的原因。

其實,“蹭網族”並不是第一次被輿論注意到。例如,2016年,荊楚網、《四川農村日報》等媒體都曾對此有過報道或評論,發現“蹭網族”大多是流動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的尷尬、業餘文化生活的單調,網絡成為他們最大的精神慰藉。為免費蹭網,他們在大型商場、餐館和一些單位附近遊蕩。這些新聞,與葛遠征的情況類似。

2017年1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流動人口消費結構單一、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低,通話時間短。另有調查顯示,53.7%的農民工缺乏業餘文化生活,60.9%的務工企業沒有文化娛樂設施。一方面,農民工脫離了原有的社會關係網絡,社交圈子、生活圈子相對封閉;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化進程,一些精神文化活動都需要花錢。對不願意、不捨得消費的農民工來說,文化生活難免單調。

這反映出,流動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與供給存在脫節。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網絡已成為一種基礎設施,除了加快建設“無線城市”、安裝公用Wi-Fi,用工單位也可以安裝Wi-Fi,讓他們不用再到戶外蹭網。有的城市已經先行一步,有關部門在工地安裝Wi-Fi;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基層工會可開拓更多適合流動一族的公共健身、休閒娛樂項目,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流動群體提供精神文化服務,也是一個不錯的疏解精神困惑的渠道。

像葛遠征這樣的“蹭網族”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何從多方面關心、幫助他們,更值得進一步探討。

在完善收入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有關部門、用工單位也要安放好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才能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